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不是一種心理安慰,也不是對現實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感恩是一種歌唱生活的方式,它來自我們對生活的愛與希望。一個不懂得感恩的人,即使家財萬貫,仍是個貧窮的人;懂得感恩的人,才是天下最富有的人。感恩之情是滋潤生命的營養素,它使我們的生活充滿芳香和陽光。
擁有感恩的心,就能時時觸摸幸福
感恩,是一種平凡而崇高的品質。一顆感恩的心,就是一粒快樂和堅強的種子,因為感恩不是簡單的報恩,它是一種責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種陽光人生的精神境界。隻有對世界感恩的人,才能擁有陽光一般明媚的生活;隻有對世界感恩的人,才能好好保護脆弱的自然母親;隻有對世界感恩的人,才會擁有水晶般晶瑩剔透的心靈;隻有對世界感恩的人,才能體會到“孝義”二字的可貴。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各種抱怨:有的人抱怨父母沒有門路,沒能為自己謀個好工作;有的人抱怨領導沒有識才的“慧眼”,自己被埋沒;有的人抱怨自己生不逢時,英雄無用武之地……越是抱怨,越是心理不平衡,越是缺乏幸福感。其實,他們中很多人都生活得不錯,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他們之所以感到不幸福,就是因為他們對生活、對他人的要求太多,缺乏一顆感恩之心。如果一個人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他就會對自己所遇到的一切都抱有感激的態度,這樣的態度會使他消除怨氣。早上起來的時候,看到窗外的陽光,他會感恩;吃一塊麵包,他會感恩;接到朋友的電話,他會感恩;在樹上看到一隻鳥在唱歌,他會感恩;看到貓咪睡在自己的床頭,他會感恩。這樣,他的一天乃至一生,就在這種感恩的心情中度過,沒有理由不幸福。
感恩節期間,傑克垂頭喪氣地來到教堂,坐在神父麵前,他對神父訴苦:“都說感恩節要對上帝獻上自己的感謝之心,但是我失業已經大半年了,身無分文,我沒有什麼可以感謝的了。”神父問他:“你真的一無所有嗎?這樣吧,我給你一張紙,一支筆,你把我們之間的談話內容都記錄下來。”傑克疑惑地點點頭。
神父問傑克:“你有太太麼?”他回答:“有,她不因我的困苦而離開我,她還愛著我。”神父問他:“你有孩子麼?”他回答:“有,有3個可愛的孩子,雖然我不能讓他們吃最好的,受最好的教育,但孩子們很爭氣。”神父問他:“你睡眠好麼?”他回答:“我的睡眠棒極了,一碰到枕頭就能睡著。”神父問他:“你有朋友麼?”他回答:“有,因為我失業了,他們不時地給予我幫助,但我卻無法回報他們。”問完這些問題後,神父讓傑克看他紙上的記錄,並讓他大聲地讀出來,傑克讀到:“我有一位好太太,有3個好孩子,有好睡眠,還有好朋友。”神父聽後說道:“祝賀你!感謝我們的上帝,他一直在保佑你,賜福給你!你回去吧,記住要感恩!”傑克回到家,默想剛才的對話,精神振奮了不少。後來,他開始帶著感恩的心生活,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一家人的生活也很幸福。
感恩,是迎向生活的一種姿勢。懂得感恩的人,能夠把真誠的回報提純成進取的力量。他們既能夠為自己盡情歌唱,也能夠為他人真誠喝彩。感恩,也是一種溫柔而挺拔的生命姿態,是照亮生命每一個灰暗角落的點點薪火。
林曉的命運與同齡人相比,要坎坷很多。她從小失去母親,父親因無力撫養,把她送了人。養父母雖然對她管教異常嚴格,使她在壓抑的環境長大,結婚前,她幾乎沒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和選擇,連上大學的機會都失去了。婚後,養父母的身體日漸衰弱,疾病纏身。為了能照顧二老,她失去了考公務員等多次改變命運的機會。由於她原來工作的企業破產,她換過幾次工作,受過不公正待遇,甚至曾“落魄”到連基本生活費都拿不到的地步。但別人在與她交往的過程中,從她的話語神態裏感受更多的是感恩,是樂觀和陽光的心態。她說:“身邊有那麼多人值得感謝,同事、親友、過去的領導、一些僅僅幾麵之交的熟人,沒有他們的支持和幫助,我一個弱女子,哪能扛得起生活的重擔呢?雖然我失去了很多機遇,但同時我也得到許多別人沒有經曆過的曆練;雖然我的生活狀況不盡如人意,付出和得到的有時不成正比,但我與那些做苦力、下崗失業的人相比,我幸運多了。”
