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活在當下,幸福就是現在(3 / 3)

著名作家林清玄曾說過:“我每天回到家裏,端起茶來,都不會先喝,而是升起一個念頭,好好的、專心來喝這杯茶吧,因為我可能這輩子再也喝不到第二杯一模一樣的茶。”幸福和快樂隻存在每一個刹那的當下,也隻在當下可得。在幸福和快樂降臨的那一刹那,絕不應該是我們存心去尋找快樂的時候,因為一旦存心追尋,我們的心就已不在“此時此地”,而是到“別處”去了。如果我們能讓自己回到現在,專心致誌地關注手邊的事物,幸福和快樂便會不請自來。

與過去分手

著名詩人雪萊曾經說過:“過去屬於死神,未來屬於自己。”“過去不等於未來”的觀念,就是要求我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事物。已經發生的事情與目前的境況無關,過去的都過去了,關鍵是未來。過去決定了現在,而不能決定未來,隻有現在的作為和選擇才能決定我們的未來。

很多人習慣選擇性地去回憶,很美好或很痛苦,實際上,他們隻留戀過去的一點溫暖,但卻忽略了溫暖之外的整個生活,其實,如果重新再來一次,結果可能依然如舊。一個沉湎於過去的人,幸福是永遠不會屬於他的。過去不等於未來,過去你成功了,並不代表未來你還會成功;過去你失敗了,也不代表未來還要失敗。麵對自己的人生,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與自己的過去分手,開創美好的未來。

過去不管是快樂還是傷心,注定已經煙消雲散,一切都變得無跡可尋。我們的生命在日複一日地循環中慢慢地成長和完善起來,不要讓昨天的記憶活在現實中,不要留戀徜徉於過去,新的生活需要我們有新的感悟。我們必需要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領悟,才能充滿生機地去迎接生命中每個新的開始。

1920年,在美國田納西州的一個小鎮上,有個小女孩出生了。女孩漸漸懂事後,發現自己與其他的孩子不一樣:她沒有爸爸,是個私生女。周圍的人明顯地歧視她,小夥伴們都不跟她玩。上學後,歧視並未減少,老師和同學仍以那種冰冷、鄙夷的眼光看她,還暗地裏說她“是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沒有教養的孩子”。於是,她變得越來越懦弱,開始封閉自我,逃避現實,不與人接觸。她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與媽媽一起到鎮上的集市,她總能感到人們在背後指指戳戳,竊竊私語:“就是她,那個沒有父親,沒有教養的孩子!”

在她12歲那年,鎮上來了一個牧師,從此她的一生改變了。她非常羨慕別的孩子一到禮拜天,便跟著自己的父母,手牽手地走進教堂。她曾經多少次躲在遠處,看著鎮上的人們興高采烈地從教堂裏出來。她隻能通過教堂莊嚴神聖的鍾聲和人們麵部的神情,想象教堂裏是什麼樣子,以及裏麵發生的一切。有一天,她終於鼓起勇氣,等人們走進教堂後,偷偷地溜進去,躲在後排傾聽,牧師正在演講:“過去不等於未來。過去成功了,並不代表未來還會成功;過去失敗了,也不代表未來就要失敗。因為過去的成功和失敗,隻是代表過去,未來是靠現在決定的。現在幹什麼,選擇什麼,就決定了未來是什麼!失敗的人不要氣餒,成功的人不要驕傲。成功和失敗都不是最終的結果,它隻是人生過程的一個事件。因此,這個世界上不會有永恒成功的人,也不會有永遠失敗的人!”牧師的話深深地震撼了她的心。從那以後,她變了,她開始積極地麵對生活的種種磨礪,頑強地美好的人生拚搏。在她40歲那年,她成為了田納西州的州長,之後棄政從商,成為世界500強最大企業之一的公司總裁。67歲時,她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在書的扉頁上,她寫下了這句話:過去不等於未來。

