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擁有,我們首先就要珍惜生命。每個人的生命都隻有一次。在生命曆程中,也許會交織著矛盾和痛苦,充滿求索和艱辛,遍布荊棘和坎坷,但這正如那寂寞生長的梅花一樣,隻有經過苦寒,才能散發出讓人心動的芳香。所以,我們應該以一顆積極與平和的心去掌管自己的生命。即使遇上人生的暴風雨,也不要放棄,不要丟失信心,不要對生命抱怨,隻要心存希望和向往,我們就可以看到雨後燦爛的太陽。
珍惜擁有,其次就要珍惜家庭,珍惜夫妻之間的感情。有一個男人,他為人耿直,但脾氣暴躁,回到家裏總愛和妻子發火,但他的妻子總是一味地遷就他。後來,他的妻子得了癌症病故。一次,這個男人酒醉後,說出了心裏話:“這些年,我欠妻子的太多了,以前我不懂得疼愛她,現在想想真是太對不住她了,你們要吸取我的教訓,好好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人生是緣,情感是緣,夫妻走到一起更是緣上加緣。如果這個男人早一點醒悟,就不會有這麼大的遺憾了。
珍惜擁有,也要珍惜友情。著名作家巴金曾說過:“友情在我過去的生活裏就像一盞明燈,照徹了我的靈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點點光彩。”朋友就像一陣夏日的風,給我們帶來涼爽;朋友就像一杯冬日的茶,給我們帶來溫暖。友情是一種高尚的情分,它是一種潔白無瑕的情感,兩個人之間一旦充滿了友情,那麼,他們彼此就走通了世上最難走的路:心與心之間的路。生活中,有的人不知道珍惜友誼的重要,要麼耍小聰明,使小性子,對朋友不以誠相待;要麼是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與朋友不爭高低不罷休;要麼是搬弄是非,當麵一套、背後一套,搞得朋友關係緊張。他們雖然得到了一時的利益,但當他們回首往事時,一定會懊悔自己當時的無知,責怪自己昔日的淺薄。
珍惜擁有,還要珍惜自己的工作。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有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然而,他們卻不珍惜和熱愛自己的工作。有的人把工作當成了包袱和負擔,對工作抱有一種應付的態度,得過且過,不盡心盡力盡職盡責;有的人擔負著重要的工作,責任也很重,有一定的職權,但卻沒有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把精力用在崗位上,他們更多的是貪圖享受,按月領取工資和獎金,對工作敷衍塞責,甚至利用手中的職權去幹一些利己損人的事,這都是不珍惜工作的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工作並不是一個關於幹什麼事和得什麼報酬的問題,而是一個關乎生命價值的問題,珍惜工作也就等於珍惜生命。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人的很多工作將要被機器所替代,工作也將越來越難找,很多企業都開始裁員,不珍惜工作就會被公司和社會所淘汰。
有人曾說過:“沒有鞋子的人在碰到沒有腳的人之前,總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珍惜擁有的,我們可以感受到快樂;愛護現在的,我們就能展望美好的未來。把對未來的憧憬轉化為現實的動力,在生活中努力實現,我們就能感受到更多的滿足和快樂。
愛上你所選擇的生活
生活中,常常有很多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苦苦追尋,卻沒有找到自己的方向,或是找到了方向,卻發現通往成功的道路很曲折、艱險,心中就會生出膽怯,精神也會因此沮喪。其實,這大可不必,人生沒有回頭路,既然選擇了,就要它是最好的,無論這個選擇將來會帶給自己什麼結果,都不要後悔,最重要的是:愛上你所選擇的生活。