人類社會中的任何個體,其基本生存狀態首先是彼此合作、互相支撐的,是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性生存狀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強調對世界和社會的感恩,種地的人應該感謝織布者施以的溫暖,織布的人也應感謝種地者惠以的糧食果腹。不要以為我們是用自己的金錢,享受起來就心安理得。有心安理得心態的人不會有感恩之心;過分高估自己能力或能量的人,不會有感恩之心;自私和自負的人,也很難擁有感恩之心。這樣的人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但幸福往往與他們保持著距離。因為不懂感激和感恩的人,永遠體會不到幸福的精髓。
感恩,是我們生命中的一縷陽光,它讓我們的內心安寧,讓幸福充裕,讓人格完善,讓世界美好。花兒感恩小草,因為小草願做花兒的陪襯品,襯托了花兒的五彩繽紛;小草感恩大樹,因為大樹願做小草的防護欄,為小草遮擋了洪水的侵襲;大樹感恩大地,因為大地願做大樹的滋養品,給了大樹肥沃的土壤,能讓大樹在這片黃土地上點綴自己的色彩。因為感恩,才能描繪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麵;因為感恩,才有一件件感人的事情;因為感恩,才有一首首催人淚下的樂章;也是因為感恩,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中國有句古話:“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意思是說,別人給我們一點點幫助,我們也要牢記在心,加倍地回報。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這是動物的感恩;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是人類的感恩。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是感恩的至高境界。對生活時時懷有一份感恩之心,能使我們永遠保持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態。知恩圖報是人生的快樂,知恩不報則是人生的悲劇。我們感恩自然,因為自然給了我們生存之果;感恩祖國,因為祖國給了我們生命之根;感恩社會,因為社會給了我們立身之處;感恩他人,因為他人給了我們幫助。
春秋時候,吳國的大將軍伍子胥帶領吳國的士兵要去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說:“誰能夠讓伍子胥把士兵帶回去,不來攻打我們,我一定重重地獎賞他。”可惜沒有一個人想到好辦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個年輕的漁夫跑來找鄭定公說:“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鄭定公一聽,馬上問漁夫:“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車子?”漁夫搖搖頭說:“我不用士兵和車子,也不用帶食物,我隻要用我這根劃船的槳,就可以叫好幾萬的吳國士兵回吳國。”於是,漁夫把船槳夾在腋下,去吳國的兵營找伍子胥。他一邊唱著歌,一邊敲打著船槳:“蘆中人,蘆中人;渡過江,誰的恩?寶劍上,七星文;還給你,帶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記得,漁丈人?”伍子胥看到漁夫手上的船槳,馬上問他:“年輕人,你是誰呀?”漁夫回答說:“你沒看到我手裏拿的船槳嗎?我爹就是靠這根船槳過日子,他還用這根船槳救過你。”伍子胥一聽:“我想起來了!以前我逃難的時候,有一個老漁夫救過我,我一直想報答他,原來你是他的兒子,你怎麼會來這裏呢?”漁夫說:“因為你們吳國要來攻打我們鄭國,我們這些漁夫都被叫來這裏。我們的國君鄭定公說:‘隻要誰能夠請伍將軍退兵,不來攻打鄭國,我就重賞誰!’希望伍將軍看在我死去的爹曾經救過你,不要來攻打鄭國,也讓我回去能得到一些獎賞。”伍子胥說:“因為你爹救過我,我才能夠活著當上大將軍。我怎麼會忘記他的恩惠呢?我一定會幫你這個忙的!”說完,伍子胥馬上把吳國的士兵帶走了。
一位哲人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和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人給過我任何東西。’”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明白,生命的整體是相互依存的,每一樣東西都依賴其他每一樣東西。無論是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配偶的關心,他人的服務,大自然的慷慨賜予……人自從有了自己的生命,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裏。因此,報恩不僅是兌現諾言的行動,也是發自內心的真切感激和真誠的回報。
