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對普通夫婦,兩個人工資都很少,每月加起來隻有1000餘元。後來,他們的兒子考上了大學,他們的負擔增加了。居委會主任知道這一情況後,主動上門了解情況,並為他們的兒子申請了“大學生專項救助金”。拿到幾千元的救助金後,這對淳樸善良的夫婦想捐300元錢給居委會。但居委會主任說,反正這些錢將來也會捐助給生活困難的人,不如去買福利彩票。於是夫婦倆就采納了這個建議,結果幾十張彩票刮完後,他們竟大大小小中了10餘個獎,共計4萬多元。
中國有句俗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對夫婦的行為可謂是善有善報,而醫學家經過研究發現,惡也會有惡報。巴西醫生調查了583個貪官和583個廉潔官員。10年隨訪下來,貪官中60%以上的人得了癌症、腦出血、心肌梗塞等疾病,特別是因集體貪汙而集體被處分的福利局的16名官員,平均年齡雖然隻有41歲,卻有15個人得了重病,其中6個人已經死亡;而廉潔官員的患病率隻有16%,還沒有一個死亡的。
醫學家認為,與人為惡者把一生的奮鬥目標都放在損人害人上,或者心胸狹隘,嫉賢妒能;或者疑神疑鬼,坐臥不寧;或者貪婪無度,違法亂紀……由於他們整天擔驚受怕,神經高度緊張,必然導致五行失調,陰陽錯亂,白天食不知味,夜裏寢不能寐。如此惶惶不可終日,導致身體免疫機能全麵下降,最後的結果便是早衰早亡。
與人為善並不是刻意為了得到回報,而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快樂。而且與人為善其實極易做到,它並不要我們刻意做作,隻要用一顆平常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盡量幫幫他人而已。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主動為老人、孕婦、殘疾人讓座;撿到別人遺失的財物,不昧良心據為己有,而是想方設法找到失主;在商品買賣中,講公道、守信用,貨真價實;鄰居發生糾紛、路人發生爭執時,好言相勸;將影響道路暢通的石頭搬走;給乞丐一點點零錢;遵守社會公德等,這些行為都是與人為善。
如何與人為善?有人提出了“養心八珍湯”的概念,具體是指:慈愛心一片、好肚腸二寸、正氣三分、寬容四錢、孝順常想、老實適量、奉獻不拘、回報不求。其實,簡單地說,就是要善待他人。多一點諒解、寬容和理解,少一點苛求與責難;多一點愛心,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賞,少一點“氣人有笑人無的淺薄”。
與人為善,我們能讓自己的心境始終保持在愉悅之中,擁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人生。與人為善天地寬,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這點,就沒有了獨木橋,我們都可以在陽關大道上闊步前進,達到理想中的狀態。
左手給予愛心,右手收獲感恩
愛心與感恩是雙向的,互動的。人人都需要愛,因為人人都渴望被了解、被關懷、受尊重,充滿愛心的人必然有很強的人格魅力,一個人必須要學會用愛心經營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努力工作、誠實做人、熱心做事來回饋社會各方對自己的愛;人人都需要感恩,如果一個人不會感恩同事及下級,卻要求同事及下級感恩自己,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個人要發自內心地感謝身邊的人和事,用一種友善的眼光看待他們的存在。
