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換個角度,換種心情(3 / 3)

人類之所以是萬物的靈長,是因為人類的思想是其他動物所無法比擬的,這裏就不乏靈活、變換思路。有時候,我們需要執著,但不要太過執著,故事中的和尚就是過於執著,才最終喪命。

人生的道路不都是平坦的,一定會有風、有雨、有坎坷,即順逆相間。麵對問題和困境,逃避不是辦法,迎麵直擊也不是個好辦法,我們可以選擇別的方法。直著走不行,就繞著走,繞著走不行,就反著走,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要的結果是到“羅馬”,而不是怎樣到“羅馬”,以哪種方式到“羅馬”。因此,該放棄時就要放棄,不要有絲毫的猶豫和留戀,要迅速地踏上另一條通向“羅馬”的路。

生活中,我們做事情,看問題都要以不變應萬變,在前進的道路上要像水一樣,隨時變換身形,也就是用完全隨機的思維方式,走好自己的路,最後到達“羅馬”。

繞道而行,更容易到達目的地

法國作家勒農曾經說過:“你不要著急!我們所走的路是一條盤旋曲折的山路,要拐許多彎,兜很多圈子。有時我們覺得好像背對著目標,其實,我們是越來越接近目標。”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見迷路的蜻蜓在開著門的房間裏拚命地飛向玻璃窗,它看準了透過玻璃照進來的那一片光明,百折不撓地飛過去。它每次都碰到玻璃上,必須在上麵掙紮好久,才恢複神智。然後它在房間裏繞上一圈,再鼓起勇氣,仍然朝玻璃飛去,當然,還是“碰壁而回”。其實,旁邊的門是開著的,隻因為那邊看起來沒有窗戶亮,它就不想去試試那個門。

有時,我們為了達到目的,需要換個看來較為遙遠、較為無望的方向,否則,我們就會永遠在嚐試與失敗之間兜圈子,直到铩羽而歸。百折不回的精神雖然可貴,但如果我們隻能望見目標,而目標前麵卻是一片陡峭的山壁,沒有可以攀援的路徑,我們就要換一個方向,繞道而行。

繞道而行並不等於浪費精力,有時是一種智慧,一種明智的選擇。看似平坦便捷的道路,有時會讓我們失去很多本不該失去的東西,最短的路不一定就是最快的路,繞道而行,雖然延長了路程,多行一段路,或許可以更早地到達目的地。

繞道而行和“另辟蹊徑”不是一個概念。另辟蹊徑是放棄了原來的道路,意味著在新的路上重新開始,或者說別人采取很多方法沒有達到目的,某個人放棄那些人的路子,而采取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子達到了目的。繞道而行則不然,它不是一條路的終止,而是原來的人生道路的延續,隻是出現了一個必要的曲折,繞了一個必要的彎。繞道而行的原因是避開一時間難以克服或者清除的障礙,目的是繼續前進,隻是迂回曲折了一下,心中的追求依然存在。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條直線,智慧的人能看到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並不失時機地把握事物迂回發展的規律,通過迂回應變,達到既定的目標。

順治元年(1644年),清王朝遷都北京以後,攝政王多爾袞便著手進行武力統一全國的戰略部署。當時的軍事形勢是:農民軍李自成部和張獻忠部共有兵力40餘萬;剛建立起來的南明弘光政權,彙集江淮以南各鎮兵力,也不下50萬人,並雄踞長江天險;而清兵不過20萬人。如果在遼闊的中原腹地同諸多對手作戰,清軍兵力明顯不足。況且遷都之初,人心不穩,弄不好會造成顧此失彼的局麵。

多爾袞審時度勢,機智靈活地采取了以迂為直的策略,先懷柔南明,集中力量打擊農民軍。南明果然放鬆了對清兵的警惕,不但不再抵抗清兵,反而派使臣攜帶大量金銀財物,到北京與清廷談判,向清求和。這樣一來,多爾袞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取得了主動地位。順治元年7月,多爾袞對農民軍的打擊取得了很大進展,後方亦趨穩固。此時,多爾袞認為消滅明朝的時機已經到來,於是,發起了對南明的進攻。當清軍在南方的高壓政策和暴行受阻時,多爾袞又施以迂為直之術,派明朝降將、漢人大學士洪承疇招撫江南。順治五年(1648年),多爾袞以他的謀略和氣魄,基本上完成了大清的一統基業。

生活中,在一些暫時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麵前,我們應該學會繞道而行,不能鑽牛角尖,此路不通就換另外一條路。生活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候我們轉個身就會發現,原來我們身後也藏著機遇,隻是當時我們趕路太急,忽略了那些美好的事物。

