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種成為生活狀態的社會運動(2 / 2)

與克倫族村落相比,清邁府MaeTa區的梅他村則是一個經曆了現代農業的高依附,因農戶高度負債而不得不努力建立另外一套自足經濟體係的社區。泰國鄉與村兩級乃完全民主選舉產生,因為梅他鎮是LangPang區的水源地,梅他村同樣麵臨著政府禁伐森林的問題。村莊距離清邁80多公裏,有300多年的曆史,占地7300泰畝,5000多人。他們做了一係列努力,比如通過開發林業副產品讓村民來保護樹木,建立禁伐區、合理使用區、放牧區等,他們的理念是:積極學習地方智慧,保護森林和水源。但他們的規劃還未得到政府的認可。村內采用有機多樣種植,種養結合,但經常會有人質疑他們的有機種植。不管是我們在與村子裏的返鄉青年還是長者集體交流,以及分路居住在不同農戶家的體驗,大家深刻的感受是:這些農民不是隻會種地或者隻會將產品高價銷售出去的生產者,而是有著極強對全球化剝奪性市場經濟的反思和清醒的認識,他們是在用自己的行動和堅定的理念宣告:我們不再被牽著鼻子做遊戲了。

梅他村現在同樣返回了很多年輕人從事有機農業和加工,他們返鄉的基礎在於他們的父輩打下了很好的有機種植的基礎和觀念,父輩們看到孩子受了教育,離自己越來越遠,而且在城市入不敷出,也顛覆了曾經對城市的幻象,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回家立足。我所住的民俗家裏是比較早種植生態農作物的一家,他們的房屋和裝修屬於村子裏中上等的水平,蓋房子是村裏人一起來幫忙,隻有材料的支出,日常生活的糧食蔬菜都能自產,除了一些調料和其他日用品需要購買,家裏有一部小轎車,出遠門會燒油外,家裏並沒有大額開支。而種植生態農產品可以讓家裏有一些合理和滿足的收入。最重要的是家裏的小女兒也回來,在鎮政府上班,離家很近,自己從網上學習了生態養豆芽、太陽花的方法,每天晚上回家自己還能發豆芽,創造一些額外收入。看得出來,他們非常滿意這樣一種生活狀態。

鄉村建設,不是一場純粹農業到農業的,合作社到合作社的說辭,不僅僅是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分一杯羹,而是一場以農民和社區為主導基礎,重新構建一個不一樣社會的可能。比如我們總想去學習日韓台的經驗,但中國的小農和東南亞小農當下的狀況似乎有更多相似性,而從民間力量如何去推動農業的發展或構建良性的社會基礎,或者推動社區力量的不斷生長和強大,我們應該和泰國的經驗有更多對話的空間和共同話語。未來也期待推動中國的返鄉青年、合作社組織的農民帶頭人與泰國的農民兄弟和返鄉青年進行更多的交流。

我們參訪了2個清邁地區的有機農夫市場,每個市集參與農戶200戶,每個市集每個星期舉辦3天,參與農戶最遠車程一個半小時。這裏有很多返鄉青年,為什麼返鄉?因為他們在現代都市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工作收入不夠支出,常常懷念家鄉的人和食物。泰國土地製度是私有製,從事農業的農民種有59.73%是需要租種土地的,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項生產成本。TVS專門開辟了返鄉青年的項目,相較於中國返鄉青年支持係統的匱乏,其項目是幾乎集結了多方的資源建立起來的支持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