寬容是一種博大精深的境界,是人的涵養,是處世的經驗、待人的藝術、為人的胸懷,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在寬容中,我們能收獲很多人生哲理。當一次又一次的收獲累積起來時,我們的心靈會得到淨化,品德會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人格會慢慢地成熟,人生也會躍上新的台階。
寬容鑄就幸福
古人雲:“寬則得眾,寬厚得福。”寬容,顧名思義,就是放寬自己的容忍度,容人之短,允許別人有缺點、錯誤,允許別人有自己看不慣的習慣,也就是說,允許別人的個性化存在。
寬容既不是仁慈,也不是憐憫,更不會要求奉獻和犧牲,它隻是人類“微小”的,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一種美德。所謂“微小”,並非說寬容是一種次要的或不重要的美德,它包括這樣3層基本含義:其一,寬容構成維持現代社會人們基本生活秩序所不可缺少的“硬性約束”條件;其二,寬容是人類所有美德與價值中的“底線”與“基礎”,是其他一切美德和價值得以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其三,寬容要比許多其他美德“渺小”和“卑微”得多,它既不要求驚天動地的奉獻和犧牲,也不要求感人肺腑的熱忱和慈悲,它隻要求我們容忍和尊重自己的每個“對手”。正是這三者,使寬容成為一種“微小的美德”,就像一位名人所說的“寬容不是一個最大值,而是一個最小值”。
寬容之所以是一種“微小的美德”,還因為它“謙遜”而“樸實”的品格。它所求不多,姿態謙和,它隻需要淡淡的微笑,而不需要動人的歌唱和響亮的掌聲。
現實生活中,人的性格和脾性各不相同。有的人喜歡說笑,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出言謹慎,有的人口無遮攔;有的人喜歡承諾,有的人一諾千金;有的人辦事認真,有的人不負責任;有的人愛貪小便宜,有的人把方便讓給別人。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點。而幸福的人生過程,就是不斷放大別人的優點,同時又不斷縮小其缺點的過程。
不懂得寬容的人,往往會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情把自己,也把他人置於尷尬境地,有時甚至還會沒來由地發脾氣鬧情緒,讓自己還有身邊的人都很不愉快。而且,這樣的人看不慣社會上的一切,不是覺得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就是覺得同事、朋友讓自己上火,總之,處處不順心,生活被怨恨情緒占領,整天哀歎不已,灰心喪氣,牢騷滿腹,怨天尤人,而不善於排遣解脫,這樣的人總是活得很累,生活毫無幸福可言。而懂得寬容的人好比夏日的陽光,可以融化別人心裏的冰雪,很少會與人起衝突,同時他們不會因為憤怒而傷害到自己,也不會因為生氣來懲罰自己,幸福會時刻陪在他們身邊。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便是寬容的空間。寬容不是牢騷,但容得下牢騷,牢騷不是寬容,“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寬容不是嫉妒,但可以容得下嫉妒,嫉妒不是寬容,嫉妒使人變得卑劣;寬容不是懦弱。懦弱者不會寬容,懦弱者害怕外來勢力,拒絕自我,排除異己;寬容不是躲避,躲避現實者虛擬空門,宣揚物我皆空。寬容是一種涵蓋萬物的力量,它以靜製動,以柔克剛,是釀造生活美酒的蜜。
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中這樣有一句台詞:“寬容就像天上的細雨滋潤著大地。它賜福於寬容的人,也賜福於被寬容的人。”寬容的受益者不僅僅是被寬容的人,寬容別人就是解放自己,還自己心靈一份純淨的快樂。因為當我們抓起泥巴準備拋向別人時,首先弄髒的是我們自己的手;當我們拿鮮花送給別人時,首先聞到花香的是自己。
“處處綠楊堪係馬,家家有路到長安”,學會寬容,受用一生,瀟灑一生。互相寬容的朋友會百年同舟,互相寬容的夫妻會百年共枕。因為寬容,腳下的路會越走越寬,生活會處處充滿陽光。
寬容是一種高貴的境界。我們渴望平和、寧靜,追求快樂、幸福。但是生活中充滿矛盾,有了矛盾就會產生煩惱。如果不解決矛盾,就不會有平和、寧靜;不打破煩惱,就沒有快樂、幸福。唯有學會寬容,才會迎來平和、寧靜,才能享受快樂、幸福。遇到矛盾,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多一份寬容,就多一份平和、寧靜。擁有這份心境,才能捕捉到生活中種種美好的細節,快樂和幸福就會隨時隨地呈現在我們的麵前,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
放開胸懷,得到的是整個世界
法國著名文學大師雨果曾說過:“世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開闊的是人的胸懷。”緊閉胸懷,我們什麼也得不到,放開胸懷,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
子貢問孔子:“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生奉行的原則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孔子說的“恕”,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寬容。寬容不是遷就,也不是軟弱,而是一種修身之法,是一種充滿智慧的生活之道。“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就是告訴我們,對自己可以嚴厲一些,但對他人一定要寬容一些,因為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寬容本身也是一種溝通、一種美德。生活中,如果我們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或自己身邊的人做錯了什麼,不要生氣、憤怒,而應該學會寬容。因為生氣、憤怒是在用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是一件徒勞的、於己於人都無益的事情。
在一個幽靜的山裏,住著一位智者。一天,一個久聞智者大名的年輕人特地去山中拜訪智者,見麵之後,年輕人問:“智者,世界上真的有地獄和極樂世界之分嗎?如果是真的,你能不能帶我去參觀一下呢?”
