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鳥人”馬敬能(3 / 3)

“在中國的各個濕地,經常可以看見扛著長槍短炮的人在拍鳥,中國愛鳥人士越來越多。但也有人捕捉販賣鳥類來獲利。”每年冬天,鄱陽湖都聚集了成千上萬的候鳥在此越冬,有人趁機鄱陽湖的深處還攔起了大網,很多鳥都被捕殺。

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已記錄的濕地動、植物物種約1700種,對維持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它也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這些鳥從遙遠的俄羅斯出發,一路向南,飛經中國,來到印度尼西亞、泰國或者達到歐洲的某個國家。

但近年鄱陽湖麵積大量縮減,麵臨幹旱、湖泊環境沼澤化、過度捕撈、農業麵源汙染、旱地水土流失等突出問題。人們不斷地從湖中抽取水源,巨大的水管引水灌溉農業、供工廠生產用水和普通家庭用水。湖上成千上萬個水壩,使魚類和青蛙不能在河流係統的上下遊之間遷徙,致使很多生物麵臨瀕危,甚至一些已經滅絕了。

“中國是全球十三個缺水國家之一。在未來,水將是中國保持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障礙。而濕地的保護對水資源的涵養起著非常大的作用。”濕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自然生態係統之一。中國的濕地麵積占總國土麵積的5.58%,總麵積80404萬畝。但很多看上去狀況很不錯的濕地,當你花費數小時行走其間時,就會發現,很難見到大型的哺乳動物,鳥類、魚類的數量也越來越少。濕地也是地球上遭受破壞最嚴重的生態係統之一。

“這是我未來的工作方向。保護中國的濕地,繼續為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係統保護做努力。”

我的家庭

馬敬能的家位於北京市海澱區的一個普通小區裏,幾乎稱得上“陋室”,看得出缺乏主人精心的打理。常年的野外工作,使得這裏更像是馬敬能更換行裝、重新出發的一個驛站。

談起他的家人,馬敬能說自己有個很幸福的家庭,有非常支持他工作的太太,還有幾個也非常喜歡野外考察的子女。

馬敬能的家人都在英國,他與家人的分離,過著候鳥式的生活。“我的工作注定了我和家人的長時間分離,我感謝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他說。

《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是馬敬能利用閑餘時間進行整理編撰的一本書,中英文同時出版。這本書也可以說是馬敬能一家人合作的結晶,“我非常感謝我的妻子,她負責把文稿翻譯成中文,我的兒子則負責畫地圖,”馬敬能說,“而我隻負責撰寫。”

喜愛動物,喜愛大自然仿佛是家族的傳統,代代遺傳。馬敬能的母親和舅舅是馬敬能自然科考的啟蒙者。早年,馬敬能在野外考察動物時,經常把長子帶在身邊,當時年僅4歲的兒子幼稚可愛,和各種動物在一起玩耍。馬敬能常常擔心,哪天一個不小心紅毛猩猩就會把兒子給偷走。

小兒子Alex還在上小學時,有一次學校請馬敬能去給孩子講講他和動物的故事。平常隻給大學生和政府官員講課的馬敬能,搖身變成了“大孩子”,大孩子和動物的有趣故事,讓稚嫩的小學生們對動物世界充滿了向往。動物一向是他跟別人溝通的語言。

“我不喜歡城市。”馬敬能說。叢林的生活讓他更加懷念。在野外,你所要做的就是傾聽,傾聽大自然的聲音。

馬敬能喜歡一個人行走在森林裏。別人眼中的孤寂甚至恐懼,在他眼裏是與大自然交流最好的契機。

鳥的鳴叫聲在他的耳朵裏,都是不一樣的,他能根據叫聲區分不同的鳥。不管它們是在飛行,還是停在枝頭歌唱,或者隱藏在濃密的枝葉裏,他一聽就能告訴你那是什麼鳥。

他也能模擬各種動物的叫聲,惟妙惟肖。他說,動物叫聲裏音調的高低、聲音的長短,都代表著動物不同的情緒。他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用動物的語言和動物進行著溝通。

“我就是一隻從叢林裏走失的大猩猩,迷失在城市中。”

如今馬敬能不得不與各種各樣的人打著交道,政府官員,科學家、保護區管理員,各地的農民、漁民等等。忙碌的馬敬能每天都在奔走。

雖然遠離英國的小家,馬敬能說自己從來沒有感到孤單。

“我的家人很多很多。”他說,“我就像一個大家長—動物和人類的大家長。”動物需要生存,而人類需要發展,他就履行著一個大家長的義務,保護著動物和人類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