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學會放下,有舍才有得(2 / 3)

他們在一起十分浪漫,在清晨湖邊的小山坡上朗誦情詩,在傍晚的小樹林裏手拉著手漫步;在擠得滿滿的圖書館裏兩人麵對麵地坐著;兩人同打一把傘,共買一碗菜,他們的感情讓別人很羨慕。不過,一年後,孟薇就從羞澀變成了抑鬱,公眾場合也不見了她和“才子”親密的影子,她回到宿舍就躲進蚊帳不再有動靜,夜深了還能聽到她時不時發出幽幽的歎氣聲。同學們猜出了原因,可沒人敢問她,大家知道她敏感而脆弱。不久後,同學們又看到了那位“才子”的身影,他與外語係的係花一起打羽毛球,跳探戈。孟薇受不了這樣的打擊,患了嚴重的失眠症,沒法上課,隻能回家休學。

畢業後,孟薇留在低一年級,在她快畢業時同學們去看她,發現她已經不太正常,她一人住在一個單間裏,表情像個受驚的兔子。她還多了潔癖,不讓別人坐她的床,床用塑料布蓋著,她不停地擦桌子、椅子,不停地洗手,還總是拿著《葬花詞》反複地讀。她的同學看到此情此景,不禁感歎:這樣一個聰慧的女孩卻拿得起,放不下,毀了自己的一生。

“拿得起,放得下”,也就是在“千斤重擔壓在心頭”的時候,能否把肩上和心頭的重擔卸掉,使自己輕鬆自如。

一位著名的女演員在她事業最輝煌的時刻,毅然放棄淡出影視圈,選擇了出國學習,令許多圈內人士大為驚訝。回國不久後,一位記者就此事采訪了的她,請她談談當初這種選擇背後的真實想法。記者問道:“當年為什麼不去好萊塢發展?”她說:“當時在美國的時候我很希望能把書念好,這是我很大的一個願望,因為拍戲我從初中就離開了學校。”記者問:“所以當初就選擇了出國?很多人說到您當年出國的事情都覺得特別奇怪,因為那是您最風光的時候,卻放棄了事業。”她平靜地說:“其實沒什麼好奇怪的,可能這與我生來就比較能拿得起,放得下有關。我看過一篇文章:手裏拿著一個硬幣,把手掌朝下鬆開,硬幣掉了,這是一種放下的方法;另外一種方法是手裏同樣拿著一個硬幣,手掌向上放開,硬幣還在手掌裏,但是人也輕鬆了,意思就是很多時候其實拿起和放下是同時的事情。這就是說在一個很寬鬆的心態中去生活,這應該是一種比較正確的人生態度。”記者問:“現在回頭看看當初的選擇,您認為有沒有後悔的地方?”她說:“人是不能患得患失的。人的一生永遠是在一種不自覺的選擇中的,選擇了這個,自然就要放棄那個,從這個角度來說,就沒什麼好後悔的。”

德國著名詩人歌德說過:“一個人不能永遠做一個英雄或勝者,但一個人能夠永遠做一個人。”人的一生是由很多部分組成的,正是這些組成,才使我們的人生豐富多彩,也正是人生的豐富多彩,使得生命本身是如此的絢爛美麗,生命本來是自然的,充滿快樂的,然而很多人卻感受不到幸福,原因就是他們拿得起,卻放不下。飛來飛去的鳥兒,跑來跑去的孩童是快樂的、超然的、放鬆的,就是因為他們能拿得起,放得下。如果我們懂得了忘懷之道,對什麼事都能拿得起,放得下,那麼,所有的不快都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滿希望的新生。

放下壓力,讓心靈呼吸

現在的人們,因為想讓自己的生活質量更好一點,所以無時無刻不在麵對各種有形的、無形的壓力:上學壓力、就業壓力、工作壓力、人際壓力、家庭壓力、住房壓力、養老壓力……這其中任何一個壓力,都能讓人很累。而這些壓力也都是我們不可避免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放下,至少沒必要時時刻刻去硬扛。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壓力已經成為了人類健康的第一大殺手。競爭環境的惡劣、生活上煩心的瑣事,都讓現代人感到壓力無處不在,情緒惡化,身體狀況也隨之變得糟糕,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形成了惡性循環。

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兩位心髒科醫師注意到他們候診室的心髒病人,似乎比其他病人緊張,於是開始一連串研究,而後發現心理壓力和心髒病的關聯。他們曾經研究一群會計師,發現愈接近所得稅申報截止日,他們血中膽固醇的濃度愈往上升,過了這段期間一兩個月後,又恢複正常。後來,這兩位心髒科專家又追蹤了3500名男性8年半,發現有時間緊迫感、懷有敵意與高度競爭心的人,罹患冠狀動脈心髒病的幾率是一般人的7倍,心髒病突發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兩倍。

壓力不僅和心髒病關係密切,許多研究指出壓力更會降低人的免疫力和記憶力。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生活在慢性壓力(例如和同事或家人的衝突)中的人,感冒的幾率是常人的3到4倍。為此,放下壓力已經是現代人迫在眉睫的事情。

有位老師拿起一杯水問學生:“這杯水有多重?”學生有的說200克,有的說500克。老師說:“這杯水的重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多久?拿一分鍾,你們一定覺得沒有問題。但拿一個小時,可能就會覺得手酸;如果拿一天呢?”

