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財主聽說一座山上有個活佛很慈悲,隻要有人在其麵前許願,活佛就會給予實現。財主隨即要妻子為他準備出遠門的行囊,妻子疑慮地問:“我們的財富已經很多了,為什麼還要去找活佛?”財主說:“財富越多越好,你快給我準備,要是被別人捷足先登,我就會失去機會。”妻子無法阻攔,隻好立刻為他準備幹糧、衣物。財主日夜不停地趕了7天的路程後,終於見到了活佛。他跪在活佛的麵前,祈求活佛能夠滿足他的心願。活佛慈悲地說:“你想要什麼,我都可以給你。”財主說:“您這裏最多的就是土地,所以,我希望您能給我土地。”活佛回答:“可以。你要多少呢?”財主心想:“要求多了,實在開不了口;太少,又枉費自己辛苦地走了7天的路。”活佛見他難以啟齒,便對他說:“這樣,你隻要在明天天黑以前回到我這裏,凡是你走過的土地都屬於你的。”
財主一聽,心中大喜。第二天天未亮時,他就動身出門去了。他一直走著,一刻也不敢停下來,連口渴時,也不停下來喝口水,唯恐少走一步,就會少掉一塊土地。直到日影西斜、黃昏已近,他才百般不舍、無奈地往回走。當他回到活佛的麵前時,天色已黑。活佛問他:“你走了多遠?這樣夠嗎?”他疲累不堪地回答:“還不夠多……”說完,就在活佛的麵前倒下來,斷了氣。
有的人可能會覺得這個財主太愚蠢,但事實上,生活中也有很多“財主式”的人。他們養成了貪得無厭的習慣,住上了樓房想別墅,開上了轎車想吉普,天天進出高檔飯店還覺得不夠檔次,要頓頓魚翅燕窩……適當地追求物質生活的品質並沒有錯,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可以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千萬不能效仿故事中那位貪婪的財主,為了追逐更多的財富,到最後卻隻得到“黃土一抔”而已。貪婪是一切禍亂的根源,不論做人處事,都必須控製貪欲,知道滿足,這樣的人生才會輕鬆、快樂、幸福。
別讓欲望吞噬了幸福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欲望是推動人類前進的齒輪,如果人類失去了欲望,就會失去一次又一次的文明。”欲望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呢?在某種程度上,有了它才加進了人類的發展,比如,人懶得走路了才有汽車的誕生,閑的無以消遣才有了電視機、麻將、遊戲機等各種娛樂服務器的出現。總之,人有什麼樣的欲望,這個世界就會變成什麼樣子,從這一點上來看,人的欲望會推動社會的進步。
欲望分為生理欲望和心理欲望兩種。生理欲望是依賴某一生理器官而存在的欲望,如食欲、性欲等,這種欲望好滿足一些,也叫“物欲”。由大腦獨立產生的欲望,即心理欲望,這類欲望看不到摸不著,但卻最多也最難滿了,如人的貪欲、虛榮心等。一個人是否幸福和欲望有關,幸福與欲望是成反比的,欲望多的人很難幸福,或者說幸福的指數小,欲望少的人最幸福。這時因為欲望是無限的,但人的思維是有限的。一個人如果欲望太多,就會失去理性的思維,就會在隨意的、不受支配的、不受誘導的情景中埋沒自己的靈魂。
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為有了票子、車子、屋子就是幸福。但幸福就如此簡單嗎?現在我們掙錢多了,卻有越來越多的人說自己不幸福。這就是因為他們的欲望太多了,人還是要學會知足。金錢萬能但唯獨買不來幸福,錢掙多了的時候,就變成了存折上的數字,失去了提高生活幸福度的實際意義。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證明,生活幸福與財富數量的相關性很弱。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在金融危機之前,美國人民的幸福指數排名卻不靠前。英國“新經濟基金”組織也曾對全球178個國家及地區的幸福指數做了一次大排名,美國僅排在第150位。
任何東西都具有兩麵性,欲望也是一樣。欲望在正常的情況下,是我們生命的內在動力,是我們奮鬥和事業成功不可缺少的推動力,但是,一個人的欲望若不用理性控製,就會變成一匹瘋馬,最終將他拖入毀滅的深淵。老子在《道德經》寫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如果一個人整天沉溺於名利的追逐之中,覺得自己擁有的不夠多,他就會被欲望掌控一生。在他得到了金錢地位和耀眼的名利光環的同時,也會失去曾經擁有過的美好回憶:親情、友情、鄉情、甚至世俗之樂。
欲望無邊,凡事必須遵循一個度,適可而止才會使身心永遠愉悅。“美酒飲到微醉處,好花賞到半開時”,酒過度而傷身,花全開而凋謝。任何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則,過分的欲望隻能使最初的美感很快消失。正如孟子所說:“可以仕則仕,可以止而止,可以久而久,可以速而速。”這表明一個人的目標,隻有覺得可行的時候才能舉步向前,不能一味地為了追求某樣東西鋌而走險,凡事適可而止、見好就收才是最高境界。
欲望會讓我們失去很多實在的東西,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點欲望,但過度的欲望會讓人得不償失。有的人可以滿足現實,但是欲望之心,卻永遠不會讓他們在現實生活之下駐足。過度的欲望讓他們不斷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時也吞噬了他們的幸福。童話《漁夫和金魚》裏的老太婆得到小房子後想要大房子,得到大房子後想成貴族,成了貴族後想成女王,擁有了陸地還想統治海洋,由於貪得無厭,欲望過分而不切實際,最後結果還是回到了從前貧窮的生活。
