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梭羅曾說過:“一個人越是有許多事能夠放下,他就越富有。”放下不是優柔寡斷,也不是偃旗息鼓,而是一種拾級而上的從容和閑庭信步的淡然。一個人如果當機立斷地放下那些次要的、枝節的、不切實際的東西,他就會領悟到“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的真諦,他的世界也會因此而風和日麗。
人生之路始於放下
放下,就好比我們吃飯需要碗來盛飯,捧起來吃飽了把它放下;口渴了需要杯子來裝水,喝足了就把它也放下了,拿的隨意,放的安然。放下是我們必須要懂得的一種人生智慧,懂了它,它就會為我們所用,反之,我們就會成為它的奴隸。
一個村夫上山采藥時,一不小心,掉到了險峻的懸崖下麵。下墜的時候,村夫的雙手剛好抓住了崖壁上的一段枯枝,總算暫時保住了生命。村夫懸蕩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進退維穀、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忽然看到觀音菩薩站立在懸崖上,正慈祥地看著他。村夫見到救星,就對觀音菩薩說道:“慈悲的觀音菩薩,求求您趕快救我吧!”“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聽我的話,我才有辦法救你。”觀音菩薩慈祥地說。“菩薩,隨您說什麼,我全都聽您的。”觀音菩薩說:“好吧,你把攀住樹枝的手放下!”村夫心想:“我把手放下,勢必會掉到萬丈深淵,跌得粉身碎骨,哪裏還保得住生命?”村夫反而把樹枝抓得更緊,絲毫不放。觀音菩薩看到村夫執迷不悟,隻好離去,村夫最終力竭而死。其實,在村夫下麵一米處有一塊凸出來的平台,隻要他放下手中的樹枝,就可以掉到平台上獲救,但他偏偏不肯放下,所以連觀音菩薩也救不了他。
美國作家尼爾·唐納·沃許說過:“我不會‘抓緊’任何我擁有的東西!我學到的是,當我抓緊什麼東西時,我就會失去它。如果我‘抓緊’愛,我也許就完全沒有愛;如果我‘抓緊’金錢,它便毫無價值。想要‘擁有’任何東西的唯一方法,就是學會‘放下’。”人生在世,如果不能把一些不是很必要的東西放下,我們的人生行囊就會很快沒有空間去擱置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
佛陀住世時,有一個名叫黑指的婆羅門來到佛前,運用神通,兩手拿了兩個花瓶,前來獻佛。佛對黑指婆羅門說:“放下!”黑指婆羅門把他左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佛陀又說:“放下!”黑指婆羅門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佛陀還是對他說:“放下!”黑指婆羅門說:“我已經兩手空空,沒有什麼可以再放下了,請問現在您要我放下什麼?”佛陀說:“我並沒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塵和六識。當你把這些統統放下,再沒有什麼了,你將從生死桎梏中解脫出來。”黑指婆羅門恍然大悟。
我們生活在一個萬物相生相克的大千世界,有陽光就會有陰霾,有春雨便會有迷霧,有所失才會有所得。有時,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很多悲劇,往往就是由於放不下自己手中已經擁有的東西:有些人不能放下金錢,有些人不能放下愛情,有些人不能放下名利,有些則是放不下不應該執著的執著。如果他們能夠放下不必要的包袱,就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因為隻有懂得放下,才能掌握當下。
放下是判斷之後的放下,是為了更好地擁有,因為摒棄那些擋住目標的渣滓,才能擁有精華。這正如“黃葉放棄樹幹,是為了期待春天的蔥蘢;蠟燭放棄完美的軀體,才能擁有一世的光明;心情放棄凡俗的喧囂,才能擁有一片寧靜。”通常情況下,放下主要體現於以下幾方麵。
1.放下錢財
李白在《將進酒》詩中寫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一個人如果能在這方麵放得下,可以稱得上是瀟灑的“放”。
2.放下名利
醫學家經研究發現:高智商、思維型的人,患心理障礙的比率相對較高。其主要原因在於他們一般都喜歡爭強好勝,對名利看得很重,有的甚至愛“名”如命。如果一個人能對名利放得下,就是一種超脫的放下。
3.放下感情
人們常說:“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人世間最說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個“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糾葛的人,往往會理智失控,剪不斷,理還亂。在感情方麵能夠放下的人,是很理智的。
4.放下多愁善感
現實生活中令人憂愁的事很多,正如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所說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多愁善感可以說是妨害我們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如果能夠放下多愁善感,我們就很容易得到幸福,因為沒有憂愁就是一種幸福。
