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學會放下,有舍才有得(3 / 3)

其實,每一件事物都是如此,就如同鬥轉星移,既有白天又有黑夜一樣,世界是按照特定的規律不停地運轉的。但是由於很多人目光短淺,往往隻能看到事物彼此分散的環節、分割的部分、暫時的結果、突發的因素,而不能看到事物的全部。

假如我們能靠自己的目力將昨天、今天和明天一覽無餘,能借此追隨整個事件或一個人的一生,那麼我們就一定會發現奇跡:百萬富翁就會看到他將有一些窮子弟,而貧窮者中又會出現一位積累財富者,如此這般,循環不斷,金錢由無而至,又由有至無,幸福誕生不幸,從不幸中又產生幸福,像水車循環往複,運轉不停。

事實上並沒什麼幸與不幸,因為運轉的水車並不把任何一個戽鬥停在一個地方。我們所謂的“幸運”,隻不過是我們有限的目標正停留在某一時某一地而已。我們為這個運氣而生出的喜或憂,也不過是我們缺少耐心等待下麵的東西而已。

有失有得,微妙無窮,懂得失去的人往往會有更大的收獲。我們如果能學會“失”,能將金錢、財物、知識、技能,舍其給別人,那麼我們必然會得到比這些更貴重的東西。“失”給別人好的,我們就會得到更多、更好的。當我們把煩惱,悲傷與痛苦及妄想都“失”掉了,自然就會得到人生的另一番境界。

“舍”會消除煩惱,“得”是幸福的開端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如果你想同時坐兩把椅子,你隻會掉到椅子中間的地上,在生活中,你必須學會舍棄一把椅子。”人生在世,想得到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這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但是,欲壑難填,欲望常常使很多人對舍與得把握不定,不是不及,便是太過,於是產生了許多原本不應該發生的悲劇。

“舍”在前,是我們先人的一種生存的智慧,要舍得多,就是要放棄得多。“得”在後,就是要取得少。特別是在“名”和“利”麵前,更應該要遵循這樣的原則,因為許多人做不到,於是他們因為一味的要“得”,以至於身敗名裂、家破人亡的事例不勝枚舉。柳宗元的《蝜蝂傳》就諷刺了“今世之嗜取者”聚斂資財、貪得無厭、至死不悟的醜惡麵目和心態。那個叫做“蝜蝂”的小蟲子,“行遇物,輒持取,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蝜蝂遇到什麼東西都背在身上,又喜歡爬高,隻要還能走得動,就不斷地拾取,得而不舍,最終“至墜地死”。

有人說:“會生活的人,或者說成功的人,最懂得的就是‘舍得’。”舍得幾乎囊括了人生所有的真知妙理,隻要我們能真正把握舍與得的尺度,就能掌握人生成功的鑰匙。齊國的大將田忌與齊王賽馬,以下騎對齊王的上騎,上騎對齊王的中騎,中騎對齊王的下騎,舍了小負之悲,卻得了全勝之喜;諸葛亮自出茅廬,火燒赤壁,三分天下,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謂之,舍私益,得百世流芳。

鄒麗華從溫州瑞安市法院、溫州市龍灣區法院到溫州市檢察院副檢察長,一直是一帆風順的從政生涯。按照傳統的說法,三十而立,五十知天命,介於這二者之間的,就是四十不惑。但42歲對鄒麗華來說隻是歲月的一個符號,那一年交給市委、市人大常委會的一封辭職信讓她的人生脫離了公務員的軌道,從此,她的頭銜換成了新湖集團股份公司的總經理。一個40多歲的女性放棄有成的事業,選擇在全新的商界從頭開始打拚,取舍之間需要很大的勇氣與決心。記者在采訪鄒麗華時問道:“是否可以說人生就像杯子,裏麵裝滿了初次選擇的事業、慣性的活法,如果不倒空,就沒有空間容下可能更適合自己的新生活狀態。”鄒麗華答道:“人生要舍得。”

獲得財富,獲得親情、愛情和友情,是人生的最原始的需求和本能,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素,誰也不能脫俗,但能做到舍得則需要一種良好的心境。舍得放棄很多物欲的追求,舍得那些讓人紙醉金迷的物質財富,的確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但人生有獲得就會有舍棄,這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獲得需要的僅僅是本能,舍得則需要一種灑脫的心態和無欲的境界。不在意物質擁有的多少,不在意生命曆程中的坎坷,心中的擁有才是最完美的擁有。

舍得並不是指一件具體的事情,而是一種態度和決定。與其困難地改變,不如把自己從不好的環境中拉出來,主動去改變人生。也就是說,為了更好的自己,要果斷地舍棄以前的東西,學會適當舍棄,才會更從容地生活。