其實,這杯水的重量沒有變,但是我們拿得越久,就會覺得越沉重。這就像我們承擔的壓力一樣,壓力本身並不是壞事,適度的壓力能使我們的情緒處於興奮狀態,思維變得敏銳,反應速度變快,能讓我們更大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但如果我們一直把壓力放在身上,就像我們一直舉著水杯,到最後就會覺得壓力越來越沉重而無法承擔。放下這杯水休息一下後再拿起它,我們就可以拿得更久。

一個留學生剛到美國時,他一邊上學一邊在餐館打工,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很晚才能回家,回到家全身累得隻想往床上一躺,什麼都不想做。每當他一下子倒在床上時,都會情不自禁地長歎一口氣,這讓他回想起了把自己帶大的爺爺。那時候,他和爺爺睡在一張床上,每天晚上他都會聽到爺爺長長地歎一口氣,那時他不能理解,也很不喜歡爺爺的這聲歎氣。聽著很泄氣,好像在抱怨什麼。現在他才理解了這一聲歎氣不是泄氣,不是抱怨,而是讓自己從白天繁忙的工作中解脫出來,讓自己將身上所有的壓力放下來。他覺得這一聲歎氣真的很管用,每當他歎氣一聲後,就會覺得心裏舒服了,然後就可以睡上一個好覺,也為天亮後的繼續打拚養足了精神。

有煩惱、有壓力很正常,也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學會放下。歎氣實際上就是一種釋放壓力的方法,它有利於肌肉群的放鬆,有助於使人鎮靜下來。人為什麼會在心情不好的時候總是唉聲歎氣的道理就在於此。

除了歎氣之外,讀書、運動、睡覺、郊遊、聊天、下棋、做按摩、適量飲酒等,都是一些簡單易行的辦法。但最關鍵的是要有一顆平常心,正確地評價自己,準確地給自己定位,不過於追求完美,不要與自己過不去,凡事需量力而行,隨時調整奮鬥目標,既積極進取又要知足常樂。

我們每天都要經曆很多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會在心裏安家落戶。心裏的事情一多,就會變得雜亂無序,然後心也跟著亂起來。我們心靈的房間,不打掃就會沾滿灰塵。落滿灰塵的心,會變得灰色、迷茫、不能呼吸。掃去灰塵,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明亮,能使我們告別煩亂,快樂也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間。

壓力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讓人奮起,也可以讓人卻步;可以讓奮進者成就事業,也可以讓畏難者一事無成。適時地放下壓力,再拿起時,我們就會發現,它正在變成前進的動力。

學會放棄,才能有新的選擇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人生猶如登山,而成功的定義不僅僅是到達峰頂,也許人生的成功就在於欣賞山腰的景色。”生活猶如一望無際的大海,人便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葉扁舟。大海沒有風平浪靜的時候,人生也總有歡樂和憂愁。麵對人生中的挫折與失敗,麵對生活中的種種不舍,我們應該學會放棄,放棄生活中那些無謂的追求,學會放棄,才能有新的選擇。

一場戰爭之後,兩個人在街上尋找財物。他們發現了一大堆舊棉花,兩個人就各分了一半背在自己身上。歸途中,他們又發現了一些花布。甲將身上沉重的棉花扔掉,選了些自己扛得動的較好的花布。乙卻將甲丟下的棉花和剩餘的花布統統撿起來背在自己身上,重負使他氣喘籲籲,步履維艱。走了不遠,他們又發現了一些散落黃金首飾。甲將花布扔掉,撿了些較好的黃金首飾背上,而乙卻因為沉重的棉花和花布壓得他無法彎腰而難以撿到甲拾剩下的黃金首飾。天降大雨,乙的棉花和花布被雨水淋濕了,他饑寒交迫地走著,最後摔倒在泥濘中;甲一身輕鬆地回家了,變賣了黃金首飾,生活頗為富足。

西方有句諺語:“翅膀上係著黃金的鳥兒是飛不起來的。”生活就是這樣,在我們堅持選擇一些東西的同時,我們也放棄了一些東西。很多人往往就是因為舍不得放棄,選擇才變得異常痛苦,人生才變得異常沉重,甚至因為不堪重負而過早地衰亡。