人的一生,需要我們放下的東西很多。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如果不是我們應該擁有的,就應該放下:放下失落帶來的痛楚,放下屈辱留下的仇怨,放下無休止的爭吵,放下沒完沒了的辯解,放下對情感的奢望,放下對金錢的渴求,放下對虛榮的糾纏。
放下不是自暴自棄、不思進取的消極人生態度,而是一種美德,一種淡然的心境。放下卑劣才能贏得崇高,放下名利才能保持自尊,放下是抵禦誘惑的法寶。勇於放下就不會沽名釣譽、為所欲為;樂於放下就不會利欲熏心、苦心鑽營;安於放下就不會以權謀私、驕奢淫逸;善於放下就不會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敢於放下就不會爭名於朝、爭利於市。
人生之路始於放下,放下是一種幸福,放下以後,我們做人做事就能夠更從容,“人從容有餘年,事從容有餘味”。學會放下,我們就能擁有一份成熟,會活得更加輕鬆、坦然和充實。
放下多少,幸福就有多少
幸福,是每個人都想要的。我們總是喜歡說追求幸福,爭取幸福,仿佛幸福是一麵高懸在高山上的紅旗,必須經過一番競爭與奮鬥才能獲得。這種普遍的現象也使許多人認為,幸福是來自於自己身心之外的某樣東西。然而,很多時候,有的人可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但當他得意地看著手中辛苦得來的戰利品時,卻感覺不到幸福,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失落感,原因就是:幸福其實是來自自我的放下,而不是任何東西的獲得。
報紙上曾經刊登過一個公交車司機的故事。有一天,一個公家車司機到公司交車的時候,發現車的後座上有一個包,他想,這肯定是某個粗心的乘客落下的。當他打開包的時候,一下呆住了,包裏有厚厚的幾遝百元大鈔,他數了一下,正好6萬元。他坐在車上,想等著失主回來找,但過了很長時間,也沒有等來失主。他想把錢交給公安機關,但他一下想到了自己正需要一筆錢給久病的孩子治病,而這筆錢他正不知該如何籌措。最終,他做出決定:先暫借這筆錢給孩子治病,等以後有了錢再把錢交給公安機關。
事情卻並沒有像他想象的那樣順利,6萬元花光了,孩子的病並沒有治好。他拚命地加班掙錢,但錢卻幾乎剩不下來。一塊重重的石頭壓在了他的心上:6萬元什麼時候才能還上呢?良心未泯的公交司機經常夜不能寐,寢食不安。他放不下6萬元錢這塊重重的石頭。5年後,孩子的病終於有了轉機,家裏的積蓄也逐漸多了起來。他更是節衣縮食,他的目標隻有一個,就是趕緊攢夠6萬元錢。又過了3年,他終於攢夠了6萬元錢,在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他把錢交給了公安機關,並要求公安機關一定要盡快找到失主,把錢交給失主。在把錢上交後的那天晚上,他雖然又變得一貧如洗了,但他卻睡得格外香甜,他感到了幾年來從未有過的踏實的幸福。放下才會幸福,公交司機在把錢交給公安機關的那一刻,他的心在懸掛了幾年後終於踏實地放下了,可以輕輕鬆鬆地跳動了。
學會放下,我們將會發現人生中更多更美的風景,也會懂得在簡單的生活中尋找幸福。生活中有些東西並不容易改變,容易改變的,是我們的心情,即使我們一生中什麼也沒有抓住,但隻要抓住了幸福,我們依舊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
聖嚴法師最後的遺作《放下的幸福》中有這樣一句話:“日日有晴,清‘五毒’,戒情緒,放下即幸福。”一個人如果心無掛礙,對什麼都看得開、放得下,那麼,快樂的白雲就會在他的頭上飄蕩,愉快的春鶯和泉溪就會在他的耳邊啼鳴和歌唱,美麗的鮮花也會在他的身旁綻放。
一個富翁背著許多金銀財寶到遠處去尋找幸福,他奔走於東西南北,踏遍千山萬水,跑得筋疲力盡也未能尋找到幸福,於是他沮喪地坐在山道旁。這時,一個農夫背著一大捆柴草從山上走下來。富翁對農夫說:“我是個令人羨慕的富翁。請問,我為什麼找不到幸福呢?”農夫放下背上沉甸甸的柴草,揩著汗水說:“其實想幸福也很簡單,放下就是幸福。”富翁頓時開悟:“自己背負那麼重的珠寶,老怕別人搶,總擔心別人暗害自己,整天憂心忡忡,幸福從何而來?”於是,富翁從此以後將珠寶、錢財接濟窮人,專做善事,慈悲為懷,善良和愛心滋潤了他心靈,他終於嚐到了幸福的味道。
放下是一種美麗,是一種心靈的豁達,學會放下是一種智慧。為了達到目標,我們必須學會放下一些物欲上的誘惑,學會控製個人欲望。其實,學會放下並不難,人生的許多東西是多餘的,得到我們該要的、該有的就夠了,剩下的,在我們心裏會漸漸地被忘掉。
懂得放下是一種大智慧。在很多事情上,我們應該知道適可而止,量力而行,把那些高不可攀的目標及時放下,這種放下並不是畏難,並不是縮頭縮尾,而是更為務實地尋找更為切合自己實際的目標。在人生某個特定的時刻,我們隻有敢於放下,才有機會獲取更長遠的利益。
人最大的愚笨有時就在於隻想擁有,卻不知道如何放下。對於人生而言,如能抓住一半,已是很不錯了。生命這條船載不動太多的物欲和虛榮,要想揚帆而不在中途擱淺和沉沒,就必須輕載,把那些應該放下的,堅決果斷地放下,這是為我們更好的前行準備的最好的禮物。當我們把那些好高騖遠的目標拋棄以後,就會切實地感受到心靈的深處那份輕鬆的幸福。
