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心存感恩,生活更美好(2 / 3)

孟斌的那個高中同學和那個編輯說的話很打擊人,但是卻激發了孟斌的鬥誌,激發了他前進的動力,讓他獲得了今天的成功。當一個人受盡打擊時,潛能才能被激發出來,而且,唯有此時,才能越挫越勇,逼自己去突破現狀。其實,在所有成功路上絆倒我們的“打擊”,背後都隱藏著激勵我們奮發向上的動機。

人生中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地方,看似詭異,其實透著玄機。例如,越是親密的人,往往互相傷害;愈是自己的親人,反而可能“傷”我們最深,那些看輕我們、傷害我們的人,可能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同事,甚至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雖然如此,這些人都可能是我們人生中的“逆境菩薩”,也是我們人生中的“逆增上緣”,因為有了他們的“激勵”,我們才有向上的勇氣及能量。

打擊是生活給我們最好的機會和饋贈。當我們把別人對自己的打擊傷害轉化成前進的動力時,我們就會發現打擊和苦難也是人生的寶貴財富。因為成功既來自比我們高的人的提拔,也來自比我們低的人的激勵。

有段話是這樣寫的:“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堅強了你的心靈;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雙腳;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擦亮了你的雙眼;感激蔑視你的人,因為他覺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會了你獨立自主。”當我們用這樣的眼睛去看世界的時候,世界就會在我們眼中亮起來,生活也會更加美麗。

放下仇恨,學會感恩

仇恨是一種不好的情緒,有負麵的影響,情緒化的仇恨行為有礙理性思維。仇恨也是最邪惡的一種情感,它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影響了社會的和諧,吞噬了我們的健康。相反,感恩這種心情會帶來一種很美好的人生感覺,使我們感到幸福和溫暖。心存感恩地生活,我們會時時感受生活中有太多的“擁有”,而不是“缺少”。

幾乎每個人都曾被其他人的行為或是言語傷害過。我們的朋友可能曾經談論過一些不知從哪裏聽來的有關於我們的八卦消息;我們的合作夥伴可能會給工作添上沒完沒了的麻煩。這些傷害往往會將我們推入無窮無盡的痛苦深淵。隨著時間的增長,我們的傷痛和憤怒可能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甚至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會想到要報複對方。其實,當我們被某個在乎的人深深傷害的時候,除了可以將憤怒和怨恨深埋於心裏並且尋求機會報複之外,我們亦可以用一顆感恩之心擁抱自己的傷痛,並借此走向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美好明天。

每個人都要體驗這個豐富而精彩的世界,然而世界並不單純,許多時候總是美好與醜惡並存。而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其動機大抵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出於愛,一種是出於恨。學會寬容,學會感恩,他便擁有了愛,也就播撒了愛。而一旦他受到了傷害,卻沒有寬廣的胸懷,斤斤計較,長此以往,仇恨的種子便在他的心中傳播開來。仇恨總是無濟於事的,因為一味的仇恨隻會導致更多的仇恨,這樣周而複始,惡性循環,人生便也陷入了泥沼,無法自拔。因此,仇恨是一個負麵詞語,它的天敵便是愛和感恩。

古希臘有這樣一個神話故事。有一天,大英雄海格力斯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發現腳邊有個袋子似的東西很礙腳,他便踩了那東西一腳,誰知那東西不但沒被踩破,反而膨脹了起來,加倍地擴大著。他非常惱火,拿起一個碗口大的石頭砸它,誰知那東西還沒有破,竟然變得更大了,幾乎把路堵死了。正在這時,一個聖人路過這裏,對海格力斯說:“朋友,別再碰它,你的力氣大不過它的,離開它遠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觸犯它,它便小如當初;如果你侵犯它,它就會變得越來越大,擋住你的路,與你敵對到底。”仇恨之所以可怕,正在於此。仇恨並不能為我們帶來好處,它帶來的隻有痛苦和悲傷,因為我們在仇恨別人的同時也在最深地傷害著自己。

