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知足常樂,幸福的源泉(2 / 3)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工作和上下班占據了整天的時間。現代生活又充滿了各種誘惑,很多信息需要篩選,許多商品吸引著我們。很多人試圖占有一切,而這往往把他們弄得精疲力竭。因此,簡單的生活對很多人來說,難能可貴。

生活中,很多人歎息工作的無聊,抱怨待遇的不公,業績因客觀原因不能實現,因碌碌無為而煩惱。原因就在於,他們在追逐快樂的過程中,把身邊的事物想象得過於複雜,本來簡單的東西被複雜化,混淆了事物的本末,從而走上自尋煩惱之路。

其實,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快樂並非遙不可及。隻要用心靈去感受,用思想去體驗,用聰明去尋找,用智慧去發掘,它就會輕鬆地出現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平凡生活故事裏。

為什麼孩子總是快樂?因為他們思想單純,生活簡單。對於一個喜歡零食的孩子來說,一座金山不如一包話梅能給他快樂;對於一個喜歡在野外玩耍的孩子來說,一團可以變幻出各種玩具的黏土勝過滿屋子的高級玩具。所以,孩子很容易快樂。

一位父親曾講過這樣一件事。他上四年級的女兒寫了一篇叫做《快樂的星期天》的日記。在作文中,她寫了星期天的3件事:上午讀了一篇小故事懂得一個道理,下午和小夥伴在公園玩得很開心,傍晚和媽媽去商場買了自己喜歡的毛絨玩具。在她稚嫩的習作中,字裏行間都洋溢著快樂的情緒。父親問她:“為什麼會選擇這3件事?”她說:“我查了字典,快樂的意思就是自己感到滿意或幸福。今天我感到最滿意和幸福的就是這些,原來快樂就這麼簡單!”這位父親感慨道:“一個10歲的女孩,竟然用不到500字的篇幅,勾勒出我們有些成年人都無法描述的定義:簡單就是快樂!”

簡單地做人,簡單地生活,也是一種幸福。金錢、功名、出人頭地、飛黃騰達,當然是一種成功的人生。但能在燈紅酒綠、推杯換盞、斤斤計較、欲望和誘惑之外,不依附權勢,不貪求金錢,擁有一種簡單的生活,也是一種愜意的人生。因為這樣,我們就不用挖空心思地追逐名利,不用留意別人看自己的眼神,沒有鎖鏈的心靈,快樂而自由。

簡單生活,並不是所謂的墮落與悲觀,不是放棄追求,也不是讓我們粗枝大葉、稀裏糊塗,而是讓我們麵對生活和世界的時候,用一種的理性和淡然的思維思考事情,抓住生活和工作中的本質及中心,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去掉世俗浮華的瑣事。這正如一位名人所說:“簡單生活不是自甘貧賤。你可以開一部昂貴的車子,但是仍然可以使生活簡單化。一個基本的概念在於你想要改進你的生活品質,誠實地麵對自己,想想生命中對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簡單是一種心靈的淨化,它是安定,是整頓,是率直,是單純,它通常表現在諸如單純的飲食、更有紀律的日常作息這種單純的生活方式上。換言之,簡單化就是在喧囂的世俗裏增加一份寧靜。

詩人愛默生說過:“沒有一件事比偉大更為簡單;事實上,簡單就是快樂。”選擇一種簡單的生活就是掙脫心靈的桎梏,回歸真我。簡單生活,應該是每一個人的生活目標,生活在簡單中的,我們就能夠朝目標邁進,不至於誤入歧途,而喪失自我偉大的一麵,而且,簡單的生活有時更能讓我們捕獲到生活原本自然的色彩與情調,會讓我們的人生美麗如歌。

保持一顆平常心,擁有一份好心情

有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莫過與兩種悲哀:一是躊躇滿誌,一是萬念俱灰。”這句話實則告訴我們保持一顆平常心的重要性。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我們不難發現一群“牛人”,他們的優秀常常會令我們驚異無比,繼而甘拜下風、自愧不如,見到這種“盛況”,有的人就會心灰意冷、自怨自艾、沮喪沉淪。

用宿命論的觀點來說,上帝在創造了一群“牛人”之後就不可避免要創造一群凡人來襯托他們。正如一位作家所說的“沒有蒲公英顯不出雛菊;沒有平凡顯不出超絕”,因為種種原因,當我們成就不了“牛人”的偉業時,平常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平常心即“平常的心,平靜的心”。人的平常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經曆磨難、挫折後的一種心靈的感悟,一種精神的升華。隻有保持一顆平常心,才會豁達而不失節製,恬淡而不失執著。我們要知道這樣一個道理:“家有千金無非一日三餐,屋有百間無非放床一張。”

唐代的李翱十分崇尚唯嚴禪師的德行,所以在他任朗州刺史時,曾多次邀請唯嚴禪師下山參禪論道,然而都被唯嚴禪師婉言謝絕了。無奈之下,李翱隻好親身去拜見唯嚴禪師,去的那一天,正好碰上禪師在山邊的樹下閱讀經文。雖然是太守親自來拜訪自己,但是唯嚴禪師卻毫無起迎之意,對李翱不理不睬。見此情形,侍者便提醒唯嚴禪師:“太守已等候您很長時間了。”唯嚴禪師隻當沒聽見,依然頭也不太地閱讀經文。