黃舸是2006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他出生於1988年,湖南長沙人。1995年,他被查出患有一種叫做“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的絕症,醫生預測他的生命可能不會超過18歲。當生命進入倒計時階段,他來到北京。看過長城、升國旗之後,他和父親把返回長沙的旅程策劃成了“感恩之旅”——向曾經幫助過他們的好心人當麵說聲謝謝。2003年5月,他與父親開啟了曆時3年,行程17000餘公裏的“感恩之旅”。他和父親僅靠一輛破舊的三輪摩托車,橫跨大半個中國,曆時整整3年,寒來暑往,父親帶著已是全身癱瘓的黃舸,四處尋找那些曾經向自己伸出援手的“人間天使”,目的隻是為了親手為他們獻上一束鮮花。他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到好心人的家門口說聲謝謝,送上一束鮮花表達深深的謝意,是我最大的心願。”
在水中放進一塊小小的明礬,它能沉澱水中所有的雜質。在心中培植一種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理念,我們就會迎來真正的幸福。
百善孝為先,對父母常懷感恩之心
西方有這樣一句話:“上帝無法降臨在每一個人身邊,所以造就了父親、母親。”世界上最偉大的愛就是父母之愛。據說上帝在創造人間“父親”和“母親”的時候花了許多的時間,到了“父親”“母親”出世的那天,仆人問道:“您為什麼在造他們的時候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啊?”上帝說:“人間的‘父親’、‘母親’,他們具有站立起來就不會彎曲的膝部關節,他們靠殘羹剩飯就能生活,他們擁有能夠迅速醫治創傷和疾病的親吻,從挫折到失戀,都能治愈。他們有六雙手,三雙眼睛,他們的眼睛可以透過緊閉的房門洞察一切,當孩子們有了過失或麻煩時,他們的眼睛能夠看懂孩子們的意思:我理解你們,並愛你們。”父親和母親就是上帝派到人間的天使,他們甘願為子女犧牲一切。
世上有一件事最不能遲做,那就是孝養、感恩父母。因為能孝敬父母的時間是一日一日遞減的。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敬孝,就會徒留終身的遺憾。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回答意大利記者提問時也說:“我認為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順。”有首民間歌謠這樣唱道:“人子一日長一日,爹娘一年老一年。勸人行孝當及時,莫許來日行孝願。等到父母去世後,想要盡孝難上難。縱有豬羊靈前供,爹娘何曾到嘴邊。不如活著吃一口,粗茶淡飯也香甜。”歌謠說的就是孝順是不能等待的事。因此,我們在父母健在的時候,要及時孝養、感恩,不要等到父母不在的時候才追悔莫及。
仲由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因為家裏非常貧寒,經常吃野菜充饑。仲由非常孝敬父母,他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係,但是父母身體不好,如果隻吃野菜,可能會營養不夠。所以他就說服父母,自己到很遠的地方去買米給父母吃。
買米的地方離家很遠,但仲由不論寒風烈日,都不辭辛勞地步行百裏,買了米以後,還要背著沉沉的米袋步行回家。烈日炎炎的夏天,他為了能早點回家給父母做飯,汗流浹背都不停下來歇一歇,遇到下大雨,他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裏,寧願淋濕自己,也不讓大雨淋到米袋。到了寒冷的冬天,他頂著鵝毛大雪,踏著河麵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腳被凍僵了,雙手實在凍得不行,就停下來放在嘴邊嗬氣取暖,然後繼續趕路。後來,他的父母先後去世,他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俸祿非常多,所吃的飯菜很豐盛,他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但他並沒有為此感到歡喜,反而時常感歎,因為他很希望父母能和他一起享受這種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經不在了。