直與曲,最短與最慢,不是永恒不變的。麵對壁立千仞的高山,直行最短,卻最難。泰山十八盤告訴我們:繞道也能到達頂峰。雖然繞道增加了長度,但是也降低了難度。

當然,我們並不是否定走直道,畢竟兩點之間直線最近。但如果這條直道太擁擠,就不要傻傻地等待,用慧眼尋找一條彎路也許會更好。同樣,當現實與理想有衝突時,也不要忘記繞道而行。在飛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中,不要急功近利,要冷靜地思考,明智地選擇,這樣,在喧囂中你就會發現,繞道的風景也很美,繞道的天空別樣的藍。

經驗不是真理的代名詞

生活中,有的人自以為經曆的事情多,閱曆豐富,往往會訓斥別人:“我吃鹽比你吃米多,過橋比你走路多。”常常以自己的經驗去指導或教訓他人,可效果卻適得其反。要知道,人不是百科全書,在知識方麵總有某方麵的缺陷,有時個人的生活經驗、見聞、經曆等可以彌補某些知識的不足,可是迷信經驗,就會對事物做出錯誤的判斷。

明人馮夢龍在《警世通言》裏有一段專講宋神宗的宰相王安石與官拜翰林學士蘇東坡的故事。一天,王安石突然心血來潮,要寫一首關於菊花的詩,剛寫了“昨夜秋風過園林,吹落黃花(即菊花)遍地金”兩句詩後,就因事離開。蘇東坡正好在這時來拜訪王安石,王安石的書房掌管請他到書房等候。蘇東坡久等無聊,便在書房內走動,他在桌上看見了王安石未寫完的詩稿後,認為秋風吹落黃花的描寫很荒唐,因為在他的見聞中,菊花開於深秋,最能耐寒,就是焦幹枯爛了也不會落瓣。於是,他便在王安石的詩後麵依韻補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提醒詩人仔細吟。”後來,蘇東坡被貶到湖北黃州做團練副使,一個秋日,他閑來無事到後園去賞菊,發現菊花棚下滿地鋪金,這才知道黃州的菊花竟然有落英繽紛的現象,他這才醒悟到自己當初續寫王安石的詩的錯誤。

不迷信自己的老經驗,我們才能發覺到真正的真理和幸福。同樣道理,我們也不能盲從別人的經驗,因為適合別人的未必就適合自己。

一個村莊中有一條大江,生活在江邊上的漁民經常會給過往的人講這樣一個故事。大江中有3種魚。第一種魚的形狀像鯉魚,身子比鯉魚扁一些;第二種魚的形狀像一把匕首;第三種魚有著滾圓的身子,身上長的不是魚鱗,而是帶小刺的皮。盡管這三種魚形狀各一,但當地的漁民捉它們時卻用同一張網。漁民們把漁網像排球網一樣攔在江中,第一種魚的頭小身子大,頭鑽過去後,身子就過不去了,就被漁民捉住了。其實,它隻要往後一退,它就逃脫了,但是它沒有,仍然往前掙。

第二種魚在穿過網時會迅速地後退,但由於它的身子像一把匕首,兩邊的魚鰭卡在了網上,也被漁民捉住了。其實,它隻要繼續向前就能穿網而過。第三種魚在碰到網後,既不學第一種魚,也不學第二種魚,它不前進也不後退,它給自己拚命地打氣,把自己打得圓鼓鼓的,結果漂到江麵上,還是被漁民捉住了。

第二種魚能清楚地看到第一種魚的錯誤做法,卻沒有考慮到它的身體和第一種魚的不同。第三種魚綜合考慮了第一種魚和第二種魚的錯誤原因,卻不知道在別人身上總結的經驗有時並不一定適合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故事中的3種魚一樣,常常被自己的、別人的老經驗害得苦不堪言,卻根本就不知道錯在那裏;常常能夠清楚地看到別人的錯誤,卻永遠也找不出自己的弱點;常常因為看到別人出了問題想避免重蹈覆轍,結果卻陷入了一個更致命和錯誤之中。

張衡進入股市前,聽別人講了不少慘痛割肉的經曆,或捕獲百元股的傳奇故事。於是,他就認定自己炒股絕不割肉,就一定可以賺到大錢。可在實際操作中他發現,股票漲的多了,自己不舍得賣,跌下來了就更不願賣。長期持股使他成了名副其實的股票漲跌運行電梯管理員。他的朋友甲發現他的毛病後認定:這樣的炒股方法不可取,炒股票就一定要做好止損,而且是雷打不動。於是朋友甲的股票隻要成交,第二天開盤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報單止損。朋友甲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以小的損失來避免深度套牢,可股票的走勢經常是:剛一割肉止損,小幅回調後的股票就大幅拉升。朋友甲氣得頓足捶胸,長籲短歎後悔不已。張衡的朋友乙看到他們二人炒股票的問題,決定要避免他們的缺點,暗想:“我不做短線也不做長線,要做中線。”可朋友乙定好自己的中線目標後,股票卻與其玩起了捉迷藏,價格總在一個箱體中來回波動,就是不碰朋友乙的目標位,更不要說獲利了。