欲望是每一個活在世上的人的統治者,任何人不可能擺脫欲望的統治而生活。但當我們能夠麵對欲望的統治之時,不屈不撓,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把握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生活,慢慢地經營,細細地雕琢,在精雕細琢之中,靠自己本分的努力,不斷地再去完善屬於自己的那個生活,我們就是幸福的統治者。
降低期望值,提高幸福感
法國科學家伯納德·得·福丹乃爾曾經說過:“期望令快樂窒息,通向快樂的一個巨大障礙就是你期望得過多。”有人曾總結出這樣一個幸福公式:幸福感=得到的-期望的。我們可以通過增加獲得的東西以增加幸福感,但這通常很難。但我們也可以通過降低期望值來獲得幸福感,這很容易奏效。
一份名為《中產家庭幸福白皮書》的調查報告顯示,江蘇、四川、福建、重慶四地幸福指數最高,有近半數的被調查者對家庭生活現狀表示滿意。而經濟最為發達的深圳、北京、上海、浙江幸福指數最低,成為中產家庭心中“不夠幸福”的城市,或稱“偽幸福”。究其原因,期望值是影響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
期望值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事物,而掌控期望值的則是我們自己。很多人夢想能生活在“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的童話裏,夢想自己能像她們那樣“從此以後,幸福快樂地生活著”,但永恒的幸福跟壞姐妹、魔鏡一樣,都不會在現實裏出現。
期望值是一種願望,即“我希望實現”,但有可能隻是一種美好願望而已。按照經濟學的觀點,同樣的事物效用大致是相當的,但期望值越高,則所謂的“幸福感”就越少。例如:假定一位白領和乞丐都拾到了1元,1元對兩人來說可以發揮一樣的效用。但是,白領的期望是出國旅遊,需要1000元,結果白領的“幸福感”是千分之一,隻有千分之一的滿足;而乞丐的期望值是今天能夠吃3個肉包子,結果他的“幸福感”是百分之百,百分之百的滿足。這就好比期望我們考滿分,對於最後的90分當然不夠高興,如果把期望值定為60分,當我們考到90分時,就會非常高興。同樣的90分,一個幸福,一個不幸福,期望值在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位知名的企業高管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過去我認為自己應該得到好的東西,比如自己應該有資格得到一輛新車,一所大房子,以及時下最流行的小玩意。我想要我的父母已經有的東西,不過我想在30歲時,而不是到50歲才得到。因為我的期望值很高,所以我花錢來滿足這些期望。高期望值帶來的是生活方式超越了所能支付的水平:當我賺得越多時,我花的也更多了,因此,我並沒有多少幸福感。但當我學會節省的時候,我發現自己不僅為已經擁有的感到幸福,我還能為自己沒有擁有很多感到幸福了。降低我們的期望值就是提升幸福指數,降低期望值也就是學會:與其從大杯中狼吞虎咽地喝,不如從小杯子裏呷一口,並且享受其中。”
心理學家經研究證明,降低期望值是提高一個人幸福感的簡單技巧。人的一生有無限的期望,許多的期望被分割成有限的期望,在有限的期望滿足之前以及原有的期望未能完全實現之前的每一瞬間,都會不同程度地產生痛苦、不幸的感覺。人生就是一個從不斷實現期望和不斷產生期望的過程,因而有時候降低期望值或果斷地“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也是獲得可靠而有持久的幸福的必要條件。因此,幸福並非是一種極致的生活狀態,而是相對於不幸而言的特定程度,不要無度的妄想,要現實地、客觀地、合理地期待,尤其不應有過高、過多的期待。否則,要求越高、希望越多,又未能如願以償,很容易失望、泄氣,幸福感的指數肯定降低。雖然我們不可以得到我們所要的一切,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減少自己的欲望,降低自己的期望指數。盡管有一點“阿Q”的嫌疑,但是至少我們不會自尋煩惱。
很多時候,我們憤憤不平,以為天下最不幸的人就是自己,感覺自己不幸福,其實,那隻是我們把對生活的期望值放得太高了。對於本來就沒有答案的生活,我們可以把對生活的期望值降低、降低、再降低,這樣,我們會在身邊撿到許多的幸福。
降低對老人的期望值,他們肯幫我們照顧孩子,就是幸福,要萬分感激,我們沒有理由指責他們照顧不周或方法不對;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我們沒有理由要求他們按照我們的意願成長,長成我們所希望的樣子,盡管我們為此付出了辛勞,隻要他們健康地成長,就是我們的幸福;降低對同事的期望值,他們沒有提醒我們或幫助我們的必要,如果他們這樣做了,一定要表達謝意,並且在之後也不能提高要求,以為別人幫我們是本分,其實,隻要別人不來害我們,那就是我們的幸福。