從前,有個年輕人要去闖蕩。雲山茫茫,心中難免有些迷惘。於是,他在動身前去拜訪了本族的老族長。老族長正在臨帖練字,聽年輕人說明了前來拜訪的緣由後,老族長隨手寫下3個字:不要怕。並告訴年輕人:“人生其實隻需要6個字,今天送你3個,供你半生受用。”年輕人雖然不明白老族長的意思,但他還是帶著這3個字上路了。30年後,那個年輕人已經成為中年人。他有了一些成就,但也添了許多傷心事,他決定再次去拜訪老族長。當他回到家鄉後,當年的老族長已經去世了,家人拿出一張碩大的白紙送給了他。他打開白紙,碩大的白紙上寫著3個字:不要悔。他看後心中不由得一震,他畢恭畢敬地向老族長的家人鞠了一躬,然後如釋重負地走了。
人生在世,成功要靠自己去拚,事業要靠自己去闖,隻要堅信自己的選擇,就會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反之,如果一個人對曾經的每一個選擇都不滿意,那麼他的整個人生都不會見到陽光。
劉洋是一個不快樂的女人,她說從高中畢業後自己一直在做著錯誤的選擇,向越來越錯的地方跌進去。比如說,高考誌願沒填好,高分去了一所很不知名的學校;4年後,在保研與考研的選擇之間,又選擇了留在自己不喜歡的學校。然後找工作,原以為可以鹹魚翻身了,結果雖然去了大城市,卻很無奈地在一家不大的單位裏,而留在省會城市的那些研究生同學,卻已經買房、升職,她越羨慕別人的生活,就越後悔自己當初的選擇。她現在想換一份工作,但很迷茫,不知道該走還是留,她生怕又做出一個錯誤的抉擇,整日鬱鬱寡歡。
我們在選擇了一條路的同時,必然會失去機會欣賞另外幾條路上的風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也許,我們會為自己當初的選擇慶幸,因為這裏風和日麗、光景不錯;但也許,我們會為那個選擇落下遺憾,因為這裏並不像先前期望的那般美好。當遇到不順利的時候,遺憾可以有,但後悔就沒有必要,因為後悔隻會消磨我們的精力和時光。
有這樣一部發人深省的電影。電影中的女主人公,具有遇到強烈刺激就會分身為二的特異功能。最關鍵的一次是大學畢業時,她的男友因為壓力和遺傳因素而患上抑鬱症,她受不了這樣的刺激,就分了身。其中一個離開了男友,去另一個地方發展自己的事業,並有所成就;而另一個則留了下來,放棄了事業專心照顧男友,成為普通的家庭主婦。
10年後,機緣巧合,兩個分身相遇在一起,並逐漸了解了對方和自己。她們發現對方選擇的生活正是自己心底裏所期望的,於是決定互換身份,都體驗一下自己理想的日子。雖然兩個人都暗地裏做了不少手腳,希望永遠擺脫原來的生活,並過上自己一直期望的生活。但當真正進入了另一個角色後,卻發現各自仍然都不開心,最終還是又各自選擇了自己原來的生活。
電影故事的原創者可謂匠心獨運,他用一種包含靈異色彩的敘事手段告訴我們,即使我們分身有術,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但有一樣我們是無法選擇的:生活總有許多不如意,沒有絕對完美的幸福可選擇,我們必須現實地麵對一切,愛上自己選擇的生活。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方風景,一片藍天,絕佳的風景是不會輕易走到的,它需要我們用頑強的意誌和毅力,爬上一個個台階、一個個山頭,這樣,才能感覺如絮白雲掠過臉龐的感覺,才能體會日出刹那間的驚喜。為了一個結果,是要付出很多艱辛的,所以,當我們用心領略的時候,就會發現過程其實比結果更重要。因此,當有人覺得一條路不好走的時候,遇到坎坷泥濘時,要咬咬牙挺過去,再回首時就會發現,一切都已經雲淡風輕。