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係內心深處的繪畫
藝術與收藏
作者:蕭原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在中國與西方之間,在兩維空間和三維空間之間,
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在畫家餘春明的內心深處奔湧融合。
世界上隻有兩種繪畫作品。一種是模仿別人的;另一種是獨創的。獨創藝術家的作品形式與內容,緊係著畫家的內心深處,與畫家的靈魂連在一起,是活出來的繪畫。
就像倫勃朗的作品,用光來表現他的人生起伏與坎坷;梵高用有力的筆觸和強烈的色彩來表達他熱情、渴望的內心;中國畫家如八大山人,用筆墨來表現他孤傲的性情……在世界藝術的寶庫中,大部分繪畫作品,都是藝術家心靈的寫照,是活出來的作品。這也正是真正藝術作品的核心價值所在。
與畫家的生命曆程緊緊相聯,以獨特的形式表現畫家的內心世界,因為每一個靈魂都是獨特的,所以表現靈魂的作品形式也都不一樣,這樣的繪畫,才有價值。
中國繪畫是中國文人的產物,畫家們在筆墨中修身養性,追求“道”的境界,長年凝神於筆端,喜怒哀樂隨筆墨流出。他們根本不在乎畫什麼(梅蘭竹菊,一畫就是上千年),甚至不在乎怎麼畫,大部分畫家都用古人的圖式去畫畫。中國畫家是“亂世出英雄”,因為隻有亂世,心靈才有渴望,筆墨才有變化,才能脫離古人圖式的束縛。他們隻在意“筆墨移情”,所以在中國筆墨“功力”的評價背後,有長年習得的筆墨力度,也有閱盡人生、看破紅塵,或有著不同於常人的獨特思維等。這維係心靈的一切,都在“功力”一語之中。中國繪畫,筆墨最重要。西方藝術走到二十世紀初,康定斯基在《論藝術的精神性》一書中也提到:不需要依附任何具體物象,點、線、麵、色彩就能表達感情。諸如什麼線的組合是快樂的,什麼線的組合是苦澀的……
吳冠中先生因憂慮當今現代化進程中,中國的“筆墨”誤了中國畫的前程,所以提出了“筆墨等於零”的觀點。這個觀點,從根本上否定了中國繪畫的核心價值,無論從東方還是西方藝術的角度來看都是行不通的。中國繪畫的核心價值,是從畫家的心靈深處流出筆墨、線條。
模仿的作品與心靈不掛鉤,畫家在未畫之前就想好了畫的效果,不重視畫的過程中的變化,絲毫不理會自己內心的感受和當時生活情感的狀況,畫出預想的效果就好。活出來的作品,釋放了畫家內心的情緒,並十分地注重筆墨的細微變化和空間的關係,把繪畫的過程,當作是一個進入“無我”之純淨境界的過程,心靈在繪畫的過程中得到釋放。看畫家一生的作品,就知道他的一生的經曆與心靈的變化。
餘春明的畫就是這樣。
觀春明的畫,有巴洛克油畫大師的宏偉結構和嚴謹次序,又有中國宋人繪畫的形式和筆法,同時還有畫家對中國民居和中國文化的深刻認知。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畫中,從他各個時期的畫裏能看出畫家在那個時期不同的心情與處境,他畫畫不用資料,不打草稿,畫麵像一棵樹一樣慢慢地長出來,從一個小局部開始,漸漸地推到整個畫麵,這個過程,與作中國畫一樣。美國斯坦福大學所在城市帕拉阿托藝術中心主任艾妮,十分驚異春明豐富的想象力,她曾仔細地拍下春明畫畫的過程,她說,我對他大腦裏產生的隨性的圖形十分有興趣。
這些圖形為什麼如此豐富而且變化無窮,我們看看春明的經曆就知道了。
1983年7月,春明第一次感受到中國的老房子對他的震動,那種厚重、神秘的感受打動了他。當時他有強烈的欲望要畫它,可才發現傳統的水彩、水粉等方式都無法表達他的感覺。特殊的心靈衝動,呼喚著特殊的藝術形式。所以,從當時的水彩速寫到以後的水彩油畫,他就一直沒有用傳統的技巧和形式來畫。因為那樣的畫法,無法滿足他的內心需求。那時的水彩速寫和寫生畫,強調了斑駁的肌理美—那是對時間之痕的表現。後來,當他的內心衝動無法在“留住曆史”的寫實繪畫中得到滿足時,就開始用漆畫和油畫表現色彩、肌理、線條和平麵空間分割所帶來的東方式的意象繪畫,並對“門”和“路”在人生經曆中的一種相關概念表現出強烈的興趣。
在春明的一生中,機遇和希望之“門”是那麼的重要。而坎坷的道路,總是能把你越來越近地帶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