仇恨的種子來自哪裏呢?來自於我們對生活態度的失衡,來自我們的自我意識。仇恨不是別人給我們的,而是我們自己種下的,是我們給了它水分和土壤,讓它在我們心底生根發芽。放下仇恨,也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我們用一顆感恩的心對待生活,對待自己,也許放下仇恨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因為當一個人還不習慣於感恩別人時,他往往也需要付出更為昂貴的代價以補償自己給他人帶來的傷害。而當一個人盡情地擁抱感恩的同時,他也同樣將和平、希望、幸福和快樂攬入自己懷中。

一位學者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大氣來自靜氣,不能靜的人不能大。被踩了一腳,聽到一聲對不起,這是人踩的;被踩了一腳,聽不到什麼,還看見一張惡狠狠的臉,這是驢踩的。於是我們大怒。其實,被驢踩了一腳,有什麼可怒的。我們大多數的憤怒和仇恨都來源於把不是人的東西當人看。我們在某些時候需要靜氣,麵對是非不慍不怒。隻要我們稍加克製,就會免去許多困擾,從而也就免除了內心的憤怒和仇恨,自然也就有了大氣。”的確如此,當我們感到憤恨之時,抬起頭來仰視美麗的星空,感受一陣清風明月的怡然,恨意會隨之減弱甚至消逝。

當別人向我們伸出援助之手時,哪怕隻是一點幫助,哪怕隻是一個無意的微笑,我們都要記在心底;當別人傷害我們的時候,哪怕是有意的,也要盡量放鬆心態,同時,少一些猜疑,多一些坦誠。我們沒有必要活得太累,要學會放下包袱,輕裝上陣,最簡單的生活往往是最快樂的。

善良是幸福人生的支點

一位哲人曾說過:“愛是雙向的,一方是善良,一方是感恩。”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首先要有一顆善良、感恩的心。善良是一個人在社會中生存的最基本條件,一個人如果不善良,那麼他所做的事,所說的話對人類和社會就不會有益,人類和社會就不會看好他,他就會認為世界對他不公,會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擇手段,甚至成為社會的罪人。一個人如果用善良的心善待社會,善待親人,善待朋友,善待工作,善待身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善待周圍的一切。那麼,他的麵前和未來就會充滿燦爛的陽光和熱烈的喝彩,他的身邊和周圍到處都會是鮮花和掌聲,他就會感覺到很開心、幸福,這就是世界對他的善良的回報。

善良,能奏出人間最動人的樂章。品性善良的人,對世界充滿了愛心,他們做人的立足點,是出自善良的願望。當他們創造了財富時,就用財富周濟困難的人;即使他們沒有財富,他們一樣對他人充滿了關愛。

閔子騫是孔子的學生,他從小失去母親,父親又娶了一個女人。繼母隻疼愛自己生的兩個兒子,對子騫很不好,但懂事的子騫卻從來沒有在父親麵前說過繼母的不是。

天冷了,繼母給3個孩子做了新棉襖。一天,子騫和兩個弟弟高興地穿著新棉襖,隨父親趕牛車外出。路上遇到了大風雪,牛車順著斜坡往下滑,子騫的手凍僵了,抓不住牛韁繩,棉衣被車鉤鉤破了一個洞,從襖縫裏飄出了紛紛揚揚的蘆花。父親呆住了,他急忙扶好凍倒在車座上的子騫,扒開其他兩個孩子的棉襖,看見裏麵都絮著厚厚的棉花。

父親回到家,指著子騫的繼母大罵:“親生兒女穿棉衣,子騫卻穿蘆花衣。你太狠毒了,你給我滾!”弟弟們嚇得哭起來。這時,子騫跪在父親麵前,哀求說:“爹,求您不要趕娘走。”父親說:“她這樣對你,你還替她求情?”子騫含淚說道:“有娘在,頂多是我一人受凍;娘走了,弟弟們和我3個都要挨凍。”子騫的善良感動了父親,更感動了繼母,她慚愧地說:“孩子,對不起,讓我重新給你做件棉衣吧。”從此,繼母對子騫視為己出。

