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雖然人人都有創新的潛能,但並非人人都在創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是否“有心”,是否有創新的意識,是否能抓住機會。現實中有些人獨具慧眼、另辟蹊徑,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信息,開拓出無限的商機。例如,美國“淘金熱”時期,一淘金者改弦易張賣水而發財;北京一青年抓住手機用戶增多、青年人喜好時尚的特點,做起了手機美容生意而小康;山東一農民利用大棚技術使自己的草莓“五·一”期間上市而小富,他們的成功實際上是創新意識的成功。
(2)要敢於突破常規
突破是創新的本質,隻有解放思想、衝破各種束縛和禁區,才能更新觀念,才能敢於實驗。不囿於經典理論,不屈從任何權威,敢為天下先,勇於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敢於走前人沒走過的路是創新者們的共同特征。袁隆平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他敢於突破經典遺傳理論的禁區,提出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曆史性突破,一次又一次地譜寫了“東方魔稻”的新篇章。“水稻雜交之父”袁隆平從1964年開設從事水稻雜交的研究,從三係雜交水稻到超級雜交水稻,經過36年的不懈奮鬥,終於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驕人成果。從推廣種植雜交水稻以來,已累計增產稻穀3600億公斤,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要突破,就必須膽大,敢想敢做。在創新領域,想是第一步,做是第二步,隻有想到了,才有可能去做;但想法再好,不敢去做,那麼創造就會葬送在“膽怯”之中。東北有一個農家女,總覺得自家的冰箱不順手,於是她給一度停產的沈陽電冰箱廠提了一條建議:
“現在不少農民想買電冰箱,可城裏賣的冰箱冷藏室太大,在農村不實用。夏天吃菜可隨時去田裏摘,用不著冷藏,與城裏人相比,俺們更喜歡大冷凍室且價格再便宜點兒的冰箱”。
她的建議救活了這個停產近半年的企業。
(3)要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
要創新僅僅敢想不夠,還必須善想,掌握科學思維方法。
第一,相似聯想。相似聯想即通過聯想在不同事物中找出相似或相同屬性,在它們之間建立聯係,做到“異中求同”。相似聯想可以幫助人們變換思考角度,不斷地轉換思路,從而得到有益的創新啟示。當蘋果掉到牛頓頭上之後,他出奇地聯想,月亮為什麼不會墜落地球上呢?這就是把地球上的物體與太空中的星體在思維中聯想起來了,正是這種聯想,才使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第二,發散思維。發散思維即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去設想,探求多種答案,最後使問題獲得圓滿解決的思維方法。某鞋業公司派甲、乙二人前往某國進行市場調查,甲報告說這個國家的百姓素有赤足的傳統,建議公司取消在該國的銷售計劃;而乙則運用發散思維,認為,既然該國百姓素不穿鞋,那麼隻要加以營銷策略,改變他們的傳統觀念,將會有很大的市場前景。公司采納乙的觀點,大獲全勝。
第三,逆向思維。逆向思維就是從對立、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最初的圓珠筆筆管很粗,當其管內墨水還有很多時,筆尖上的滾珠卻因磨損而漏墨水,於是人們不得不尋找更耐磨的材料來替代原來的滾珠材料,但效果依然不理想,直到有人突發奇想,縮小筆管,於是難題迎刃而解。
第四,側向思維。側向思維就是把注意力轉向外部次要因素,從而找到在問題限定條件下的常規方法之外的新思路。例如,英國一醫生從澆水的空心軟皮管側向外推想到自行車的實心輪,從而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自行車充氣輪胎;人們從饅頭發酵後因氣泡而鬆軟側向外推,發明了海綿橡膠、泡沫塑料、泡沫磚等新產品。
第五,動態思維。動態思維就是以不斷變化著的思維去把握生生不息的世界。動態思維的“動”,不僅表現在空間上的橫向流動,還可以表現在時間上從現在追溯到過去(即後饋思維)、從現在預測到將來的縱向流動(即超前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