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幫助印度尼西亞、不丹、泰國等國家改進保護區係統,建立起一個又一個動物最後的庇護所。
馬敬能從事野外考察50年,從蠻荒野性的非洲叢林、到廣袤茂密的東南亞雨林,為野生動物保護奮戰的足跡遍布全球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因為他傑出的貢獻,獲得了由荷蘭王子頒發的保護野生生物金諾亞方舟獎。
他曾經連續14年擔任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生物多樣性工作組組長,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專業領域內開展研究,向中國政府提交報告,提供政策性建議;也擔任過中國-歐盟生物多樣性項目宣傳教育子項目負責人,為加強生物多樣性管理,保護中國特殊的生態係統而努力;目前他是全球環境基金(GEF)中國濕地保護體係項目首席技術顧問,為岌岌可危的中國濕地尋求保護和發展。
我愛中國,憂慮中國的未來
“當初,您怎麼會來中國工作呢?”記者問馬敬能。
馬敬能笑著幽默地答道:“中國是個充滿野性魅力的地方。”《WildChina》(《野性中國》),這是他出版的另一本關於中國的書。
上世紀80年代初,大熊貓的主食箭竹大麵積開花,大熊貓的生存遭受嚴重威脅,促成了馬敬能來中國工作。1986年,他參加了中國第一個國際環保項目——世界自然基金會大熊貓項目,參與了當時由中國林業部和WWF共同組織開展的第二次全國大熊貓種群和生存狀況調查。1989年1月調查結束,完成“中國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綜合考察報告”,隨後製定了“中國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管理計劃”,為後來的中國大熊貓保護奠定了基礎。
兩年半的時間,馬敬能住在四川臥龍,出入深山老林中研究和記錄大熊貓。可以說,猩猩讓馬敬能進入了動物的世界,而大熊貓則為他打開了野性中國的天地。
“很難相信,我已經在中國工作了近30年,我熱愛中國”,馬敬能說。“我去了中國的很多地方”,海南、廣東、廣西、江西、黑龍江、西藏、新疆及香港等等,大江南北,中國大好河山讓他讚歎,“我想應該很少中國人能和我一樣幸運,能看到這麼多自己國家的美景。”
中國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生物數量是歐洲的數倍,動物種數占到世界總種數的14%。而中國又是瀕危動物分布大國。最新的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珍稀動植物隨著工廠的擴建、農田的蠶食、森林的砍伐而漸漸銷聲匿跡。鳥類受威脅的比例占7.36%,哺乳類受威脅的比例為39.82%,三分之一的生物正在遭受瀕臨滅絕的危險。
“中國的經濟建設一直飛速增長,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產生巨大的汙染,導致生態惡化,生物多樣性消失。我們應該明白,地球不僅是屬於我們的,也是屬於我們子孫後代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竭澤而漁,我們的子孫將如何麵對我們留給他們的千瘡百孔的地球?“我深為中國的未來感到憂慮。”馬敬能對記者說。
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是一個生態係統,北京市中心的某個公園也是一個生態係統。當生態係統健康時,它是許多物種,包括植物和動物的家園。在中國四川的一些地區,由於蜜蜂的絕跡,人們不得不使用毛筆人工給果樹授粉;魚類的減少,威脅著依靠魚類生存的鳥類;而一些鳥類的消失,導致部分植物無法傳播繁衍。生態係統中缺失一環,整個生態網絡就有可能崩潰。
“你永遠不知道一種物種的可能價值是什麼,直到你失去它。”馬敬能說。“每個物種都如同一個巨大圖書館中的一本書,而我們的生態係統就是這個圖書館。不能因為一個物種微小,而認為它的消失無關緊要。如同每一本書,每一個物種都包含著巨大的秘密,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近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每年因毀林和森林退化就導致2萬億至4.5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而如果每年投入450億美元用於改善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係統,由此帶來的收益可高達5萬億美元。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是巨大的,能通過計算得出它到底給人類帶來了多大的好處。但生物多樣性帶來的益處又是無形的,但沒人能得到這個錢。“現實的情況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價值仍在被忽視。”馬敬能說。
2012年,馬敬能開始擔任全球環境基金(GEF)中國濕地保護體係項目首席技術顧問,江西鄱陽湖項目是他接手的第一個濕地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