子騫的善良挽救了一個險些分裂的家庭,感動了自私的繼母。可見,善良具有強大的力量,它讓一切自私和冷漠的人感到慚愧,讓溫情和幸福重現人間。

英國哲學家休謨曾說過:“人類生活的最幸福的心靈氣質是品德善良。”一個心地善良,具有愛心和感恩之心的人,我們能嗅到他靈魂的芬芳。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善良符合氛圍美感的各種特征,所以善良的本質就是心理氛圍美感。一個心理的美感氛圍是會受到單個事件的影響的,所以人們做了很多好事,但就算做了一件壞事,整個心理的美感氛圍都會受到影響,會覺得自己變壞了,會很自責,除非自己做一些補償的事情來重新建設一個美好的氛圍。而這些舉動都是善良的表現。一個心理氛圍也會影響到人們對事物的看法,於是作為美好心理氛圍的善良,也會讓我們覺得自然萬物是偏向美好的,從而更加的喜歡和珍惜自然萬物,因此,善良的人都比較博愛。而擁有善良,我們就會擁有一種美好的感覺,擁有一種亮麗的情懷,平凡的生命便會顯得生動起來,普通的世界便會渲染出迷人的色彩。

對於普通人來說,也許創造輝煌或走向偉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擁有一顆平和而善良的心,並以此善待社會、善待他人並是一件複雜、困難的事情。給迷途者指條路,向落難者伸出一隻手,用會心的微笑祝賀友人的成功,用真誠的話鼓勵失落的同事等,這些看似簡單的行動,其實不僅僅是種樸素的善良,而是用善良浸潤後的靈魂折射出來的人格的光輝,是經過善良沐浴後而散發出來的平和心態。用這種人格光輝照耀和平和心態武裝起來的人,會經常陶醉在因善良的舉動而引發出來的幸福之中,而不會因為愧對他人或心存嫉恨而產生無緣無故的內疚或憤怒。因此,無論是觀景、觀物,看人、看事,都會從內心深處蕩漾出平和、溫馨的幸福。

送人玫瑰,手留餘香

“送人玫瑰,手留餘香”是英國的一句諺語,意思是當你把玫瑰送給別人的時候,在自己的掌心也會留下玫瑰的芬芳,而這種芬芳會改變你的氣質。這也就是說,一件很平凡微小的事情,哪怕如同贈人一枝玫瑰般微不足道,但它帶來的溫馨都會在贈花人和愛花人的心底慢慢升騰、彌漫、覆蓋。

送人玫瑰的手上,常有一縷芳香,就像香水倒在別人的身上,自己無法不沾染上一些。我們在付出的同時,也收獲了一份助人後的快樂。無私地幫助別人,不但有益於社會,這也是助人者精神世界的一次自我滿足的過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送人玫瑰,手留餘香。一個人給別人的是幸福快樂的種子,當收獲時,它就會給他美好;給別人的是邪惡貪欲的種子,當收獲時,他就會得到罪惡,“汙泥擲人,先髒己手”,傷人必先傷己。贈人玫瑰的人,必須要有玫瑰般純潔而高尚的靈魂,他們不會為了“報李”而“投桃”,更不會為了博得“慈善家”的稱號而拿出錢財。二戰結束後,各國經濟緊張,企業由於受戰爭破壞,資金匱乏。然而,美國花旗銀行此時卻積極辦理各項貸款業務,盡力挽救各國衰落的企業。花旗銀行的這一舉措,不但沒有使自己蒙受經濟損失,反而給自己帶來了極高的信譽和巨大的利益。這一雙贏的做法,不但救活了企業,而且讓花旗銀行彰顯了自己的長處。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餘香久遠,回味無窮。助人不僅是一種內心的感動,而且是一種行動,一種在現實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付出,這種付出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因為在這付出的過程中,自己也會受益匪淺。餘香久遠,這種餘香小到隻是一次快樂的體驗,精神的充實,大至是一次重生的機會,總之都會令人回味無窮。

