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職業道德基本規範(9)(3 / 3)

(2)團結協作增強企業凝聚力

團結協作是社會生產的客觀要求,也是一切職業活動正常進行的重要保證。特別是在科學技術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提高的現代化大生產條件下,隻有企業之間、企業內部之間相互配合,團結協作,互助友愛,才能形成企業凝聚力,促進生產力發展,促使企業目標的實現。

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行業越來越多,每一個行業又有許多企業,生產者都被組織在不同的行業和企業中,每一個企業內部又有著嚴密的分工,有許多不同的崗位和工種,這就使各行各業之間及各職業內部人與人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聯係更加密切。不僅一個大的項目和工程需要幾個、幾十個,甚至上百個行業、部門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如1977年進行的一次全球性的大氣測量,就有144個國家聯合參與。而且,一個稍微複雜的產品,往往也要經過幾十甚至上百個工種、幾百甚至上千道工序的互相配合才能生產出來。可以說,在現代生產的條件下,幾乎每一件產品、每一項服務都是不同崗位,甚至不同企業、不同職業、不同行業的眾多生產者分工協作的結果,凝結著許多人的勞動與創造。因此,團結協作正是社會分工的產物,也是社會分工的客觀必然要求。

俗話說:“三人同心,其利斷金”。這也表明,自古以來人們就認識到團結協作,互相友愛的重要性。盡管在私有製社會裏普遍存在“同行是冤家”的現象,但是古今中外有作為的科學家、企業家、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都敢於衝破陳腐觀念,與人合作,親密配合,積極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在現代社會生產的條件下,要使社會生產的有機整體正常運轉,同樣也必須發揮團結協作道德規範的作用,調節從事企業生產的各個單位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係,促使參與企業生產的領導者、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生產人員等為著共同的生產目標形成凝聚力,團結一致,緊密配合,相互支持,協同勞動,完成生產任務,保證企業活動正常進行。

(3)團結協作是事業成功的保障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是我國古人留下的思想精華,也是現代人們的成功之道。縱觀社會曆史,自有人類社會、存在人際關係、有集體生產勞動以來,就存在人們之間的合作關係,沒有人能遊離於集體之外,也沒有人能獨自成功。隻有把個人的工作和奮鬥融於集體、社會之中,與人合作,尋求幫助,彙集集體的力量,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因此,人與人之間需要團結友愛、和諧相處、相互關心、真誠信賴,從而達到共同提高。

縱觀古今中外,凡是在事業上成功的人士都是善於合作的人。在競爭中,如果不懂得與人合作的重要性,也許會失去許多機會。過去我們還提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認為隻要這樣就能夠幹成大事,事實上僅靠這一點是不夠的。要想合作得好,盡快出成果、見成效,這個合作的團體還必須協調一致。我國有許多名言警句向我們詮釋著團結協作的重要性,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齊,泰山移”、“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等,都是說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須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漢高祖劉邦在平定天下以後,設宴款待群臣,席間他對群臣說:“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朕不如張良;治國、愛民和用兵,蕭何都有萬全的計策,朕也不及蕭何統帥百萬大軍;百戰百勝是韓信的專長,朕也甘拜下風,但是朕懂得與這三位天下人傑合作,所以朕能得到天下。反觀項羽,連唯一的賢臣範增都團結不了,這才是他失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