智者並不回答他,而是立刻擺出一幅嚴肅的麵孔,還用非常惡毒的難聽話攻擊年輕人的品行道德,年輕人怎麼也沒想到一個久負盛名的智者會有這樣一番行徑,一時竟然忘了生氣,隻顧著驚訝了。沒想到智者罵上了癮,話越來越難聽了,居然諷刺年輕人是個連隻螞蟻都踩不死的窩囊廢,竟然還有臉來向自己請教問題。年輕人聽到這些話,怒火湧上心頭,他雖然隻是一個身份不算高的人,但是卻沒有受過這種窩囊氣,被一個老頭罵得狼狽不堪。年輕人隨手從樹上折下一根樹枝,向智者打去,智者終究是個老人,無論體力還是靈活性都比正值壯年的年輕人差,很快他就被年輕人逼到一個角落裏。
年輕人麵露猙獰,雙眼瞪得血紅,這時,智者說話了,語調還很平靜:“你不是要求我帶你參觀地獄嗎?你看,你現在就在地獄裏了。”年輕人一愣,察覺到自己的失態,明白了智者的苦心,連忙跪地道歉說:“對不起,智者。剛才是我太過魯莽失態了,求您原諒。”智者微微一笑,說道:“你看,現在你就在極樂世界裏了。”
哪裏是地獄?哪裏又是極樂?智者以身相試給了年輕人答案。人一發怒,就是身在地獄;反過來,人能寬容,就是身在極樂。
寬容是一種仁愛的光芒,是對別人的釋懷,也是對自己的善待。一個人的胸懷能容下多少人,才能贏得多少人。
西漢末年,劉秀在河北與自立為帝的王郎展開大戰,王郎節節敗退,逃進邯鄲城裏。經過20多天的圍攻,劉秀大軍攻破邯鄲,殺死王郎,取得勝利。在清點繳來的書信文件時,發現了一大堆私通王郎的信件。這些信件有幾千封,內容大都是吹捧王郎,攻擊劉秀的,寫信者都是劉秀一方的人,有官吏、有平民。對此,有人很氣憤,說這些人吃裏爬外,應該抓起來統統處死。曾經給王郎寫信的人則提心吊膽,心裏十分害怕。劉秀知道後,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又叫人把那些信件取過來,連看也不看,就讓人當眾把它們扔到火盆中燒掉了。劉秀說:“有人過去私通王郎,做了錯事,但事情已經過去了,可以既往不咎,希望那些過去做錯事的人從此定下心來,為國效忠。”劉秀的這番話使那些私通王郎的人鬆了一口氣,他們從心裏感激劉秀,甘為他效勞。事後,劉秀私下對人說:“如果追查,將會使許多人恐慌,甚至成為我們的死敵。而不計前嫌,可化敵為友,壯大自己的力量。”劉秀的寬容使他眾望所歸,終成帝業。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我們每行進一步都難免會遇到不開心和不如意的事情,諸多煩惱也無時不在困擾著我們,無端的指責、無中生有的猜疑、背後的流言蜚語……倘若我們因為不懂得或不善於寬容,事事逞強,處處患得患失,必然活得心累至極,人生也因此失去了許多愜意與美好。學會冷靜、寬容地麵對一切,事情往往會冰釋前嫌,化險為夷。寬容地待人待事,我們的生活就會多一份空間,多一份愛,多一份陽光,多一份溫暖。
為人豁達,不要斤斤計較
一位哲人曾說過:“一個人如果選擇了計較,那麼他將在黑暗中度過餘生;而一個人選擇了豁達的話,他就能將陽光灑向大地。”所謂豁達,就是開朗、通達、不狹隘。豁達的人心胸坦蕩、性格開朗、處事灑脫、寬容大度,不斤斤計較,不易被瑣事困擾。
人與人之間由於認識水平不同,有時造成誤解,產生矛盾。如果我們能有較大的度量,以豁達的胸襟對待別人,矛盾就會得到緩解。相反,如果不夠豁達,總是斤斤計較,那麼,即使一點小事,相互之間也會爭吵不斷。
豁達是一種大度,一種胸襟。豁達的人往往有著寬廣的胸懷,有著海納百川的氣勢。豁達的人不會為小事而斤斤計較,更不會為個人的得失而鬱鬱寡歡。