過去不等於未來,有兩層意思:第一層,當我們失敗時,我們要想到“過去不等於未來”。著名演說家陳安之說:“成功不是你跌倒了多少次,而是你最後一次有沒有辦法站起來。”過去和未來有關係嗎?有,我們可以從自己的過去中尋找“塹”,以增長我們的“智”。再進一步說,我們可以從別人的過去中尋找“塹”,來增長自己的“智”。然後再從中找出辦法來修正我們的現在,從而使過去不等於未來。如果一個人隻因為在過去的旅途中曾經摔過跤,便永遠背著包袱生活,那麼他就會在痛苦和悔恨中失去了未來。第二層,當我們成功時,我們也要想到“過去不等於未來”。冠軍不可能永遠是冠軍,冠軍有自己的實力還要有機遇。我們能做的是加強自己的實力,這樣,在機遇來臨時,我們才能牢牢地握住它。

人生會不斷麵臨新的開始,昨天過去了,明天又開始了新的一天。在昨天,也許我們擁有一段令人無比羨慕的成功,也許我們品嚐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悲傷,或欣喜若狂,或愁雲滿麵。然而不必留戀也不必在意,因為昨天的成功也好,失敗也好,明天都會重新開始,我們要重新開拓自己的人生。昨天失敗了,不要緊,跌倒了再爬起來,繼續前進,未來的旅途一樣會風光旖旎。昨天是成功的,明天依舊要重新開始,在成功的基礎上繼續努力,去爭取更輝煌的未來。

拒絕後悔,別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英國有一句諺語:“別為打翻的牛奶哭泣。”即中文的覆水難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不要後悔。後悔是一種讓人痛苦唏噓的情緒,心理學將其定義為:將事件的真實結果和可能發生的一個比真實結果更好的假設結果相比較並伴隨痛苦情緒的過程,是一種反事實思維。

心理學家指出,人們產生後悔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在做出決定之前對可能出現的消極後果有一定的預知,但由於疏忽大意或者盲目蠻幹,對這種危險的苗頭沒有采取及時的預防措施。在這種情況下,決定人是非常後悔的,因為他已經接近正確的選擇,隻因為一念之差發生了重大遺漏。另一種後悔經常發生在盲目樂觀的人身上。決定者在製定行動方案時,有意回避不利信息,對未來的困難、危險以及不利條件根本未經考慮。由於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也沒有任何有效的應急措施。因此,決定者隻有驚恐和本能的防禦反應,隻能臨時利用手頭的力量補救一下,但終因補救措施非係統化、非嚴密化而收效不大。

後悔不僅是對往事的關注,也是由於過去某件事產生的現時惰性。如果一個人由於自己過去的某種行為而到現在都無法積極生活,那便成了一種消極的悔恨情緒。後悔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它會白白浪費我們目前的精力,而且,僅靠後悔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

生活總是按著自己的規律而不是以人的主觀意誌進行著,一次高考的失敗,一次刻骨銘心的失戀,一次創業的失敗,牛奶已經打翻,再哭泣也沒有用,不如振作起來投入到新的“戰鬥”中。有人曾寫過這樣一段話:“在生活的舞台上,沒有旁觀者,每個人都是演員,但沒有正式的演出時間,而往往是即興表演,生活就是導演,由於準備不足,或者說客觀環境的限製,難免會像打翻的牛奶一樣演砸。”麵對失敗,有人從中吸取教訓,然後滿懷信心地投入新的生活,開始了新的一天;有人卻深陷在泥潭中,不能自拔。毫無疑問,我們應該選擇前者,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從頭再來。