李翱是個脾氣火暴的人,他看唯嚴禪師這種毫不理睬的態度,就忍不住怒聲斥責道:“真是見麵不如聞名!”說完便甩著袖子想離開。這時,唯嚴禪師慢條斯理地說道:“太守為什麼會看中遠的耳朵,而輕視近的眼睛呢?”這話是針對李翱“眼之所見不如耳之所聞”而說的,李翱聽了也很吃驚,忙轉身拱手謝罪,並向唯嚴禪師請教“什麼是道”。唯嚴禪師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然後問他:“理會了嗎?”李翱搖搖頭說:“沒有理會。”禪師又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還是不解。這時,突然一道陽光射了下來,正巧照見瓶中的淨水,李翱頓有所悟,不禁隨口念了一偈:“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鬆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唯嚴禪師的“雲在青天水在瓶”有兩層意思。一是說,雲在天空,水在瓶中,正如眼橫鼻豎一樣,都是事物的本來麵貌,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你隻要領會事物的本質、悟見自己的本來麵目,也就明白什麼是道了。二是說,瓶中之水,猶如人的心一樣,隻要保持清淨不染,心就像水一樣清澈,不論裝在什麼瓶中,都能隨方就圓,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能剛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雲一樣,自由自在。

“雲在青天水在瓶”是禪宗師父最愛拿來啟發學人的一句詩偈,以此告訴人們要保持一顆寵辱不驚、物我兩忘的平常心。因為,在禪宗看來,平常心就是道,就是禪。

俗話說:“布衣暖,菜根香。”平常心是道,是我們贏得幸福生活的製勝法寶。不管一個人現在多麼成功,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尤其當他還想有所發展的時候,更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平常心能讓我們微笑麵對撲麵而來的是是非非,淡然麵對名利的紛擾,以質樸、謹慎和求實的精神,順其自然,從而挖掘出自己身上最大的潛能。

平常心是一個人的人格魅力之所在,它不隻意味著在春風得意、萬眾歡騰之時的氣定神閑,更是曲終人散之時的淡定坦然。擁有一顆平常心的人,沒有人能打倒他們。因為他們擁有一種寧靜、平和的心態:風也好,雨也罷,他們總是屹立不倒,靜靜迎接生活中的每一處挑戰,就像傲然挺立在黃山上的迎客鬆。

其實,平常心就是“無為、無爭、不貪、知足”等觀念的彙合而已。作為一種處世態度,亦可進一步解釋為:淡薄之心、忍辱之心、仁愛之心。但是,“無為”並不等於無所作為,“無爭”也不等於不同惡勢力抗爭。把平常心庸俗化、世俗化、簡單化,都是對平常心本意的曲解。

保持一顆平常心就是要正確地對待付出與獲得。有時付出與獲得很難成正比,不要一味的攀比高收入、高職位,越比心裏越不平衡,要用一種平和的心態理智地麵對。保持一顆平常心還要正確看待成敗得失。我們要知道,人世間有元帥,但更多的是士兵;有勁鬆,但更多的是小草。

當我們擁有了平常心,擁有了這樣一種平和而又不失進去的弦音時,我們就能夠在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許多看似非常棘手的問題,也會因此而釋然很多,輕鬆很多,快樂很多。

平平淡淡才是真

生活總是被人們定義成一本書,或者一杯茶,或者一場夢。其實生活就是生活,簡簡單單,平平淡淡之中韻味無窮。

平平淡淡才是真實,才能恒久。就像朋友,能靜靜地聽完你的傾訴,不露痕跡地安慰你,像冬天裏的大衣,隻要在身邊,就能感覺到溫暖。“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真正的友情是簡單而平淡的,而真正的幸福生活也是平淡的。有時候,不管怎麼樣的痛苦曲折,不管怎樣的狂喜極悲,都會如雲煙一樣慢慢淡去,但很多簡單平凡的日子,即使過去好多年,我們也許依然懷念。“雲淡風輕,閑時坐看雲舒雲卷”,這是一種人生境界,一種處事不驚的豁達的人生態度。

生活本身就是瑣碎的、平淡的,間或有些亮麗的色彩或動人的小插曲,那也隻是平靜的生活河流中偶爾激起的漣漪,過後總會歸於平淡。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一種感受、是一種體驗,全憑我們在生活中去細心地體會。用善感的心靈去慢慢地捕捉那讓你感動的點滴,你就會在平淡中感受到幸福,體會著快樂。