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它取決於理想生活與現實生活的差距。如果理想就是當下,那麼我們現在就會感到很幸福。所以,降低期望,或者把成長過程本身作為目標,就能體會到更多的幸福。
順境淡然,逆境泰然
順境和逆境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經曆的。順境,人之所求,卻無法有求必應,逆境,人之所畏,卻往往不期而遇。那麼,我們該怎樣麵對人生的順境與逆境呢?順境淡然,逆境泰然,無論高峰還是低穀,我們要始終的注意力放在變化中的客觀事實上,這樣才能隨時隨地發現生活中存在的美。
其實,順境、逆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無論處在哪一種環境中,我們的心態是怎麼樣的。逆境,不是絕境;順境,不是一勞永逸,更不是一蹴而就或萬事如意。身處逆境就要有一種“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精神,那麼,它不但無奈何於人,而且還能鍛煉人的意誌。處於順境,就要充分利用優越的條件、抓住機遇,提升自己。逆境固然可貴,順境也同樣難尋。也就是說無論我們處在什麼環境中都要珍惜。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那麼逆境時容易消沉,順境時則容易忘形,最終都是一事無成。
在辯證法中,順境與逆境隻不過是矛盾的兩個方麵,它會因人而異,相互轉化,但歸結起來都是事物的外因,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本身這個內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有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能讓我們體會到家庭的溫暖、社會的關愛、友情的可貴。但困難和挫折可以讓我們吸取教訓,學會堅強,可以拓展我們的視野和格局,帶給我們更多的生活閱曆。
蘇軾曾以一首《滿庭芳》概括了自己對“人生是苦”與“人間是樂”的認識,他說:“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閑身未老,須放我、些子清狂,百年裏,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漲。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由於悟得“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的禪理,所以,一生備遭磨難的蘇軾,很少感傷懷才不遇,也不歎老嗟卑,當這種念頭稍一冒出時,他便將其撇開去,即使有所不滿,也大多出以自嘲的口吻,化為一種風趣幽默。概言之,他不願讓苦難壓倒自己,不願在已經無法擺脫的身的不自由之上,再給自己的心性加上束縛。他盡情地享受人生,發現美好,尋找快樂,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成為一代文學大家。
法國著名作家巴爾紮克曾說過:“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人生的高峰和低穀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我們應該坦然地麵對這些起伏的變化。
著名作家劉墉在他的著作《點盞心燈》中曾寫到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堂美術課上,老師說:“畫柳,要表現順風的美;畫鬆,要表現逆風的美;畫牛,要順風而走,畫馬,要逆風而奔。”一個學生問道:“如果畫人呢?”老師說:“王維的‘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以順風為佳。文天祥的‘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以逆風為好。”學生問:“有沒有又順又逆的呢?”老師回答:“陶淵明的‘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前一句逆風,後一句順風。”學生又問:“在順風逆風,順境逆境中的表現,有沒有什麼當然的道理可以依循呢?”老師答道:“風大時,要表現出逆的風骨;風小時,要表現出順的悠然。”
在人生的曆程中,順境與逆境之間並不存在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在一定條件下,它們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我們應該做到:順風淡然,一笑了之;逆境泰然,迎境而上。這也是較多智者的選擇:順境展其悠然,逆境示其不畏。
古人雲:“順境能節製,逆境方堅韌;智者不以境役心,要以心製境。”我們不論處於何種情境,都應該正視現實。不僅要珍惜順境,不因順境而故步自封、狂妄自大、貪圖安逸、不思進取,更要時時與逆境相處,且不因逆境而一蹶不振、妥協喪誌,喪失了鬥誌和信心。善待順境,挑戰逆境;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麵對人生,敢於麵對順境與逆境,這才是正確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