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人”馬敬能
人物
作者:李春梅
馬敬能已經在中國工作了近30年,為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的頭銜很多。他是動物學家、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濕地保護專家;他是大學教授、攝影師、作家;他是聯合國官員、也擔當著中國政府決策谘詢顧問。他是JohnMacKinnon,一個英國人,卻有一個更被廣為熟知的中文名字“馬敬能”。2015年5月20日,在中科院動物所動物保護專家解焱博士狹小的辦公室裏,馬敬能接受了《中國周刊》記者的訪問。
一輩子與動物打交道
馬敬能大名鼎鼎。
采訪的前一天晚上,他剛剛在中國國家動物博物館做了一個“鳥和蜜蜂”的講座。沒有任何媒體宣傳,但是從不同渠道打聽到消息,蜂擁而來的人群把寬敞的禮堂擠得滿滿當當,連走道上都坐滿了人。
講台前的馬敬能有學者的嚴謹也有屬於探險家的幽默風趣,時而惟妙惟肖地學著各種動物的叫聲、時而靈巧地模擬著各種動物的動作;驚險的冒險故事和生動的民間傳說,常常贏得台下的陣陣掌聲。
馬敬能自稱“鳥人”。多年來,他在中國相繼出版了各種書籍、報告、論文、指南等等,光書籍就近20本,包括《中國哺乳動物手冊》《中國的保護地》《中國生物多樣性調查》,很多書成為暢銷書。他編著的《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中國的觀鳥愛好者幾乎人手一本,書裏包含1329種野生鳥類,圖文並茂,被視為觀鳥“聖經”。
馬敬能的故事要從他18歲時說起。
馬敬能的外公是英國第一位工黨首相詹姆士·麥克唐納,曾三次出任英國首相,出生顯赫的他卻在年少時,拋下富貴優越的生活投身於充滿危險的叢林。1965年,18歲的馬敬能孤身一人離開英國,來到遙遠的非洲,跟隨珍·古道爾(JennyGoodall)博士一起對野外非洲大猩猩等野生動物展開考察。
“一切都很讓人興奮,無時不刻,你的周圍都有動物陪伴,我想就是這段經曆讓我確定了我終生的研究方向。”馬敬能告訴記者。
1968年他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尼克·庭伯根(NikoTinbergen)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叢林裏研究紅毛猩猩,取得動物行為學的博士學位。馬敬能是第一位對四種類人猿都進行過野外研究的動物學家。
擁有一顆叢林之心的他,此後一直在東南亞從事動物研究的工作,“這裏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是我的天堂。”如今已經年近七旬的馬敬能笑著說,因為常年的戶外活動,馬敬能精神矍鑠,身體依舊輕健。
“我可能對大自然有種特殊的感知力。”馬敬能很少待在辦公室裏,經常行蹤成謎,研究對象除了猩猩,還包括其它的哺乳動物、蝴蝶、蜜蜂、鳥類、魚類等等。對於他,野外實地考察遠比坐在辦公室裏沽名釣譽要重要得多。
而讓馬敬能被永遠記載入動物學史冊的是中南大羚(武廣牛)的發現。1992年,馬敬能在越南和老撾交界的一個小村莊裏負責WWF和IUCN的一個動物研究項目。細心的他從當地人的口中探知了一種被當地居民稱作“Saola”的動物,這種動物頭上長著一對長而直的犄角,一張圓臉鼓鼓囊囊,既不屬於牛、也不屬於羚羊或山羊。這種動物最終被命名為PseudoryxnghetinhensisDung,Giao,Chinh,Tuoc,Arctander&;MacKinnon(1993),中南大羚(武廣牛),這是自1936年以來,世界上發現的第一種大型哺乳動物。它的發現立刻在全球引起了轟動,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激動人心的發現之一”。而在過去的百年裏,人類新發現的哺乳動物總共隻有10種,其中3種都與馬敬能的發現有關。
從1965年馬敬能與叢林、與動物結緣後,他在叢林中工作研究了近50年。擁有一顆“叢林之心”的馬敬能最終把保護動物作為他的終身事業。
此時,功成名就的馬敬能卻毅然把工作的重心從純粹的學術研究轉向了生態保護。目前,世界上隻剩下幾萬隻猩猩,中南大羚也僅發現了十幾隻。很多的動物在它們未能被人類發現之前,就已經從這個地球上消失了。“因為人類的自私,動物正逐漸走向滅絕。保護動物,謀求人類和動物的共同發展是我們的責任。”馬敬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