我們要愛上自己所選擇的生活,一路前行,並且相信: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惜福才會幸福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幸福到底掌握在誰的手中呢?就像我們常問:命運到底掌握在誰的手中?有人說:“命運的一半在自己手中,一半在上蒼手中。”前半句表達了主觀上的努力拚搏,代表了人類至高無上的自強不息;後半句表達了客觀上的自我認知,代表了人類難能可貴的自知之明。但是幸福和命運不同,命運似乎是一種客觀存在,而幸福就是一種自我感覺,我們總能發現令自己垂頭喪氣的不足之處,也總會找出讓自己欣喜若狂的熠熠亮點。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惜福就是幸福。
《唐語林》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唐太宗大宴群臣,宇文士及割肉,割完之後,用麵餅揩手上的肉汁,太宗不做聲,眼睛斜視著他。不知是這位宇文士及有節儉的習慣還是因為感覺到芒刺在背,總之是不動聲色地用餅揩好手,然後從容地把這塊餅吃了下去。那一邊太宗也鬆了一口氣。到了唐玄宗這一輩,國家已經很富裕,寵妃還享用萬裏飛騎送來的荔枝,但他本人卻也很舍不得一塊餅。這一回割肉的是太子李亨,他也用餅擦手上的肉汁,玄宗也一直盯著他看。太子慢慢地舉起大餅,大口地吃起來,玄宗非常高興,對太子說:“福當如是愛惜。”
生活中,很多人衣食無憂,生活在天倫之樂之中,可是總感覺到不如意,他們目光所及之處全都是缺陷、錯誤,因此,他們被厭煩和憂愁糾纏不能自拔。其實,用一句俗話來形容他們,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歸根結底,他們不懂得珍惜。當他們失去目前擁有的一切時,他們就能夠從中體會到幸福的滋味。這正如著名作家畢淑敏在文章中描述的那樣:“人們常常隻是在幸福的金馬車已經駛過去很遠,撿起地上的金鬃毛說,原來我見過它。人們喜愛回味幸福的標本,卻忽略幸福披著露水散發清香的時刻。那時候我們往往步履匆匆,瞻前顧後不知在忙著什麼。”
明代著名思想家焦澹園曾說過:“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當留有餘不盡之意。故節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未見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報有限,能節約、珍惜,就可以延壽,如果過分奢侈,福報必然就會享盡。
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出現了大旱災,楝塘地方因為有水庫而得以避免。第二年又出現大水災,楝塘地方也因堤壩高而沒有遭災。鄰近的幾個鄉連續好幾年沒有收成,唯獨楝塘地方接連豐收,而且他們還得到了官府的兩次免糧。於是,村裏人廉價買進了各鄉的產業,生活變得非常富有。但從此之後,該地樸素的風氣蕩然無存,奢靡成風。鄉民陳良謨對他的哥哥說:“我們村子會有奇禍發生!”哥哥問他是什麼原因,他答:“無福消受罷了。”不久後,村裏果然發生了大瘟疫,存活下來的人寥寥無幾。
人生福祿,都有定數。珍惜福分的人,福常有餘;暴殄天物的人,福常不足。幸福往往不在於擁有什麼,而在於對擁有的珍惜。珍惜則有幸福,不珍惜縱然家財萬貫也不會感受到幸福。正所謂“不遇沙漠不知道自己身處綠洲,不踏險灘不知自己漫步坦途,不遇饑渴不知什麼是溫飽”。當我們處在物資生活相對豐裕的時候,就要去懂得珍惜,也就是要學會“惜福”,這樣,福報才會如細水長流般綿綿不絕。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惜福呢?惜福首先就要學會約束內心的欲望,也就是懂得知足;其次就是懂得現在擁有的就是最好,也就是活在當下。