能否舍棄人生道路上那些必須舍棄的東西,也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熟,是否具有自克能力的一個重要標準。因為一個人隻有能夠冷靜而準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環境,能夠理性、客觀地規劃自己的理想與生活的時候,他才敢舍棄。舍棄也是自然的規律,是生存的一種方式,也是勇敢者的行為,一個人如果不能舍棄陳舊的陋習,他就難以進步。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情世事,其實不過也就是舍與得的重複。所以,為人處事,每當有些東西和事情牽絆困擾在心時,常想有舍才有得,我們的心靈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到平靜和安寧,也會很容易地感受幸福,擁有幸福。

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

佛經中有雲:“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說得就是取舍之道。“取”是一種本事,“舍”是一門哲學。沒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沒有通悟的人,舍不得。舍之前,總要先取,才有得,取多了之後,需要舍棄,才能再取,所以,“取”“舍”雖然是反義,卻也是一物的兩麵。

人出生後,在尚未懂事時,隻知道取。除了取得生命,更要取得食物,以求成長;取知識,以求內涵。長大後,則要有取有舍,或取熊掌而舍魚;或取利祿而舍悠閑;或取權位而舍清心。至於年老時,則更要懂得舍,仿佛登山履危,行舟遇險時,先得將不必要的行李拋棄;仍然嫌重時,次要的東西便得舍出;再有險境,則除了自身之外,一物也留不得,所以人到此時,絕對是舍多於取。不知舍、不服老的人,往往會最先落水墜崖。有人會覺得,如此說來,人生是愈取愈少,愈舍愈多,這怎麼辦呢?答案是:“少年時取其豐;壯年時取其實;老年時取其精。少年時舍其不能有;壯年時舍其不當有;老年時舍其不必有。”

“舍”,有時表麵上看來令我們有損失,但實際上善於“取舍”,往往可以避免更大的損失,一位老師對此頗有心得。在教學新苗評比考試時,題目很多,當她做完填空、選擇部分後,時間隻剩下20分鍾,卻還有問答和論述題。問答題有5題,隻占10分,論述題有2題,卻占了30分,於是她毫不猶豫地先做起了論述題。結果,交卷時,她隻剩兩道問答題沒做完,而別的老師卷上的論述題幾乎是空的。最後,她取得了教學新苗一等獎的成績。這位老師說:“其他老師輸在過於執著,他們想得到每一道題的分數,卻不懂得冷靜分析,不懂得取舍之道,隻能空有一身好本領,卻施展不出來。”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是屈原舍生命而取高潔;“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舍生命而取一片丹心;董存瑞高舉炸藥包屹立碉堡下,這是他舍生命而取人民之解放。的確,取舍有時候很無奈,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喜歡沙灘海浪而把自己的房子建在沙灘上,那樣,什麼都不會長久。

人活於世,會有許多責任,無窮盡的欲望,這些東西沒有不行,否則會使我們的人生變得虛無縹緲,沒有價值和意義。但是多了也不行,這些東西多了很沉重,如果深陷其中則欲罷不能,人會活得很累,身心交瘁,甚至會把自己壓垮。

現代社會,信息科技日新月異,市場經濟物欲橫流,從時空的角度上產生了許多的資源、平台和機會,展現了一幅幅財富的畫卷,創造了一個個詩情畫意的成功典型,為那些有識之士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的間,為芸芸眾生在有所求的過程中創造了各種機會。但同時也設下了許多溫柔的陷阱與誘惑,有些人麵對陷阱和誘惑時,不懂得取舍,更缺乏理性的思考,任憑占有欲望的野馬在陷阱密布的幻覺世界中“縱橫馳騁”,夢想一夜暴富,成為社會名流,受人敬仰,結果鑄成終身大錯。

一個領導幹部秘書出身的國稅局局長在受審時追悔莫及:“當副省長的秘書時,覺得沒有省長的秘書那麼受人尊重;當了省長的秘書,又發現自己不如省委書記的秘書風光;當了省委書記的秘書,還覺得不過癮,不如廳局長們手裏有實權,可以活得更瀟灑……”最後他泣不成聲地說:“我是毀在自己的欲望上,我的欲望沒有止境。”

山泉放棄山間的安適,一路奔騰,東流入海,終於成就生命的壯闊;雄鷹擺脫父母巢穴的溫暖,奮力騰起,搏擊藍天,終於成就生命的豪放;蝴蝶衝破身體的束縛,破繭成蝶翩翩起舞,終於成就生命的華美……自然萬物因為正確取舍而成就生命極致,人生也是如此。

懂得取舍之道,是人生最高境界的化身。古人常以“孔融讓梨”的故事教育後代,要懂得把好的東西讓給最需要的人。這就證明了舍棄一樣本來屬於自己的東西,並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反而是更高層次的修煉。古人尚能如此,我們也應該做到。

天堂皆樂,地獄皆苦,人本身就在兩極之間,生活本身就是選擇。無論魚和熊掌,無論紅玫瑰還是白玫瑰,選擇時需要智慧和決斷,選擇後需要氣度和胸懷。在我們得到西瓜的同時,不要因為失去一粒芝麻而耿耿於懷。一個人如果學會了取舍,懂得了放棄,就能更好地生活,他的世界也會大不一樣,人生也會更精彩。