放棄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就如我們拿起菜單,會看著每一個菜的名字卻不知道吃什麼,總怕點了之後不合心意,或者吃了這個錯過了那個,總怕錯過最好的那一個,於是看來看去不知道如何選擇。人生也如菜單一樣,擺上來很多選擇,總難抉擇,因為有所選擇就會有所舍棄,選擇的過程也是放棄的過程,所以我們總會難受,不斷地權衡。

一位著名的企業家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的祖父曾用紙給他做過一條長龍。長龍腹腔的空隙僅僅隻能容納幾隻半大不小的蝗蟲慢慢地爬行過去,但他的祖父捉過幾隻蝗蟲,投放進去,它們都在裏麵死去了,無一幸免。他的祖父說:“蝗蟲性子太躁,除了掙紮,它們沒想過用嘴巴去咬破長龍,也不知道一直向前可以從另一端爬出來。因此,盡管它有鐵鉗般的嘴殼和鋸齒一般的大腿,也無濟於事。”當他的祖父把幾隻同樣大小的青蟲從龍頭放進去,然後再關上龍頭,奇跡出現了:僅僅幾分鍾時間,青蟲們就一一地從龍尾爬了出來。他的祖父說:“蝗蟲的死是因為它們隻知道不停地掙紮,不懂得放棄,所以隻有死路一條;而青蟲卻恰恰相反,它們懂得放棄,知道如何去選擇,所以它們活了下來。”

命運一直藏匿在我們的思想裏。許多人走不出人生各個不同階段或大或小的陰影,並非因為他們天生的個人條件比別人差,而是因為他們沒有想過要將陰影這條長龍咬破,也沒有耐心地找準一個方向,一步步地向前,直到眼前出現新的洞天。

生活值得我們追求的東西很多,如果糾纏在那些毫無結果的事情上,拚命地追求那些本該放棄的東西,最終隻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如果說執著是一種精神,那麼放棄則是一種勇氣和境界,得不到的或不該得的就該果斷的放棄。匆匆的生命,有限的人生,不允許我們四麵出擊,分散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人生有時需要不舍的追求,但同樣需要學會放棄,放棄無謂的努力和無結果的追求。堅持理想,勇於追求是一種精神;敢於放棄,學會放棄是一種境界。因為一個行囊,如果裝得太滿就會很沉、很重、很累。同樣,一個生命背負不了太多的行囊,走在人生大道上,我們注定要放棄很多。果斷的放棄是麵對人生,麵對生活的一種清醒的選擇。當我們執著的追求毫無結果時,當我們的努力是徒勞無功時,我們就應該學會放棄,放棄無謂的追求與徒勞的努力。學會放棄那些本該放棄的包袱,我們的生命才會輕裝上陣,一路高歌;學會放棄那些煩惱的困擾,我們的生活才會倍感絢麗,富有朝氣。

有失才有得

生活中,很多人總是一刻不停地追名逐利,認為隻有獲得才是好的,失去便是吃了大虧。殊不知,有失才有得。

世上任何事物,都是處於辯證之中,即“有失才有得”。“失”與“得”之間有密切的因果關係:“失”是因,“得”是果。“得”建立在“失”的基礎之上,但“得”的獲取還與多種因素有關,有“失”並不一定有“得”,而不“失”就一定不會有“得”。舍不得“失”,就不可能有所“得”。要想有所“得”,就必須付出“失”。不付出、不奉獻、更不願意失去,而企求“得”,那是投機取巧,是不勞而獲。而任何方式的投機取巧和不勞而獲,最終是要受到道德、良心甚至法律的懲罰。

中國古語有雲:“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戰國時期,靠近北部邊城,住著一個名叫塞翁的老人。塞翁養了許多馬,一天,他的馬群中忽然有一匹馬走失了。鄰居們聽說這件事後,都來安慰他,勸他不必太著急。塞翁見有人勸慰,笑了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準會帶來什麼福氣呢。”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裏覺得很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過了幾天,丟失的馬不僅自動返回家,還帶回一匹匈奴的駿馬。

鄰居聽說後,對塞翁的預見非常佩服,便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而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他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會惹出什麼麻煩來。”鄰居們感到愕然,無言以對,帶著疑惑離開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剽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著這匹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後,又來慰問。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不久後,戰爭爆發,青壯年應募出征,紛紛被派往戰場,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結果,入伍的青壯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得與失是一體的兩麵,是分不開的,失也好,得也罷,有時發生在瞬間,僅僅就是一念之差。人生在世,如果不懂得這其中的道理,就會受到福禍的捉弄,即使幸福來臨,也會失去。

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每個人往往都很難這麼辯證地看問題,於是,為了一樁不幸的婚姻,為了一次失戀,為了某種原因失掉了一份工作,為了事業上偶然遭受的打擊與挫折而痛悔不已,覺得生活從此失去了光明,暗淡的心境使自己終日沉浸在不能自拔的痛苦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