就知足而言,人生有涯,而物欲則是無窮的,如果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內心的欲望,任由欲望恣意放縱攫取追求,那麼這就不是惜福,而是取禍,“禍莫大於不知足”就是這個意思,因此,有福之人要懂得人生進退,知欲知足。而活在當下,更是福澤延綿的尺度。我們現在擁有的健康的身體、穩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都是一種福氣,心中長存這樣的想法,自然就會知道惜福。
人生如戲,變化莫測,我們要知足常樂,才會幸福;人生苦短,我們要學會活在當下,珍惜擁有,才會得到快樂。
專心做好眼前事
西方有一句諺語:“與其和家人共進晚餐的時候擔心明天要做的事,還不如關注當下——美食、夥伴以及對話。”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全然專注於自己正在做的事,無法心無雜念地感受眼前時刻。有的人吃飯的時候還在看書看報,還在思考問題,還在討論工作,全然淡化了飯菜的美味;有的人睡覺的時候還在想著白天發生的事,而且更多的是一些不愉快的事,有時還會想得咬牙切齒,乃至於泣不成聲;有的家庭把吃飯的時間,當成了相互抱怨批判的時間,丈夫抱怨妻子,妻子抱怨丈夫,父母批判孩子,結果本來其樂融融一頓飯變成了批鬥會,更沒有天倫之樂可言。
有人曾說過:“如果你不活在當下,不專心做好眼前事,你就會失去當下,失去眼前擁有的一切。”一個鄉下姑娘擠了一罐牛奶,把它頂在頭上,然後,她就開始胡思亂想:這罐牛奶可以賣幾塊錢,這幾塊錢可以買幾隻小雞,小雞長大了可以下很多的雞蛋,雞蛋又可以孵出很多小雞,小雞長大又可以下很多雞蛋,這些雞蛋賣的錢就夠我買一個漂亮的裙子了,我穿上到王宮跳舞,我的舞姿吸引了王子,王子邀請我跳舞,我要擺擺矜持……她一歪腦袋,那罐牛奶掉地上摔碎了。
生活中,我們把絕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心不在焉上,以至於很難擁有真實的刹那,因為隻有在我們百分之百地經曆了當下的那一瞬間,真實的刹那才能富含力量,才能完滿。因此,吃飯的時候,我們就要專注地享受飯菜的美味,拋開紛繁複雜的一切事務,盡情地享受可口的飯菜;睡覺的時候,也要拋開一切的羈絆與煩惱,盡情地享受大床的舒適與安逸,讓自己進入美麗的夢鄉。
一個男孩的父親在院子裏種了一棵樹,這棵樹和一般的樹不一樣,要把樹葉掃幹淨才會長得好,因為它的根需要更多的呼吸。因此,男孩每天早上四五點鍾就要起來掃樹葉,他的心裏很不平衡:“什麼樹不好種,偏偏要種這種樹!”一天,他的父親看他掃得愁眉苦臉,就把他叫過去,說道:“我教你一個簡單的方法,你以後在掃樹葉之前,先去搖樹,把明天的樹葉搖下來。兩天掃一次就好了。”於是,男孩第二天起得更早,因為他要先搖樹,把樹葉掃幹淨後,他坐在院子裏很開心,因為明天就不用掃樹葉了。但是,一陣風吹過來,樹葉又掉了一地。於是,他把自己的朋友合在一起開會討論,一個朋友說:“可能搖得不夠用力,明天再繼續搖。”男孩第三天起得更早,搖得更起勁,希望把明天的落葉搖下來,好在今天一起掃掉。可是他發現,即使把樹搖死了,明天的落葉也不會在今天落下。他帶著自己的疑問去問父親,父親意味深長地對他說:“孩子,你要記住:把今天的事做好就可以了,今天很圓滿,今天就很好。”
專心做好眼前事就是讓我們一次隻專注一刻,把握住現在正生存著的生命時刻,好好地充分地利用,在自己生命中的“現時一刻”百分之百的投入、全神貫注地關注。也就是說,當我們做這件事時,別計劃著另一件事;而當我們計劃著這件事時,也別想別的事。不管我們想或做什麼,都要好好地把焦點放在想或所做的事情上。當我們和別人談話的時候,就一心一意地談話;當我們工作的時候,就把心思放在手邊的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