放下身段,路會越走越寬
身段,就是一個人自恃的身份,有的人把家世背景好作為自己身段高的標誌,有學問的人覺得自己不同凡響,有錢財的人覺得自己不同旁人,有名位、有才華的人,認為自己比較有尊嚴,並以此來抬高自己的身段等。
人的身段是一種自我認同,並不是什麼不好的事,因為這種自我認同也是一種自我限製,自我認同感強的人會經常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我是這種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種事。”而自我認同越強的人,自我限製也越厲害,所以,富貴人家的小姐不願意和婢女同桌吃飯,名牌學校畢業的大學生不願意當基層業務員,高級主管不願意主動去找下級職員溝通,有學問的人不願意去做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他們認為:如果那樣做,就會降低自己的身段。
其實,這種身段隻會讓他們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這並不是說有身段的人就不會有成功的人生,但如果在非常時刻,還放不下身段,那麼會讓自己無路可走。這正如大學生如果找不到工作,又不願意從基層做起,就隻能成為待業青年,鬱鬱不得誌。
社會是分階層的,不同的人必然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中生存。但是,階層不能代表一切。古今中外成功的人,無不把放下身段當成做人的第一要訣。司馬相如、卓文君放下身段,開賣酒小店維持生計,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範蠡隱姓埋名,放下身段從商,成為後來的陶朱公;越王勾踐放下身段服侍吳王夫差,終於複國。
拿破侖滑鐵盧戰敗後,被流放到地中海的聖赫勒拿島。有一天,他與夫人約瑟芬一起到海港散步,正好遇到一群水手在卸貨,水手們抬著沉重的東西嚷著:“沒看見我們正在卸貨嗎?讓開!讓開!”拿破侖躲避不及,被重重地撞了一下。他的夫人幾乎沒有考慮,就脫口斥罵道:“沒長眼的東西,你們撞到的是法國皇帝!該當何罪?”拿破侖馬上攔住夫人,在她耳邊說道:“這些水手很辛苦,不要這樣對待他們,再說我也並沒有被撞得很痛。”接著,拿破侖又吩咐身邊的隨從,去幫助水手卸貨。拿破侖放下皇帝的身段,不計較水手的過失並熱情幫助他們,這種舉動獲得了水手的好感和愛戴。在水手的大力支持幫助下,幾年後拿破侖偷偷潛回法國,重新執掌了政權。
放下身段,也就是放下學曆、放下家庭背景、放下身份,讓自己回歸到普通人。同時,也要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和批評,做自己認為值得做的事,走自己認為值得走的路。
方菲在校時成績很好,老師和同學對她的期望也很高,認為她將來一定會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方菲在畢業兩年後的確小有成就,但不是在政府機關或大公司裏有成就,她是賣餛飩賣出了成就。原來畢業後,她得知家鄉附近的夜市有一個攤子要轉讓,她那時還沒找到工作,就向別人借錢,把這個攤位買了下來。因為她對烹飪很有興趣,便自己當老板,賣起了餛飩。她的大學生身份曾招來很多不以為然的眼光,但卻也為她招來不少生意。有人曾不解地問她:“你是大學生,現在賣餛飩,你沒有對自己學非所用及高學低用後悔嗎?”芳菲說:“放下身段,路才會越走越寬。否則,隻能走進人生的死角。”
一個人如果放不下身段,那麼,他就會被身段捆住手腳。我們要知道這一點:不論我們的資曆、能力如何,在廣袤的社會舞台上,我們隻是個很渺小的小分子。我們把奮鬥目標定得越高,越要在人生舞台上唱低調。生活中,一定要學會放下身段,把自己看輕些,把別人看重些。當我們放下自我,放下身段時,就會真正感受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精神境界,頓開、和諧、雙贏等智慧也會自然而出,我們會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收獲。
“拿得起,放得下”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
“拿得起,放得下”,是一門平衡得與失的人生哲學。拿得起,指的是人在躊躇滿誌時的心態,而放得下,則是指人在遭受挫折或者遇到困難或者辦事不順暢以及無奈時采取的態度。拿得起是一種功力,放得下則是一種修養。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一個人如果總是沉浸悲愁憎恨中,拿得起,放不下,長期生活在過去的記憶裏,就會與生活脫節,嚴重威脅心理健康和心智的健全發展。
孟薇是一個美麗的女孩,她的皮膚白皙、身段苗條、氣質文雅,她總是輕聲細語低頭蹙眉,一說話就臉紅,很是讓人憐愛。她的氣質與瓜子臉很像《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於是同學們都叫她“黛玉”。她不反對,隻是臉更紅,語更輕。學校裏有很多男同學都喜歡她,她總會收到很多情書。後來,校報的主編,被大家稱為“才子”的那個男生打動了她的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