學會選擇,別讓幸福在一拿一放間溜走

生活中,左右為難的情形會時常出現,比如,一個人麵對兩份同具誘惑力的工作,麵對兩個同樣優秀的追求者,為了得到其中的“一半”,他就必須放棄另外“一半”。如果過多地權衡患得患失,最後隻會兩手空空,一無所得。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選擇這個的時候,卻害怕錯過那個,於是拿起來又放下,到最後一刻還在猶豫,這個會有這樣的缺點,那個會有那樣的不足,所以遲遲下不了決心,或者選擇之後,又來回地更改,在患得患失中耽擱了不少時間,浪費了不少精力。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讓我們選擇,每一樣東西都會有它自身的弱點,所以,當我們選擇之後就要大膽地往前走,而不是一步三回頭,這樣,才能加速我們前進的進程,否則,幸福就會在一拿一放間溜走。

一個人不管做出怎樣的選擇,終歸都不會盡善盡美,如願以償,總有缺憾,也許缺憾本身就是一種美麗。我們要告誡自己,既然做了選擇就不該後悔,這就是最適合自己的。

選擇和放棄都是很艱難、很殘酷的事情,但是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在二者中做出抉擇。選擇不是盲目的,而是選擇我們生活需要的,放棄也不是意味我們一無所有,而是有更適合我們的。不要把選擇看得太重,那些所謂的大選擇就像是選擇吃飯睡覺一樣的簡單,也不要把放棄看得太難,把自己不能決定放棄的交給時間就可以了,時光可以衝淡一切。

有一個大學時的高材生,經過一段社會曆練後,以前的那股銳氣和豪情壯誌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副不堪重負的樣子。他抱怨自己當初選錯了行業,到了一個自己不具有優勢的陌生行業,眼睛滿是絕望。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換換工作呢?”他說:“幹了這麼多年,付出了那麼多,放棄這些,再從零做起,太虧了。而且再做別的工作,就一定能成功嗎?”所以他一直“堅守”這份工作,生活在痛苦之中。而他身邊的很多朋友從零起步,現在已是大有所為。他的一位同學,4年前辭去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開始創業,現在已成為擁有數千萬資產的老板。

如果知道自己摸到的是一手臭牌,就不要再希望這一盤是贏家;在陷進泥潭時,要知道及時爬起來,遠遠地離開那裏;上錯了公共汽車時,要及時下車,去上另外的一輛。會放棄是基本的生活常識,我們不僅要知道進取,也要學會認輸,知道放棄。

很多事業有成的人,就是讀懂了放棄,學會了選擇,並且在選擇之後一直走下去。釋迦牟尼放棄了王位,選擇了修行,從而創立對人類影響至深的佛教;伽利略放棄了自己的自由,選擇誓死扞衛自己的學說,才使牛頓得以站在“巨人”的臂膀之上;邁克爾·喬丹放棄了棒球運動員的夢想,選擇了打籃球,成為世界籃壇上的一顆耀眼的“飛人”球星;帕瓦羅蒂放棄了教師的職業,選擇了唱歌,成為名揚世界的歌壇巨星;比爾·蓋茨放棄了自己在哈佛大學的學位,選擇投身商海,成就了一個商業神話。他們都的放棄和選擇換來的是成功。並不是每次選擇和放棄都意味著成功,其間必須經曆的痛苦曲折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是如果沒有選擇和放棄,他們就很難成功。

“有所為必有所不為,有所得必有所失”,很多時候,我們執著於有所為,有所得,隻看到選擇放棄時的失落和痛苦,而忘記了假如我們不放棄應該放棄的東西,就會麵臨更大的痛苦。放棄一段友誼固然會於心不忍,但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旅程,我們不能保證每個人都長相廝守,固守一位朋友隻會擋住我們人生旅程的視線,讓我們錯過一些更為美好的人生山水,學會放棄,我們就有可能擁有更廣闊的友誼天空;放棄一段戀情也是困難的,尤其是放棄那種刻骨銘心的戀情,但是既然那段歲月已悠然遁去,既然那個背影已漸行漸遠,就沒有必要在一個地方苦苦守望,不如冷靜地收拾感情的背囊,該放便放,重新上路,學會放棄,一切又會柳暗花明,或許另一枝更美的感情之花會在旅程的路邊對我們搖曳。

人生如戲,每個人既是自己生命的導演,又是自己生活的演員。隻有學會選擇,讀懂放棄的人,才能笑看人生,擁有海闊天空的人生境界。選擇和放棄並不是消極地放手,而是需要睿智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懷,並且在選擇人生的道路上,在爭取成功的路上有技巧地選擇,有選擇地放棄是很重要的。選擇,是量力而行的睿智和遠見,學會選擇,就是審時度勢地把握時機。放棄,是顧全大局的果斷和膽識,讀懂放棄,才能擁有一份成熟,才會活得更加坦然和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