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誠實守信是對從業人員的基本職業道德要求
誠實守信是職業道德的一項基本要求,它適用於各行各業。一個從業人員做事,他既代表個人,又代表一個單位,或企業或政府。如果一個從業人員不能誠實守信,說話不算數,那麼他所代表的社會團體或是經濟實體就得不到人們的信任,無法與社會進行經濟交往,對社會就會沒有號召力。因此,對於黨政幹部來說,應當牢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古訓,注意發揮率先垂範作用,說實話,辦實事,對成績不誇大,對缺點不隱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對新聞工作者來說,應實事求是,不畏權貴,仗義執言,忠於事實,方能不辱“黨的喉舌,人民的知音”的美譽;對於生產經營者來說,在職業活動中,要遵紀守法,合法經營,重合同,守信用,杜絕缺斤少兩、偷工減料、製假售假、坑蒙拐騙等不道德行為。然而,社會中的“假(水)貨”、“假貨幣”、“假文憑”、“假分數”、“假數字”、“假注資”、“假消息”、“假哨”等的泛濫,甚至有的企業在招聘會計人員時公開要求“會做假賬”(2004年12月3日《南京晨報》),這種狀況導致社會信用缺失,信任危機,引發災亂。2004年曝光的假奶粉事件使安徽阜陽171名兒童受到毒害,吞噬了13條可愛的小生命,頭大、嘴小、浮腫、低燒,鮮花般嬌嫩的小生命剛來到世間幾個月就枯萎、凋謝,罪魁禍首竟是本應為他們提供充足營養的奶粉,他們幼弱的生命是被大人們失卻誠信的雙手所掐死。
(3)誠實守信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首先,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信用製度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石。市場經濟是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生產企業、銷售企業和消費者分別處於不同的領域,發揮著不同的功能,形成一個大的鏈條關係,而加工企業和原材料供應企業、批發商業和零售企業之間,各企業和銀行信貸係統、中介係統、信息係統及其他的服務係統之間又形成錯綜複雜的鏈條關係。市場經濟整體功能的發揮必須以各主體之間信息、資金、原材料、商品的正常流轉為基礎,任何一個環節的不暢或中斷都可能導致市場的整體“崩盤”,而各主體之間的相互信任和履行承諾是維係市場不致“崩盤”的基礎,而信用缺失會導致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風險加大,交易的幾率減少,交易鏈條的中斷。
其次,市場經濟是一種充滿自由競爭的經濟,競爭是公開的、激烈的、無情的,它“骨子”裏反對無序,反對不擇手段,反對不公平,反對欺詐和言而無信。沒有了信用,秩序必將破壞,市場經濟就不可能健康發展。市場主體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必須同時追求最高的信用度,因為誠信不僅是商品交換和經濟交往的紐帶,更是良好的信譽,是值得他人信賴的企業形象,是競爭力量和優勢產生的源泉,是企業的生命,它體現了社會承認一個行業在以往職業活動中的價值,從而影響到該行業在未來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個企業若把利益的追求和信用的確立對立起來,甚至以犧牲辛苦積累起來的誠信為代價來獲取眼前的利潤,競爭就會無序,市場就會葬送,這不僅是經濟的、地區的災難,還將會釀成社會的、民族的災難。南京冠生園,一塊響當當的牌子,一個享有70年聲譽的老廠,卻爆出用陳餡做月餅的內幕,公眾一片嘩然,使當年的整個月餅市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人們對月餅產生了恐懼,盡管商家搞了許多促銷活動,但仍無起色。其實月餅的收益隻占了冠生園總收入的10%,即使放棄這片市場,冠生園也隻是虧損一些,可是這條新聞卻使這個百年老廠一蹶不振,不久企業就宣布破產。南京冠生園的破產其實是信譽破產。我國加入WTO以後,經濟活動的開放性和外向性特點日漸突出,如果做不到誠實守信,不能創造一個良好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環境,勢必要影響到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4)誠實守信是政府、民族應該具有的品格
誠信不僅是個人和企業等應當追求和具有的品格,更是政府、民族應具有的品格。
在誠信建設過程中,政府扮演著領導者、策劃者、規範者和示範者的角色,誠信製度需要政府來謀劃,誠信行為需要政府來引導,誠信文化需要政府來倡導,若政府及其公務員能以身作則,先為表率,做一個誠信政府,並加大社會誠信製度建設的速度和力度,則社會誠信風氣的形成指日可待;若“律”為別人定,“行”要他人為,失信於民,這樣的政府無論對誠信建設再怎麼重視、再怎麼大聲疾呼、再怎麼苦口婆心,也是毫無用處,甚至會從根本上摧毀一個國家的誠信體係,失信和作假就會成為普遍的風尚,人與人之間起碼的互信就會缺失,民族和國家的災難、不幸就會降臨。“大躍進”中的浮誇虛假、大放“衛星”摧毀的何止是中國人的尊嚴,而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文化大革命”中的“深挖猛掘”、“文攻武鬥”導致在人們心中形成的信任喪失,人心惟危的陰影又豈是一日半月可得掃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