百善孝為先,行孝當及時。世界上很多事都可以事後彌補,而唯獨行孝卻無法彌補。有的人在父母生前不好好照顧,老人去世後卻大操大辦,禮儀周全,甚至鋪張浪費,這沒有任何意義。
孔子的門生曾子曰:“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他將“孝”分為三等,小孝是“能養”:子女要保證父母物質生活的需求,做到有吃、有穿、有住,生活不受饑寒,有病能及時得到治療。中孝是“不辱”:子女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三思而後行,慎之又慎,不能因為自己的過失給父母帶來不良的影響,讓父母操心、擔心、憂心。大孝是“尊親”:子女要從精神層麵上尊敬父母,對父母要有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愛,無論地位多高,官有多大,在父母麵前,都要有溫和的態度,愉快的神色,委婉的麵容,這樣才能寬慰父母的心。
對門生的這個觀點,孔子是積極支持的,他還特別對為什麼要“尊親”做了解釋。他說:“如果隻是能夠養活父母的話,那是犬馬都能做到的事情,如果內心對父母沒有敬重之情,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犬馬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要孝敬、感恩自己的父母,因為是他們給了我們生命,撫養我們長大,把我們培養成人,是他們用心血和汗水給了我們溫暖,含辛茹苦地盼望我們成材,他們養育兒女從不計較得失,不圖任何回報。
兒女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係著父母的心,兒女們的開心和幸福是他們最大的心願。我們不能因為忙碌而忘記了父母的存在,忽視了父母的惦念。我們給父母們的一聲問候,在他們身體不適的時候的一次探視都會讓他們激動不已。一個人隻有孝敬、感恩自己的父母,他的子女才會感恩於他,他的開心和幸福才會得到延續,源源不斷。
感謝打擊你的人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別人善意的或者惡意的打擊,有時可能在傷心的同時,會深深怨恨那個打擊自己的人。但是我們應該感謝那些打擊我們的人,因為是他們讓我們知道了自己原來還不完美,他們提醒了我們的缺點,磨煉了我們的意誌,增加了我們的智慧,改變了我們的性格,激發了我們的鬥誌,讓我們更加堅強,讓我們走向成功。
孟斌沒有上過大學,多年來,他憑著自己的能力,一邊勤奮學習,一邊努力工作,得到了領導的認可和同事的讚賞,升職升得很快。在一次聚會上,朋友問他工作進步這麼快的原因,孟斌說道:“其實,你們可能不知道,我現在工作得這麼好,還要感謝一個人。”“誰呀?”朋友們迫不及待地問。孟斌說:“你們知道我沒有上過大學,我的家在農村,高中畢業後,我就回家務農,當時,在農村如果學樣手藝,娶媳婦就不難了,母親幫我找了木匠師傅,讓我拜他為師。從此,我就和師傅一起學做木匠,從農村蓋房子到後來搞裝修。我由不喜歡到後來出徒,期間受了很多委屈。漸漸地我進入了狀態,自己能用學來的手藝掙錢了。有一次,一個高中同學來看我,當時我正在給別人裝修房子,整個人渾身上下沒有幹淨的地方,同學見我變成了這個樣子,順口就說:‘你真是個窩囊廢!’隨後拂袖而去。我放下手裏的活,眼淚禁不住掉了下來。那一夜,我失眠了,我不要做窩囊廢,我也要做個像模像樣的人。從那以後,我在幹活之餘,通過自學考上了公務員,然後進入現在這家公司,成為後備幹部,這一切都要感謝當初打擊我的那個同學。”
一段時間之後,朋友們聽說孟斌開始寫作了,還時常在報紙和刊物上發表文章,這讓他的朋友們吃了一驚,朋友們在QQ群中紛紛追問他寫作的原因。孟斌回答:“平時不忙時,我習慣看看報紙和雜誌,也給自己充充電,時間久了,就萌發了想寫文章的念頭。我第一次將自己寫的稿子郵給報社,很長時間沒有音訊。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撥通了某位編輯的電話,詢問自己的稿子哪裏不合適,能否發表?編輯是這樣回答的:‘無論你從事什麼工作,我們隻看重稿子的質量,不注重作者是什麼身份!’聽完編輯的話,我的心變得冰涼冰涼的,不過他生硬的語氣無疑是在將我的軍。他的話很不中聽,也沒有更多的解釋。但卻激發了我前進的動力,到後來一篇接著一篇的作品發表,使我真正感受到寫作的快樂!”最後,孟斌在QQ群中感慨地寫下一句話:“我要感謝曾經幫助過我的人,更要感謝那些打擊過我的人,沒有他們就沒有我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