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成為生活狀態的社會運動
封麵報道
作者:白亞麗
JanDouwevanderPloeg在《新小農階級》裏說:社會運動不僅僅是一個口號,
而是對生產權的牢牢掌握。
中國鄉村建設研究學者們與泰國當地農民一起分析討論有機種植等方麵的問題。因為經常有人質疑他們的有機種植,說OFFICE裏的高科技和城市生活更誘人。
對於泰國的印象,除了金碧輝煌的廟宇,還有多姿多彩的植物、神秘的宗教信仰,它文藝清新,它多麵深刻,它有太多太多我們不曾發覺的。泰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國,80%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當懷著一種好奇慕名而去,蜿蜒狹長的山路帶著我們走過泰國的一個個村落,從飽經滄桑的老人到活力四射的年輕人,從百花盛開的山坡到熱鬧的有機農夫市集,從鏽跡斑駁的農具到高科技機械,從原生態的村落到新社區的建立,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遠遠超過你的想象。而唯一不變的就是村民們用自己雙手開發建設美麗家園的決心和以傳統智慧為根基的自信。
清邁府Maewang區的農島村村民是克倫族的一支,他們和周邊苗族、侗族等19個村落共享一個水域。爭取自然資源的使用權和原住民居住權已經30多年的曆史,目前麵臨著整個居住森林因要被政府規劃為國家森林公園而逼遷或接受其它搬遷村民共享有限土地和自然資源而不得合理分配的問題。他們認為泰國的森林麵積每年大幅度減少確實是事實,但造成森林麵積減少的因素是與企業的開礦和近年來推進單一經濟作物種植等行為有關,而原住民一直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傳統。為了實現整個泰國40%的森林占有麵積,泰國政府以建立國家森林公園之名將原住民移出。而克倫族的社區Leader認為,克倫族已經在此居住了700多年,森林法的頒布才80多年,他們便通過社區爭取居住權的鬥爭和一些外來機構的幫助。
另外一個問題是他們的傳統智慧不被得到認可,甚至政府部門聽不懂他們的語言,比如克倫族文化中會有保護山、水、樹神的傳統,是他們的信仰,他們會用民族的地方智慧和方法告訴村民不要破壞自然,要敬畏自然,比如會將孩子出生後的臍帶埋在樹神之旁,即意味著孩子的生命將和這顆大樹息息相關。但這樣做,並不是沒有科學道理,因為其實被列為樹神之地,往往是水源地。社區Leader曾經去過29個國家,視野的擴展更加深了他對本民族文化智慧的理解和自信,同時也促使他不得不逐漸轉換抗爭策略,一方麵他們不斷通過教育培育從孩童時代到返鄉青年的社區新生力量,同時用現代話語和知識體係與政府對話,比如他們通過大學購買了部隊的航拍圖,發現圖上有原住民居住的往往是森林資源最好的區域。他們在圖上規劃出了哪些是可以合理生產生活利用,哪些是屬於絕對保護的區域。並組織村民做了很多保護森林的努力,讓政府看到他們保護森林的成效,比如建立防火道,控製火種火源,每年定期組織村民燒山(他們的經驗認為一旦沒有人居住,每年累積大量樹葉,長期積累,一旦有火源,會引起大麵積火災的可能)。這些措施都得到了政府認可,但政府並不接受克倫族村民在生產生活方麵合理利用森林資源。政府經常會抓走砍伐樹木的村民,這時19個村子共同成立了管理委員會,來應對與政府的交涉。社區Leader已經74歲,對自然和人的關係思考非常深刻。社區裏也有很多返鄉青年,組織村民開展有機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