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創新的含義
創新是指人們為了發展的需要,運用已知的信息,不斷突破常規,發現或產生某種新穎、獨特的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動。創新活動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產品的結構、性能和外部特征的變革,或者是造型設計、內容表現形式和手段的創造,或者是內容的豐富和完善。創新的本質是突破,即突破舊的思維定勢、舊的常規戒律,它追求的是“新異”、“獨特”、“最佳”、“強勢”。創新表現為開拓性,即創新實踐不是重複過去的實踐活動,它不斷發現和拓寬人類新的活動領域。
創新需要不斷突破常規,創造一件前所未有的東西,發現或產生某種新穎、獨特或有價值的新事物、新思想並非易事。就創新者而言,除受教育程度、知識結構、積累的經驗和社會經曆等基本因素外,還應有在艱難險阻中的勇氣、毅力、決心、信心和意誌,應有綜合運用各方麵知識、經驗的能力,對事物想像、判斷的能力,運用科學理論和方法把設想變為現實的能力等。在此基礎上,才能深刻地把握、運用創新的內在規律,才能在廣闊無垠的生活天地間、在浩瀚無邊的知識和信息海洋中從容應付挑戰,抓住機遇,使夢想成真。
【小資料】
名言警句
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禮記》
科學所以叫作科學,正是因為它不承認偶像,不怕推翻過時的舊事物——斯大林
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舊迎新。因為人類最高的欲求是創造新生活。
——李大釗
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
——鄧小平
人人是創造之人,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
——陶行知
2.開拓創新的重要性
(1)創新是國家發達的不竭動力
1995年5月,江澤民同誌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果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術引進就永遠難以擺脫技術落後的局麵。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曆史經驗已反複證明,創新是社會前進的火車頭。從古到今,國家的繁榮、民族的興旺,無不同創新相聯係。第一個製造石斧的人,第一個發明指南針的人,第一個使用火的人,第一個發明蒸汽機的人,第一個發現美洲新大陸的人……每個第一都推動了曆史的進步,都把人類帶向了新紀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和綜合國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我們不能長期靠廉價的勞動力和市場的擴大來謀求發展,科技進步和創新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2002年出版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對世界75個國家和地區的技術創新狀況利用綜合指標方法進行評價,我國的創新能力排名第43位,處於中等偏下的位置,巴西排名第33位,印度排名第38位,均高於我國。這些數據雖然不能精確反映我國的狀況,但已充分顯示出我國和一些先進國家的差距,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覺。為此,黨和政府采取了重獎科技功臣、推進科研機製改革、增加科研經費投入、將創新教育納入學校教育的範圍等一係列重大舉措,以期形成“人人是創造之人,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的良好氛圍,從而增強我國的創新能力,夯實我們發展的基礎,強化我們發達的後勁。
(2)創新是事業發展的巨大動力
朱鎔基同誌曾指出:經濟建設中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的解決,歸根到底有賴於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高。為什麼有的人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有的人能行雲流水、揮灑自如?有的人能遊刃有餘、處事自如?而有的人卻碌碌無為,平平庸庸?盡管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創新做得夠不夠,能不能在實踐中創造出新事物、新技術、新工藝、新理論或新方法,能不能經過探索和研究,認識未被前人或他人認識的趨勢、規律、本質或重要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