杜芸是畢業班的班主任,臨近高考,大小考試不斷,但班裏的很多學生總是為過去的成績感到不安,他們總是在交完考卷後充滿了憂慮,擔心自己考得不好,以致影響了下一階段的學習。為了改變學生的心態,杜芸想到了一個辦法。一天,杜芸在實驗室裏講課,她先把一瓶牛奶放在桌上,沉默不語。學生們不明白這瓶牛奶和所學的課程有什麼關係,隻是靜靜地坐著,望著老師。幾分鍾後,杜芸忽然站起來,一下把那瓶牛奶打翻在水槽中,同時大聲喊了一句:“不要為被打翻的牛奶哭泣!”然後她叫學生們圍繞到水槽前仔細看一看:“我希望你們永遠記住這個道理,牛奶已經淌光了,不論你們怎麼後悔和抱怨,都沒有辦法取回一滴。你們要事先想一想,加以預防,那瓶奶就可以保住,可是現在晚了,我們現在所能做到的,就是把它忘記,然後注意下一件事。”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過:“當你為錯過星星而傷神時,你也將錯過月亮。”無論我們快樂或者痛苦,生活都不會因此而放慢腳步。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結果,我們的一生就是把無數明天變為今天,再把今天變為昨天的過程。就算我們錯過了昨天,還有好多可以把握的今天。

在人生的征途中,我們都不會一帆風順。這其中,總會伴隨許多困難、挫折,重要的不是我們去後悔了什麼,而是我們學到了什麼。我們不能沉湎於過去失敗的打擊中,因為我們還要前進,我們就需要這種心態:不為打翻的牛奶哭泣。那麼,我們應該做到這一點呢?

1.在錯誤中學習

後悔心理之所以是人類的普遍心理,是有其正麵的道理。我們隻有在犯了錯誤後知道愧疚,懂得自我反省,才能獲得認識上的進步,下一次才有可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但這裏有個前提是,後悔情緒一定要讓我們的分析和判斷能力真正地提高,要積累有用的經驗,這樣,我們才會有改進。如果沒有這些改進和提高,那麼後悔就是徒勞無益的。所以,消除後悔心理的第一步就是在錯誤中學習,有實實在在的進步。

2.在後悔中吸取教訓

我們每做一件事情,都會有經驗和教訓產生,經驗固然可貴,教訓亦不可忽視。也就是說,後悔一旦產生,就不應該回避或者沉溺其中,回避的結果是同樣的錯誤犯很多遍,沉溺意味著放棄。我們要在後悔中吸取教訓,才能“吃一塹,長一智”。

3.淡化後悔的情緒色彩

在陷入極度後悔的狀態時,應該淡化後悔的情緒色彩,積極采取挽救行動。但不應該徹底遺忘後悔的情緒,“健忘”正是屢犯相同錯誤的根本原因,我們應該適當地在心中保留後悔的經驗,這樣,才能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

4.列一張錯誤清單

我們可以將自己做過的各種錯事列成一張清單,根據1~10的標準評分,並標明自己對每件事情的後悔程度,然後將各種錯事的分數加起來,想一想分數高低對自己現在的狀況有什麼影響。這樣,我們就會發現,現實依舊是現實,一切後悔都是徒勞無益的。

別讓憂慮占據生活

杞人憂天是一個古老的故事,故事中那個操心過度的杞國人整天胡思亂想,不是擔心天會塌下來,砸扁腦袋,就是害怕地會陷下去,埋住全身。他終日憂心忡忡,吃不下飯,也睡不好覺。相信很多人會嘲笑那個杞國人沒事找事,但是在笑他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平心靜氣地想一想:“我是否也有過類似的憂慮呢?”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杞人憂天的時候,比如:有一天起得太晚,我們可能會想:“糟糕,起得太晚了,出門必定碰上大塞車,這會使上班遲到的。如果到太晚,經理肯定不高興,說不定還會發火,那我肯定會失業,如果沒工作,房屋貸款,還有一大堆信用卡賬單怎麼辦?如果不能及時找到工作,不但信用破產,房子也得被查封。沒錢了又沒房住,也許會餓死街頭!這都是因為今天起這麼晚!”也許你覺得這有點誇張,沒錯,是有些誇張,但總有人會有這樣杯弓蛇影的心理。