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給予、奉獻,即是愛;占有、獲取並不是愛的本質。隻有心甘情願的付出、盡心竭力的奉獻、不需償還的給予,才是愛。“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隻要自己先獻出一點愛,生活就會增添一分光彩;隻要人人獻出一點愛,那麼整個社會將會因此而更加溫馨與幸福。
邢濤事業有成,擁有萬貫家財,但他卻非常苦惱。因為他即將進入不惑之年,卻還是單身一族。雖然期間不斷的有女孩向他走來,可是又迅速離他而去,這讓他百思不得其解。一天,在回家的路上,他經過一家婚介所,再三猶豫後,他鼓起勇氣走了進去。
婚介所裏一位工作人員接待了他,邢濤簡單地介紹了一下自己的情況。這位工作人員問道:“你是否曾經愛過任何一個人?”他回答:“沒有,我從來不這樣的小事放在心上。我有事業,我要做大我的事業,賺一大筆的錢。”工作人員再次問道:“你從來沒有感覺到愛的幸福嗎?”邢濤說:“是的,我所告訴你的是真話。我出身農村,從一生下來就感受到沒有金錢的辛酸與痛苦。所以,我從小就樹立了一個目標:賺錢,賺幾輩子都用不完的錢。我也確實這麼做了,而且做得很好,我的財富現在正以滾雪球一般的速度增長著。”
工作人員第三次問道:“仔細想想,你難道沒有曾經對某一個人或任何人有一點愛嗎?”邢濤有些不耐煩地說:“我不知道愛是什麼。”工作人員說道:“對不起,先生,請你去找別家婚介所,經驗告訴我,如果你曾經愛過一個人,即使你隻是窺見過愛,我都可以幫助你找到一個願意愛你的人。但是如果你從來沒有愛過,你的心裏沒有愛的種子,所以長不成樹。在不懂得給予愛的情況下,我們這裏從來沒有成功的例子。”
愛是一種循環,你給予他人愛和幫助,同時你也在享受著別人給你的愛和幫助。如果一個人能生活在愛的循環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反之,則會像故事中邢濤一樣,空有財富卻得不到幸福。
在人的一生中,都無法避免困難和問題:物質上需要幫助、支持;精神上需要理解、鼓勵;興趣上需要滿足、發揮……如果我們能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及時給他人以物質和精神的幫助和安慰,在他人心裏就會產生巨大的震撼力,而自己則減掉了許多原來扔也扔不掉的精神負擔。
某市準備籌建慈善總會,一位退休老工人捐款兩千元,執意不留姓名。工作人員再三勸說,老人在捐款票據上寫下“獻出一點愛”的化名。這個故事通過當地媒體很快傳遍大街小巷,老人的義舉感動了許多人。當地的一位市民給當地媒體寫信說:“‘獻出一點愛’的故事平凡中見偉大,讓我感動。我希望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人人都來‘顯出一點愛’,讓愛心在這座城市中永遠湧動。”“獻出一點愛”已經不再是一個人,而變成了一群人、一種精神、一個愛心的標誌。此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獻出一點愛”行列中來,“獻出一點愛”由一滴水珠變成了愛心的海洋。
古希臘哲學家伯利克說過:“我們結交朋友的方法,是給他以好處。當我們真的給他人以恩惠時,我們不是因為得失而這樣做,乃是由於我們慷慨而這樣做,並不後悔的。”給予的方式並不相同:有有條件的,有無條件的;有有限的,有無限的;有忘我的,有為我的;有精神的,有物質的;有等價的,有不等價的;有先給後取的,有先取後予的。無論給予的方式如何,隻要是發在內心的、真誠的、慷慨的給予,就是一種幸福和快樂,因為“不行春風,難得秋雨”。
如果說愛是三月淅瀝的春風,感恩就是小草吐露的新綠;如果說愛是初夏生機的日光,感恩就是樹木成長的濃綠;如果說愛是冬日潔白的雪花,感恩就是顆粒飽滿的小麥。給予他人愛,我們收獲的不僅是感恩,更多是延綿不斷的幸福。
分享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幸福