豁達的外在體現形式就是寬容。正因為豁達的人有著寬廣的胸襟,所以他們可以容他人所難容之事。他們更不會文過飾非,乃至於暗箭傷人;他們光明磊落,是個熱愛別人也為別人所熱愛的人。豁達的人能戰勝千百次失敗後的沮喪,百折不撓;豁達的人不畏譏諷、中傷、打擊、陷害,義無反顧,走自己的路;豁達的人即使到了山窮水盡處,仍能看見柳暗花明;豁達的人勇於承認別人的長處,善於發現和調整自己的短處。豁達的人更有著驚人的免疫力,尖刻、勢利、貪婪、嫉妒幾乎與他們無緣。
一個農婦是4個孩子的母親,她在村子裏的人緣很好,可是她的鄰居總是三番五次找她的麻煩。農婦從來不說什麼,因為她知道鄰居的壞心情都是因為沒有孩子。農婦的寬容與善良感動了一位女神。一天晚上,女神告訴農婦:“我可以給你想要的,隻要你說出來。”農婦毫不猶豫地回答:“請賜給我不幸的鄰居一對雙胞胎,可以嗎?”女神有些不解,但還是答應了。事隔兩年,莊稼收成不好,農婦一家的生活有些窘迫。這時,鄰居一家來了,他們安排農婦到他們家的農場工作,並給了她很高的工酬。
一位思想家說過:“寬容忍讓的痛苦,能換來甜蜜的果實。”故事中農婦的做法不是沒有自尊、糊裏糊塗的逆來順受;不是沒有愛恨情愁的遲鈍麻木;不是心不甘卻無力還手的無奈;也不是沒有原則的退讓。她恰恰是站在獨立、自信、堅強的基石上,清楚自己的追求和信念,對人對事都看得到本質,這是一種“宰相肚裏能撐船”的豁達,是一種胸懷、一種風度,更是一種大仁大智。
豁達也是一種從容,豁達的人把個人的得失看得很輕,並且對自己有足夠的自信,所以他們能做到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他們更有著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的從容。
一天,某地的市長在一個廣場上舉行公開演說。當時廣場上聚集了數千人,突然從人群中扔來了一個雞蛋,正好打中了他的臉,保安馬上下去搜尋鬧事者,結果發現扔雞蛋的是一個小孩。市長得知之後,先是讓保安放開小孩,然後當眾叫助手記錄下小孩的名字,家裏的電話與地址。
台下聽眾猜想市長可能要處罰小孩子,開始有些騷動起來。這時市長對大家說:“我的人生哲學是要在對方的錯誤中,去發現我的責任。剛才那位小朋友用雞蛋打我,這種行為是很不禮貌的。雖然他的行為不對,但是身為一市之長,我有責任為國家儲備人才。那位小朋友從那麼遠的地方,能夠將雞蛋扔得這麼準,證明他可能是一個很好的人才,所以我要將他的名字記下來,以便讓體育教練注意栽培他,將來也許能成為優秀的籃球隊員,為國效力。”市長的一席話,把聽眾都說樂了,接下來的演說更有親和力。
其實,一個人的快樂並非因為他擁有的多,而在於他計較的少。很多人都知道豁達能給自己帶來愉快,卻無法停止各種猜疑,乃至陷入世事紛爭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就會走向豁達的對立麵——狹隘。狹隘的人斤斤計較,容不得一絲一毫的吃虧。狹隘的人要變得豁達,首先就要摒棄各種世俗雜念,不去理會那些堵塞心胸的噪音;其次要善於原諒人,多和誠懇之人交朋友,從他們身上學習為人處世之道。
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聽了見了徒增煩惱,不如不聽,不如不看。這樣,當我們閉上雙眼時,就能“看”到心中美輪美奐的世界,當我們掩上雙耳時,就能“聽”到大自然生機盎然的勃發之聲。
以德報怨,寬恕是金