一位大學教授和一對夫妻是鄰居。夫妻倆都是教授所在的那所學校的臨時工,辛苦地掙著生活費,還要供兩個孩子上學。在外人看來,他們的日子一點都不幸福:一家人擠在15平方米的房間裏麵,家具和各種生活用品擺的雜亂無章,根本不知道4口人是怎麼生活的,是不是每天走路都會跌跌撞撞?可是奇怪的是,在這位教授與他們相鄰的這段時間內,他看到的卻經常是很幸福的畫麵:每天,女主人都會在水房裏洗洗涮涮,不是洗衣服就是洗菜,每次都能聽到她哼著歌曲,很悠閑的樣子;下班的時候,女主人已經做好了晚飯,教授經常會聽見屋子裏傳來陣陣笑聲;有暖暖陽光的日子,夫妻倆早起後,會把被子抱到樓下去晾曬;傍晚,夫妻二人會出去散步,也是依依相伴的溫馨。這位大學教授不禁感慨道:平平淡淡才是真。

人的一生是崎嶇不平的,總會遇到高山險川,那是你施展才華,鏟除障礙的時刻。但人的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度過的。在這平淡中有著深情,有著實實在在的幸福。一位老師在自己的博客中寫過這樣一段話:“生活可以是平淡的,感悟可以是豐富的;職業可以是平凡的,收獲可以是豐盛的;工作可以是忙碌的,心情可以是快樂的……”樸實的話語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擁有平靜、淡然的心態,即使是平淡的生活,我們也很容易感受到幸福。

做一個平凡的人,生活在一個平淡的生存空間中,可以使我們安然地享受平淡的生活的樂趣,細細地品味平淡生活裏絲絲陽光的美麗色彩,盡情地享受著平淡的生活氛圍內縷縷最溫柔的情感。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上帝給了每一個人一杯水,於是,你從裏麵飲入了生活。”每個人都可以追求,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卻無法摒棄生活的本質。生活原本是一杯水,貧乏與富足,權貴與卑微等,都不過是人根據自己的心態和能力為生活添加的調味。

在平淡的生活中,我們可以實實在在地做一個平凡的人而生存著。雖然生活的外表是平淡的,但生活中的內容與內涵卻不是平淡的,它更是一種深層次上人們情感空間的發揮與放大,講究的是生活在此空間的我們“麵目”的真實性,這包括:生活態度的真實、情感交流的真實、快樂與幸福享受的真實……

平淡,並不意味“內心空虛”,也不代表著“生活消極”“沒有追求、沒有色彩”,更無“厭煩塵世”之意,它並不是一種被動式的生活態度,相反,它是一種內心力爭排除一些外在的是非之擾,抱著一種追求身心健康與身心快樂的心態而融入於現實生活之中,為了追求真實的生活中的“精彩”而進行的一種默默的快樂與幸福的享受。

選擇平淡的生活方式,是我們對現實生活中是非的一種“無奈”的舉措,並在“無奈”的基礎上,為減少“煩惱”而自我追尋的真實情感的放大過程,從而更好地享受“人間真實”的美好,在平淡中過著“有滋有味”的幸福生活。

生活隻是一杯水,要靠自己慢慢去品味,細細去咀嚼,用心去欣賞,然後你會發現,原來,最幸福的生活,就是在如水的平淡中活出精彩。

知足不貪,笑口常開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中記載:“貪婪無厭,忿類無期。”於是,就有了“貪得無厭”這個成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不能否認自己或多或少都有些貪心。

首先,所謂“飽暖思淫欲”,人的各種心理需要本來就是層層遞進的。其次,人的永不滿足,也是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落後就要挨打的生存準則讓人不斷擴展自己的資源,保證安全感。再次,人的很多欲望,往往是對幼年某方麵喪失的補償,比如有的孩子看到別人彈鋼琴無比向往,當長大後有錢買鋼琴了,卻發現鋼琴隻是個擺設。

人非聖賢,心中有一點貪念是很正常的,但一個人如果貪得無厭,不知道管理和克製自己的欲望,不僅會導致時間和精力的浪費,而且“希望越大,欲望越大,失望和挫折也就越大”,無論他是否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心情永遠都不會太好,而且容易產生挫敗感。另外,當他的貪欲強烈而不可克製到病態時,可能會不擇手段地損害他人利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最終眾叛親離,失去了生活的樂趣。

據說上帝在創造蜈蚣時,並沒有為它造腳,但是它仍可以爬得像蛇一樣快。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腳的動物都跑得比自己還快,心裏很不高興,便嫉妒地說:“哼!腳愈多,當然跑得愈快。”於是它向上帝禱告說:“上帝啊,我希望擁有比其他動物更多的腳。”

上帝答應了蜈蚣的請求,他把很多腳放在蜈蚣麵前,任憑它自由取用。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這些腳,一隻一隻地粘在身體上,從頭一直粘到尾,直到再也沒有地方可粘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它心滿意足地看著滿身是腳的軀體,心中暗暗竊喜:“現在我可以像箭一樣地飛出去了!”但是等它開始要跑時,才發覺自己完全無法控製這些腳。這些腳各走各的,它費了半天的勁,才使一大堆腳不互相絆跌而順利地往前走。這樣一來,它反而比以前走得更慢了。

生活中,有的人往往是“有一缺九”,當他們有一百萬時,就會想:“隻要再努力一點,再賺個九百萬,就可以湊足一千萬。”然而有了一千萬時,他們又會想賺足一億,內心永遠也不會感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