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知足常樂,幸福的源泉(1 / 3)

古人雲:“知足者常樂。”就是告誡我們要控製自己的欲望和追求,不能不切實際地好高騖遠。永不知足是一種病態,其病因大多是過度追求權力、地位、金錢,而知足的人永遠是快樂的。知足是一種正確的處事態度,常樂是一種釋然的情懷。隻要我們真正做到知足,人生便會多一些從容、多一些達觀。

幸福源於知足

知足長能常樂。知足的人,就算是貧窮也會保持快樂長存,幸福久遠;總是不知足的人,即使他已經很富有,心中仍難免會經常失落,經常遺憾,經常痛苦,心態不會平衡,身體不會健康,生活也不會幸福。

人的痛苦,通常產生於不知足。要麼沒有得到應該得到的利益,要麼失去了已有的不應該喪失的利益,於是痛苦。這是正常的,但是萬萬不可抱住不放,決不能鑽了死胡同。否則不僅快樂不在,幸福無緣,甚至釀成禍端,讓生活陷入困境。

傳說張果老自成仙以後,每日家在民間尋訪度化。一天,他走到一個村口,看見一對年老的夫婦在擺攤賣水。於是他就走上前去,以買水為由跟老夫妻搭話。他問:“你們的日子過得怎麼樣?”老頭搖搖頭說:“很貧困。”他又問:“你們有沒有什麼願望?”老婦人說:“要是能開個酒店賣酒,日子就好過了。”張果老聽後,就告訴他們:“在你們村旁的山頂上有一塊形狀非常像猴兒的石頭。石頭旁邊有三個泉眼。現在三個泉眼都被灰塵堵上了。你們明天去山上把灰塵都清理出來,泉眼就會自動流出有酒味的水來。”說完,又給他們一個葫蘆,告訴他們把這個葫蘆裝滿就可以了。

第二天天還沒亮,這對老夫妻就爬上山去。找到了張果老說的那塊石頭,掃淨了泉眼,看見果然有水流出來,他們舀了一點嚐嚐,果然是酒味。他們大喜,裝了一葫蘆就回去賣了,恰好能賣一天。此後,他們兩個就這樣天天上山裝酒回來賣,日子漸漸的好了起來。

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張果老又來到這個地方。他問這對老夫妻:“現在日子過得怎麼樣?”老頭說:“嗯,自從聽了你的話找到酒後,日子還算過得去。但就是沒有酒糟,不能喂豬,不然就更好了。張果老聽後,搖頭歎息,念出一訣:“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清水當酒賣,還嫌沒有糟。”飄飄然去了。從此以後,山上的泉眼就枯涸了,再也沒有酒湧出來。

很多時候,人一旦達到了自己所設定的某個目標,可能會快樂一陣子,但是,一段時間之後,有的人還是不知足,不滿意,而且又有了新的幻想和憧憬。由於總是疲於追求一個又一個的幻想和憧憬,所以,他們從未欣賞和珍惜過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也從未真正地體味過幸福。

我們都不是聖人,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喜怒哀樂是在所難免的事情,也確實難以做到心靜如水。知足常樂也並非讓我們放棄對理想的追求和奮鬥,但世上有很多難以企及的目標,我們是不必苦苦追求的。我們應該放平心態,樂觀地麵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不苛求、不強求,凡事別太較真,才能把握屬於自己的幸福。

孔子曾盛讚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思是:“顏回吃的是一小簞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顏回能吃得上,喝得上,就充滿快樂,這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也應當是我們每個人快樂的底線。這不是故步自封,不是自命清高,不是小富即滿,也不是小農意識,而是一種知足的幸福,一種簡單的快樂。

我們對幸福的把握,不應當是追求名與利的最大化,而應該具備平和的心態,知足的心境。一瓶酒剩下了半瓶,看到一半酒的是知足的幸福智者,看到一半空瓶的則是貪心的悲觀愚者。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一個城市的青雲橋下,兩個在橋洞子裏寄居的乞丐,在明月的夏夜裏,點著半截蠟燭,借著討來的一點殘肴,守著要來的半瓶白酒,興高采烈,劃拳行令,其聲清越,路人見到後都會駐足驚歎,那些忙碌的精明人見了更是感慨萬分。

其實,幸福時刻在我們身旁,隻是我們有時視而不見。這個世上,大起大落的人生並不常見,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生命裏更多的是安靜和平淡。那些平淡的幸福貫穿我們一生,隻是常常被我們忽略。

一個多年從事統計工作的人經常感歎自己的生活清貧。一次,他發高燒住院,躺在病床上,他感慨地說:“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是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是多麼安詳;躺下了,才感到能從事清貧的統計工作是多麼幸福。”出院後,他不再感歎自己不盡如人意的生活,而是時刻告訴自己“我擁有這麼多美好的東西,我要知足”,在這樣的心態下,他覺得自己的生活每天都充滿陽光。