在快節奏的大都市生活,如果我們環顧四周,會發現不少人的內心深處似乎都隱藏著莫名的憂慮和擔憂。這種“憂慮感”令人身心疲憊,使笑臉後麵的神經繃得緊緊。憂慮總是給本該陽光的生活製造無數似有若無的陰影。

現代醫學證明:人類心靈的最大殺手不是罪惡,不是悲痛,而是恐懼。其實,憂慮的後麵隱藏的就是人類的恐懼。如果說人生就是一場與恐懼較量的恒久戰爭,那麼憂慮則是敵方的利器:很多人為未來的健康和財富擔憂,害怕失業,害怕破產,害怕貧窮,害怕各種會影響和破碎生活的事情發生。如果我們能戰勝憂慮,陰影就會被抹去,我們的生活就會充滿陽光。

林東是一家大酒店的營銷總監,然而,他卻因為常常憂慮發愁而得了胃潰瘍。有一天晚上,他的胃出血了,被送到醫院。在醫院裏,有3個醫生對他進行會診,其中一個是非常有名的胃潰瘍專家。他們一致認為林東是“無藥可救了”。

林東在醫院裏隻能每小時吃一大匙半流質的東西,把胃裏麵的東西洗出來。這種情形一直持續了好幾個月。最後,林東對自己說:“如果你除了等死之外沒什麼別的指望了,不如好好利用你剩下的這一點時間。反正最壞的也不過是死,而你現在沒死,還應該做點什麼。”林東一直想在環遊世界,於是他決定馬上行動。但他告訴醫生他的計劃時,他們都大吃一驚。醫生們警告他說,如果他開始環遊世界,就隻有葬在海裏了。“不,我不會的。”林東回答說,“我已經答應過我的親友,我要葬在我們老家的墓園裏,所以,我打算把我的棺材隨身帶著。”

林東真的去買了一具棺材,把它運上船,然後和輪船公司安排好,萬一他死去,就把屍體放在冷凍艙裏,一直到回到老家的時候。安排好一切之後,林東踏上了旅程。

在旅途過程中,林東拋開了一切憂慮,專心享受最後的時光。林東在船上和不同的人玩遊戲、唱歌,晚上聊到半夜。當船航行到印度後,林東發現回去之後要處理的事情,和在這裏見到的貧窮與饑餓比起來,簡直像是天堂與地獄。因此,他停止了所有無聊的擔憂,覺得生活非常舒服。漸漸地,他不再吃藥,也不再洗胃了。不久之後,他任何食物都能吃了,甚至包括許多奇怪的當地食品和調味品。幾個禮拜過去後,他甚至可以抽煙,喝幾杯酒。多年來林東從來沒有這樣享受過。回國後,他幾乎完全忘記自己曾患過胃潰瘍。他馬上回去工作,並且開始期待每一天的到來,他的胃病也沒有在犯過。

憂慮是一劑自殺的慢性毒藥,醫治憂慮的最好醫生就是自己。遠離憂慮,女人就會體驗到不哭的滋味,臉上會時常洋溢著笑容;遠離憂慮,男人就會卸下沉重的包袱,步伐會走得更加矯健和輕鬆。

有一個醫科大學的年輕人,他的生活中總是充滿了憂慮:怎樣才能通過期末考試?畢業後該做些什麼事情?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好醫生?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拿起一本書,看到了對他的前途有著很大影響的一句話。這句話使這個年輕的醫科學生成為了著名的醫學家,他還成為幾所知名醫學院的講座教授。他在給學生講課時總會提到幫助他度過了無憂無慮的一生的那句話,就是:“不要去想未來模糊的事情,而要做好現在手邊清楚的事情。”

從某種意義上說,幸福就是遠離憂慮,活在當下,這是人生的另一種模式。杞人憂天,隻會讓我們徒增煩惱,做好手邊的事,幸福與快樂就會與我們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