分享是一種理想的處世哲學,它和感恩一樣,是一種完美的生活智慧。心懷感恩之心的人懂得分享,這樣的人能微笑地麵對風雨人生,能以一種自然的姿態麵對生命的啟悟,能以豁達的心胸泯去仇怨和傷痕,以一種超然的大度接受生命的考驗。
科學家們曾經研究過黑猩猩的行為,他們觀察到黑猩猩有自私的行為,也有分享的行為。科學家們發現,當他們把食物放進園區的時候,大部分的黑猩猩都會跟同伴分享食物,但是有少數幾隻黑猩猩會獨占自己搶到的食物,不讓他人接近。經過長期的觀察之後,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幾隻獨占食物的黑猩猩開始嚐到自私的惡果。因為它們並不是常常都能搶到食物,有的時候,食物被別的黑猩猩都占住了,而當它們想要靠近的時候,這些猩猩會排斥它們的接近。但當其他有分享行為的黑猩猩接近時,這群搶到食物的黑猩猩願意與其一起分享食物。
科學家在觀察的過程中,看到這個現象重複且穩定的出現,因此,他們認為這是黑猩猩在學習社會化的過程。那幾隻自私的黑猩猩也在學習分享的行為,因為如果它們不願意改變,可能就要麵臨常常肚子餓的情況。這樣的黑猩猩世界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的簡單模型:自私的行為引來眾人排斥,分享的行為得到眾人的幫助。
托爾斯泰曾說過的:“神奇的愛,使數學法則失去了平衡,兩個人分擔一個痛苦,隻有一個痛苦;而兩個人共享一個幸福,卻有兩個幸福。”學會分享,將會讓分享的快樂成倍增長,讓分享的痛苦無限縮小。
有這樣一則古老的故事。一個人想知道天堂和地獄的人怎麼生活。上帝滿足了他的願望,帶他來到一個房間裏。房間中央擺放著一鍋熱騰騰的肉湯,一大群人圍著鍋坐著,個個都愁眉不展,原來,他們雖然每個人手裏都拿著一把湯匙,但湯匙的柄太長,他們無法將湯喂到嘴裏。上帝又帶這個人來到另外一個房間。裏麵仍然是一鍋熱騰騰的湯。一大群人圍著鍋席地而坐。他們手中仍拿著長柄湯匙,可每個人臉上的表情卻幸福而滿足,他們在歡笑、唱歌,過的非常快樂。這個人迷惑不解,他問上帝:“同樣的食物,同樣的條件,第一間房裏的人們都在挨餓,處境悲慘,而另外一間房裏人們卻豐衣足食,過得很快樂,差別為何如此之大呢?”上帝微笑著說:“難道你沒有看見,第二個房間裏的人都在相互喂對方嗎?”原來,第一間房裏的人隻想著怎樣來喂自己,而長柄使他們無法做到,而第二個房間的人彼此分享和給予,他們用長柄湯匙舀上湯互相喂對方,於是大家都喝上了湯,這便是天堂與地獄的差別。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美麗的花園,如果我們願意讓別人在此種植快樂和幸福,那麼,這份快樂和幸福也會滋潤我們,我們的心靈花園就永遠不會荒蕪。
一位著名的企業高管曾對媒體講過這樣一件事情。那年夏天,他的母親在院子裏種了一株茉莉花。3年後的秋天,小小的院子變成了一個茉莉花園,純白的花朵簇擁著次第開放,整個小山村都散發著濃濃的芳香。母親整日敞著院門,守在門邊,看見過往的鄉鄰就熱情地邀他們進來坐坐,以便讓滿院的茉莉花吸引更多的目光。於是,小小的山村仿佛也在秋天美麗起來,母親的臉上閃爍著幸福的微笑。後來,有人開口向母親要幾株花在自家院子裏,母親答應了。她親自動手挑揀開得最鮮、枝葉最粗的幾株,挖出根須送到了別人家裏。消息很快傳開了,前來要花的人接連不斷。不多日,院裏的茉莉花就被送得一幹二淨。沒有了茉莉花,院子裏就如同沒有了陽光一樣落寞。他不解地問母親:“您把茉莉花都送人了,我們家以後就沒有花香了。”母親輕輕地拉過他的手,說:“這樣多好,3年後一村子茉莉花香。”他不由心頭一熱,從那以後,他懂得了分享的意義:分享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幸福。
每個人都幻想能夠過上天堂般的美好生活,正因為是幻想,所以我們總是覺得天堂離我們很遙遠。其實,天堂離我們並不遙遠,隻要我們懂得分享,天堂中的快樂和幸福往往會“不請自來”。