其實,做其他事情和炒股一樣,要想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永遠不會,也不可能隻有一個一成不變的成功方式。向成功者學習經驗,這是沒有錯的。但我們必須明白一點,切忌將別人成功的經驗生搬硬套地運用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生經驗,經驗並非是真理的代名詞,它有時就像我們自己給自己編織的一張網,稍不小心,我們就會編織出一張無形的、危險的大網。所以,無論是自己還是別人的經驗,我們都要抱著一種警惕的心態去接受它。

換位思考,體味幸福

換位思考,就是理解別人的想法、感受,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從對方的立場看事情,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當我們做到這些的時候,就能更多地理解別人,寬容別人。

換位思考需要一點好奇心,但是許多人的換位思考卻缺少了這一個要素。他們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別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場上去想別人“應該”有的想法和感受。當事情的後果不如他們所想象或期待時,他們也多半覺得委屈,覺得“好心沒好報”。其實,這種換位思考並不是真的換位思考,而是以本位主義來了解別人的想法及感受,並非真正地為別人著想,因為它忽略了對方真正的想法及感受。這種做法缺乏了尊重,尊重別人的責任,尊重別人的能力,尊重別人的自主權。所謂的“好心辦壞事”就是這種。

俄國“無政府共產主義”的創始人彼得·阿曆克塞維奇·克魯泡特金在《互助論:進化的一種因素》中寫道:“隻有互助性強的生物群才能生存,對人類而言,換位思考是互助的前提。”換位思考是人類經過長期博弈後總結出的黃金法則。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社會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我們是同一棵樹上的葉和果,就如我們不能用自己的左手去傷右手一樣。

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生觀,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身份決定了思考角度的不同。或許我們和他人的思想會有衝突,但如果設身處地的為對方想一想,湧入內心的委屈、埋怨、憤怒便會消失。

妻子正在廚房炒菜。丈夫在她旁邊一直嘮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趕快把魚翻過來、油放太多了!”妻子脫口而出:“我懂得怎樣炒菜。”丈夫平靜地答道:“我隻是要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

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的人,是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的。因此,對他人的不滿、失意、抱怨和傷痛,我們應進行換位思考,以一顆寬容的心去了解、關心他人。

一位培訓師對一群博覽會的誌願者進行培訓。一次演習開始了,在“誌願者服務站”內,一群迷路的“遊客”沒好氣地跑過來抱怨:“我們要去城隍廟,路上問了一個誌願者,他告訴我們往這邊走,走了半天卻兜到這裏來了。”“你們到底怎麼指路的?讓我們白走了那麼多冤枉路,要是再打車過去,豈不是又要花掉好幾十塊錢了。”

一個誌願者忍不住開口了:“那個誌願者是怎麼跟您說的?會不會是您聽錯了?”身邊的另一個誌願者立刻拉住了他,上前向遊客道歉:“這是我們工作的失誤,請您原諒。您可以到對麵公交車站上車,3站地就能到了。”遊客依然很生氣,嚷嚷道:“你們的服務太不周到了,我要投訴!”這時,站長迎了上來,欠了欠身解釋道:“實在對不起,大熱天的,讓您走了那麼多冤枉路,換作是我,也會很生氣的。這裏有一份公交地圖,您帶上用吧,以後我們一定會在工作中改進。”

培訓師對站長的表現非常讚賞:“如果在工作中出現失誤,無論是你還是你的同伴,不抱怨是首要的一條。其次,也不要試圖解釋,多餘的解釋隻會挑起自己或遊客的情緒。你們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就是真誠地道歉。我最讚賞站長的地方,是他用到了‘換作是我’這樣的詞語,換位思考是良好溝通的第一步。”

理解是溝通的第一步,而換位思考就是最直接的理解方式。領導換位思考,就能重新認識下屬,寬容待人,下屬換位思考,就能重新認識領導,消除誤解;老師換位思考,就能更加熱愛自己的學生,學生換位思考,就能更加尊敬老師;醫生換位思考,就能感觸患者及其家屬的焦慮,患者換位思考,就能感到醫生的辛苦;交警換位思考,就能體諒司機的不易,司機換位思考,就能體會交警的苦衷。

學會換位思考,我們就不會麵若冰霜地從那雙乞求幫助的手旁走過,今天就會多一個果腹的乞丐;學會換位思考,我們就不會嘲笑路上的清潔工,我們就會多一分“勞動光榮”的思想;學會換位思考,我們就不會和朋友反目成仇;學會換位思考,我們會發現,世界是如此美麗,生活是如此幸福。

當然,換位思考也要有度。真理向前邁進一步,也會走向反麵。換位思考也是一樣,離開了應有的度,不分時間、對象與場合,一味地“換位”,就會變成“錯位”。所以,我們在換位思考前,應該分清是非,劃清界限,而不是盲目性的進行換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