世上各種幸福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知足”,知足才能常樂。學會知足,就能用一種超然的心態對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間功利的奴隸;學會知足,就能在利欲麵前凝神靜氣,執著於自己的人生目標;學會知足,就能淡泊名利,使生活多一些亮光,多一些感覺,看山心靜,看湖心寬,看星心明。

人到無求品自高

古人雲:“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裏說的“無求”,不是不思進取和漫不經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頭喪氣,更不是一籌莫展和難掩煩悶的消極態度和庸人哲學,而是告誡我們要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困擾,不為外物所羈絆,不為浮雲遮雙眼,不必強求,從而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自在與寧靜,是一種高尚品格的體現。一個人一旦有了“求”,而且是那種“奢求”,就毫無疑問地會喪失自我,甚至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希臘神話中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叫《金蘋果》。在人類英雄帕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婚禮上,眾神均受邀參加婚禮,唯有不和女神厄裏斯沒有受到邀請。厄裏斯懷恨在心,在婚禮上將一個金蘋果呈現給賓客,上麵寫著“送給最美的女神”。赫拉、雅典娜、阿芙羅狄忒為了這個金蘋果爭執不下,其他神隻害怕得罪女神也不敢發言。無奈之下,宙斯讓從小被父母遺棄最後墮落成牧羊人的特洛伊王子帕裏斯做評判。為了得到金蘋果,3位女神在評定前分別去賄賂特洛伊王子,赫拉許諾要給王子全世界最多的金子和財富;雅典娜要給他全世界無人能及的智慧,讓他成為最聰明的人;維納斯則說可以給他全世界最美的女人。特洛伊王子想:“我已經是個國王,財富不少,而當個聰明人又能幹什麼?”所以,他決定把金蘋果給維納斯,希望得到全世界最美的女人,最後他得到了海倫,而希臘人為了得到美人海倫去攻打特洛伊城。

諸葛亮雲:“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無求也是一種淡泊。麵對複雜的人生,我們需要的是一無所求的淡泊。“看淡世事無常,靜觀花開花落”需要一個人經曆人生坎坷崎嶇中的顛沛流離,需要經曆茫然失意中的迷惘困惑,需要經曆風雲莫測中的繁華盛衰,隻有經曆了人生的潮起潮落,才會有“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致遠”的心境。經曆了人生的磨難,才會讓自己在“人到無求品自高”境界中,讓心靈慢慢得以升華。

科學家認為,知足常樂、淡泊名利的人會健康長壽。因為他們個人欲望不高,容易產生滿足感和幸福感,不在世俗中隨波逐流,不為爭名奪利而苦惱,自然會化解心理危機,防治了心理疾病。而由於精神輕鬆,機體的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免疫力高,抗病力強,病魔也要退避三舍,自然會延年益壽。有一位老壽星,活到103歲還耳聰目明、口齒清楚、思維敏捷。有人問他有什麼長壽秘訣,他說:“無欲、無求、內心清靜自然就會長壽。”

無求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是對人生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有了無求的心態,就不會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會對世事他人牢騷滿腹,攀比嫉妒。無求的心態會使我們始終處於平和的狀態,保持一顆平常心,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將被擊退。

一個人如果達到了無欲無求的境界,其人格便會自動提高。人格的偉大之處在於:它能超出了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因此,能夠遵循人格的要求,有所為,有所不為,能夠“不降其誌,不辱其身”,無為而無所不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這才是“無求”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胸懷,又是一種信仰;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品格。

無求,是一個人可以看淡一切的境界,“得失隨緣,心無增減”。得到時,不會欣喜忘形;失去時,不會痛苦絕望;富貴時,淡然處之;貧窮時,修身養性。這是一種無懼無畏的坦蕩,也是一種恬靜淡然的處世。

人生在世的確離不開名利,但對這些身外之物,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保持一定的警覺。一個人隻有拋開私心雜念,砸掉套在腳上的鐐銬,心中銘記“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這句名言,心地才能寬闊,步履才能輕鬆。用一份超然物外的靜心,慢慢體味“無求”的境界,坐看雲起,笑看滄桑,這樣的人生一定會色彩紛呈。

知足是一種樂觀的態度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快樂,但是快樂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有的人常常感到沒有快樂或者很少有快樂。其實,隻要我們長存知足之心,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對待現實,以平常心對待人生,就會感到快樂就在身邊。