困境即是賜予
我們生活在一個競爭十分激烈的社會,有時在某一方麵落後,有時困難重重,有時失敗連連……在困境中,我們的情緒會極度消沉,但是不要一直活在逆境的陰影中,我們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感恩困境,積極地從困境中學習經驗,這樣,我們就能保持一種快樂的心境。
聾啞盲人海倫·凱勒在她的自傳中這樣寫道:“我感謝大自然給予我溫暖的陽光,我感謝父母給予我敏感的觸覺,我感謝我的老師給予我美妙的知識……”這樣一位身殘誌堅的少女,懷著感恩的心麵對原本不公的命運,她甚至感謝上天給予她的不幸,因為正是不幸使得她比常人更加堅強,更加不屈不撓。她克服了重重困難,奇跡般地成為了一名偉大的文學家。
內心充滿感恩,它可以為我們增添一份勇氣和力量,它可以支撐起我們一身的傲骨,讓我們的生命充滿激情和活力。
劉琴是個公司職員,她已經40歲了,過著平靜、舒適的中產階層的家庭生活。但是,她突然連遭四重厄運的打擊。丈夫在一次事故中喪生,留下兩個小孩。沒過多久,一個女兒被烤麵包的油脂燙傷了臉,醫生告訴她孩子臉上的傷疤終生難消,劉琴為此傷透了心。她在一家小商店找了份工作,可沒過多久,這家商店就關門了。丈夫給她留下一份小額保險,但是她耽誤了最後一次保費的續交期,因此保險公司拒絕支付保費。碰到一連串不幸事件後,劉琴快要絕望了。她左思右想,為了自救,她決定再做一次努力,盡力拿到保險補償。在此之前,她一直與保險公司的下級員工打交道。當她想見經理時,秘書告訴她經理出去了。她站在辦公室門口無所適從,就在這時,秘書離開了辦公桌。劉琴毫不猶豫地走進裏麵的辦公室,結果,她看見經理獨自一人在那裏。經理很有禮貌地問候了她,她受到了鼓勵,沉著鎮靜地講述了索賠時碰到的難題。經理派人取來她的檔案,經過再三思索,決定以德為先,給予賠償。劉琴用這筆賠償款擺了個早點攤,由於她為人熱情,做事仔細,很多人都願意光顧她的早點攤,不久後,她就用賺到的錢盤下一家店,開了一家飯店。有人問她:“為什麼經曆了這麼多困難,還能這樣樂觀和堅強。”劉琴說:“因為我有一顆感恩的心。”“即使在困境中,也是如此?”劉琴微笑地說道:“困境是一筆最好的財富,隻有感謝它,才能不被它控製。”困境不會長久地延續下去。有位名人說過:“沒有永久的幸運,也沒有永久的不幸。”劉琴的故事足以印證這句名言。
巴爾紮克說過:“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晉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生活中的困境既有不可避免的一麵,又有正向和負向功能,它既可以使人走向成熟,也可能破壞個人的前途,關鍵在於我們怎麼麵對。
賴東進出生在一個乞丐家庭裏。他的父親是個瞎子,母親重度智障。他們住的是亂墳崗裏的墓穴,他一生下來就和死人的白骨相伴,能走路了就和父母一起去乞討。但他始終未向命運屈服,身為長子,他不但一肩挑起照顧家人的擔子,更努力求學、發憤工作,終於娶妻生子,並能夠安頓一家大小的生活。在台灣第37屆十大傑出青年頒獎大會,賴東進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對生活充滿感恩之心。我感謝我的父母,他們雖然瞎,但他們給了我生命,至今我都還是跪著給他們喂飯;我還感謝苦難的命運,是苦難給了我磨煉,給了我這樣一份與眾不同的人生;我也感謝我的丈母娘,是她用扁擔打我,讓我知道要想得到愛情,我必須奮鬥、必須有出息……”
困境雖然令人憂愁,令人不快,甚至給人不斷的打擊,但困境有一個“致命弱點”:它不會持久存在。所以那些不斷遭遇不幸,抱怨自己“倒黴透頂”的人,一定要坦然接受現實,感恩困境,這樣,終有一天會雨過天晴,而且大雨過後天更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