中國有句古語:“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大意是說,你怎樣對待我,我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回敬你,公平、合理,兩不相欠。生活中,很多人也會以此為做事原則,這樣做有時會讓我們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我們不得不仔細考慮它所帶來的沉甸甸的後果:原本一個人痛苦,現在卻要兩個人都痛苦,這給雙方帶來的巨大的身心創傷是難以抹平的。
如果一個人很記仇,對於某些人的行為即使他不滿,他也不說出口,隻是把它牢牢地放在心裏,久而久之,他心中的仇恨越積越多,仇恨一輩子都會跟著他走。時間久了,他就會發現,自己才是心中仇恨的最大受害者。
不管我們的理由如何,心中懷有仇恨總是不值得的。潛留在我們內心裏的侮辱和永難平複的創傷,會損壞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美好的事物。化解心中的怨恨,以德報怨,我們才會有一個好心情,我們的生活才能充滿陽光。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都視以德報怨為一種美德,用這種心態對待身邊的人和事,才會顯出高尚的情操和豁達的胸襟。佛家曾記錄過這樣一個故事。師父問弟子:“如果別人把口水吐到你的臉上,你該怎麼辦?”弟子回答說:“把它擦幹。”師父說:“應該讓它自己幹。”西方的耶穌也曾說過:“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右臉,那麼,你就把自己的左臉也伸過去讓他打。”由此可見,不管東方還是西方,人們對於寬容待人的重視,都是一樣的,都主張以德報怨。
以德報怨是不容易做到的,它需要我們有一顆寬容之心。“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以德報怨不是讓我們怎樣去報複對方,而是去原諒他,然後思考如何用我們的寬容、真誠感化對方,讓他自省,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宋就是魏國的大夫,他被派到一個小縣去擔任縣令,這個縣正好位於魏國與楚國的交界處。此地盛產西瓜,雖然與楚國同處一地,可是兩國村民種西瓜的方式和態度卻大不一樣。
魏國的村民種瓜十分勤快,他們經常擔水澆瓜,所以西瓜長得快,而且又甜又香。楚國的村民種瓜十分懶惰,又很少給西瓜澆水,所以他們的西瓜長得又慢又不好。楚國這邊的縣令看到魏國的西瓜長得那麼好,便責怪自己的村民沒有把西瓜種好。而楚國的那些村民卻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隻是一味地怨恨魏國的村民,嫉妒他們為什麼要把西瓜種得那麼大、那麼香甜。於是,楚國的村民就想方設法去破壞魏國村民的勞動成果。每天晚上,楚國村民輪流到魏國的瓜田,踩他們的瓜,扯他們的藤,這樣,魏國村民種的瓜每天都有一些枯死掉了。
魏國村民發現這個情況後,十分氣憤,他們也打算夜間派人偷偷過去破壞楚國的瓜田。一位年紀大的村民勸阻住了大家,說:“我們還是把這件事報告給縣令,向他請示該怎麼辦吧?”村民來到宋就的縣衙,說明了事情的原委。宋就聽後,耐心地勸導村民:“為什麼要這麼心胸狹窄呢?如果你來我往沒完沒了地這般鬧下去,隻會結怨越來越深,最後把事態鬧大,引起禍患。我看最好的辦法是,你們不計較他們的無理行為,每天都派人去替他們的西瓜澆水,最好是在夜間悄悄進行,不聲不響地,不要讓他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