生活中,我們的家庭、生活可能並不是很稱心如意,我們的工作、事業可能不是一帆風順,但是我們可以從不利中尋找到有利:家庭中,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要想到他還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還有健全的人格,他沒有整天泡網吧不回家;自己沒有大房子,沒有汽車,要想起碼自己還有家,還能吃飽飯;事業上,可能有人剛剛小有成就,準備進行投資大幹一場,就遇上了全球經濟危機,要想到經濟危機不僅是一人受影響,何況已經小有成就,也許改變調整投資意向,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我國有“塞翁失馬”的故事,猶太人有諺語:“假如你失去一隻手,就慶幸自己還有另外一隻手;假如失去兩隻手,就慶幸自己還活著;如果連命都沒了,就沒有什麼可煩惱的了。”這都是一種樂觀、豁達的精神。樂觀製造快樂,知足產生快樂,豁達擁有快樂,保持樂觀、知足和豁達,快樂就會圍繞在我們身邊。

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能夠讓我們身體健康,生活快樂。我們常說:“笑一笑,十年少。”意思就是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有助於延長壽命。

大衛·斯諾登是肯塔基大學的一位神經學教授,他曾對聖母修女學院的678位修女進行跟蹤研究,這些修女每年定期體檢,而且同意死後將她們的大腦捐獻出來供醫學研究。研究人員發現,年輕時比較樂觀的修女,到年老後不容易患早老性癡呆症。隨著時間的流逝,人越樂觀對自身造成的壓力就越小。相反,經常焦慮、動怒的人歲數大後更容易中風和患心髒病。

斯諾登還和他的同事仔細閱讀了180位修女在她們20多歲時寫的自傳,對生活持樂觀向上態度的修女在她們自傳中喜歡用“幸福”“快樂”“愛”“滿意”和“充滿希望”等字句,而且她們要比悲觀的人平均多活10年。

美國明尼蘇達梅奧醫院的研究人員也曾對800多人進行過為期30年的跟蹤研究,發現情緒樂觀的人生存率遠遠高於預期值。而且,情緒悲觀的人實際壽命與預期壽命相比,提前死亡的可能性高19%。

有人把樂觀比喻成是不花錢的保健醫生,這是很有道理的。一個充滿希望的人看見的是成功的一麵,而灰心喪氣的人看見的則是失敗的一麵;積極向上的人總能感受到生命陽光的溫暖,而失望的人通常看到的隻是生活的黑暗。

一位成功學大師在他的演講中曾經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女人陪伴丈夫駐紮在一個沙漠的陸軍基地裏。丈夫奉命到沙漠裏去參加一次重要的軍事演習,她一個人留在陸軍營地的一所小鐵皮房子裏,天氣奇熱,讓人差不多有點透不過氣來。她一個人留在那裏,感到非常的孤獨,沒有人可以聊天,身邊隻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們不會說英語。她非常難過,於是就寫信給父母,說要丟開一切回家去。

她父親的回信隻有兩行,這兩行信卻永遠牢牢地印在她的腦海裏,完全地改變了她的生活。父親在信中這樣說:兩個人從牢中的鐵窗望出去,一個看到泥土,一個卻看到了星星。她把這封信讀了很多遍,越讀越覺得非常慚愧,她決定要在沙漠中找到星星。

她開始和當地人交朋友,他們的反應使她非常驚奇。她對他們的紡織、陶器表示興趣,他們就把那舍不得賣,隻留著給客人觀賞的紡織品和陶器送給了她。她常常留戀於那些讓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種沙漠植物,又學習有關土撥鼠的知識。她觀看沙漠的日出日落,還尋找海螺殼,這些海螺殼是幾萬年前,當沙漠還是海洋時留下來的。原來難以忍受的環境變成了令人興奮、流連忘返的迷人風景。

沙漠還是原來的沙漠,印第安人還是原來的樣子,但是她的心態改變了。一念之差,使她把原先認為惡劣的情況變為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冒險。她從自己造的牢房裏看出去,終於看到了星星。她為發現新世界而興奮不已,並為此寫了一本書,以《快樂的城堡》為書名出版了。

有樂觀天性的人不但是最幸福的,而且也是最成功的群體。他們的追求生活樂趣的本性,也許算不上是偉大的個性特征,但是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特征,使得他們的生活變得五彩繽紛,使得他們的家庭變得其樂融融。這種不引人注意的品質,仿佛是機器上的潤滑油,看上去無關緊要,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它們能夠減小摩擦,讓機器能夠更有效,更長久地運轉。

知足就是一種樂觀的態度,如果我們一直保持飽滿的熱情和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就能使自己更加振奮,使自己充分釋放身體裏蘊含的能量,同時,我們也會用更開放的理念去看待生活,品味生活的點滴幸福。

簡單就是快樂

有這樣一句廣告詞,相信我們都不陌生:“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太累,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貢獻。”當我們的生活方式趨於簡單化時,我們將更能真誠地對待自己,也將更樂於參與各種活動。除了能實現自我的理想之外,更能超越自己,對他人有所貢獻。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卻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讓自己身心疲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