一個參加了某網站舉行的座談會的誌願者曾在自己的博文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我們的活動持續了整整一天,雖然是整整一天的忙碌,但在我的心裏,這種感覺是幸福的,因為我如願以償地當上了誌願者,我終於能夠用自己的行動來幫助他人。當活動結束的時候,想到自己能幫助與會者快速地找到他們所需的信息時,我感到十分的欣慰。雖然活動的時間很短暫,但這對我的內心卻是一次洗禮,我真正的感受到了那種不計報酬,全心全意付出,為社會、為他人做貢獻而不求回報的心境。誌願者工作累、煩、苦是真,但是心靈的體驗、滿足是任何事物都無可替代的。我快樂,是因為我付出,付出是快樂的源泉。‘送人玫瑰,手留餘香’,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我真的能夠感受到一種幸福的感覺。”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付出是給自己的回報。”付出和回報是一體的兩麵,如果一個人想要更多的愛、樂趣、尊重、成功或任何東西,方法很簡單:付出。不要擔心任何事情,我們所付出的一切最終都會回報給我們。因為付出是一種精力,不但幫助了他人,還為自己創造了更多。

一個盲人住在一棟樓裏。每天晚上他都會到樓下花園去散步,奇怪的是,不論是上樓還是下樓,他雖然隻能順著牆摸索,卻一定要按亮樓道裏的燈。一天,一個鄰居忍不住,好奇地問道:“你的眼睛看不見,為何還要開燈呢?”盲人回答道:“開燈能給別人上下樓帶來方便,也會給我帶來方便。”鄰居疑惑地問道:“開燈能給你帶來什麼方便呢?”盲人答道:“開燈後,上下樓的人都會看見東西,就不會把我撞倒了,這就是給我方便了。”鄰居這才恍然大悟。

俗話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今天你幫助他人,給予他人方便,他可能不會馬上報答你,但他會記住你的好,也許會在你不如意時給你以回報。退一步來說,你幫助別人,他即使不會報答你,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日後至少不會做出對你不利的事情。如果大家都不做不利於你的事情,這也是一種極大的幫助。

送人玫瑰,即是無私的奉獻,真誠的幫助。手留餘香,則是別人對我們說謝謝的感受,更是心中那份坦然、寬慰和滿足。

與人為善,善莫大焉

與人為善的本意是汲取別人的優點,與他人同做善事。後來它的語意有了引申和發展,指的是以善意的態度對待和幫助他人。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為人處事的重要準則。一般來說,與人為善包含以下3層意思。

1.要有感恩之心

感恩既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善於發現美並欣賞美的生活智慧。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我們困於這種不如意之中,終日惴惴不安,那麼生活就會索然無趣。相反,如果我們時刻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善於發現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麗,那麼我們就會以坦蕩的心境、開闊的胸懷應對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讓原本平淡的生活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2.要常懷善意

常懷善意就是見到別人的成績和進步,不要心生忌妒,故意挑剔,詆毀別人,而要為之高興,揚人之善。並且見賢思齊,虛心向別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見到別人的缺點和錯誤時,要以善意的態度,真心誠意地予以幫助,使其克服缺點,改正錯誤,與之共同進步。不要隔岸觀火,幸災樂禍。更不要乘人之危,落井下石。

3.要樂施善舉

樂施善舉就是要常懷愛心,無私奉獻,助人為樂。當別人遇到煩惱和不順心的事時,要主動親近,好心勸慰,解人之惑,使其消除煩惱,從苦惱走向歡樂;當別人身處危險時,要解人之危;當別人生活遇到困難或遭遇不幸時,要伸出援助之手,解囊相助,雪中送炭,扶人之困,濟人之難,幫助別人點亮心中的冰燈,使其渡過難關。

與人為善是一種美德,既可以幫助身處困境中的人,又可以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安慰,使自己的修養得到提升。與人為善是一種愛心的體現,也是一種人生智慧,但是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誘人的光澤。有許多用智慧千方百計也得不到的東西,憑著與人為善卻輕而易舉就得到了。與人為善也是一種蘊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珍貴的感情,它是對人生的一種理解,對行為的一種負責。生活中,許多人明知彼此都需要愛的溫暖,感情的溫馨,但卻又常常用無端的猜測將滿腔的愛意、友情冰封在堅硬的假麵具後麵。其實,隻要一個人能真正付出自己的真誠和善良,那麼必定會贏得共鳴,他也能從中感受一份溫馨和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