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哲人(孔子)的“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詩人(李白)的“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民間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都極言誠信的重要。
在我國傳統儒家倫理中,誠實守信被視為“立人之本”、“立政之本”、“進德修業之本”,孔子把“信”擺到了關係國家興亡的重要位置,認為國家的朝政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是立不住腳的;孟子把“信”視為維係儒家“五倫”的倫常(基本倫理規範)之一。在我國古代,上至賢明君主,下至平民百姓,留下許多誠實守信的故事,傳為佳話,並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我國有句成語叫一諾千金,典出《史記》,說的是有個叫季布的楚人,以任俠著名,非常重誠信,司馬遷用“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來讚美他。曾子有殺豬示信的故事。曾子的妻子準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
誠信既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是社會主義社會中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相互關係的基礎性道德規範,也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一個基本準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誠實守信作為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既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的繼承和弘揚,又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關係亟待調整的積極回應。
2.誠實守信的重要性
(1)誠實守信是為人之本
程頤曾說:“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法國大作家大仲馬也曾說過:“一個人的信用就是生命。當一個人堅守信用時,他會獲得榮譽;而當他背棄信用時,就會聲名狼藉。”一個人不管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違背誓言,還是為了取悅於他人而編造謊言,從本質上講都是自私自利、不負責任的表現,雖可獲得蠅頭小利,但終有真相大白、身敗名裂之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就是先例。西周建都豐鎬(今長安縣西北),接近戎人,周天子與諸侯相約,要是戎人來犯就點燃烽火、擊鼓報警,諸侯來救。周幽王的愛妃褒姒不愛笑,唯獨看到烽火燃起,諸侯的軍隊慌慌張張從四麵趕來時而大笑不止。周幽王為博得愛妃高興,數次無故燃起烽火,諸侯的軍隊多次趕到而不見戎人,認為受了騙。後來戎人真的來了,已無人來救,幽王被殺於驪山之下,為天下人所恥笑。
從古至今,那些誠實正直、仗義執言者一直受到世人的推崇,贏得人們的敬重。例如,能言善諫、麵折廷爭的魏征被唐太宗當作“人鏡”,傳下一段君臣相重的千古佳話,文德皇後由衷地感歎說:“魏征能以義理抑製人主之情,敢於向陛下直言,而不察言觀色,實在是社稷大臣,真是難得呀!”中央財經大學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劉姝威以一篇《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的600字短文,對“藍田神話”提出質疑,揭開了黑幕一角,一句真話險些給她惹來殺身之禍,但她維護了國家金融安全和股民利益,體現了一個學者正直不阿、無私無畏的精神。濟南工商銀行趙安接待一對前來存款的夫妻,錢裝在一隻編織袋中,存款憑條上填寫的數目是7.4萬,趙安細心地數了兩遍,都是8.4萬元,於是坦誠地告訴了他們,這對夫妻對趙安誠實不欺的高尚品德十分感激,事情傳出去以後,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讚譽。
由於誠信是內心和外部行為合一的道德修養境界,是真、善、美的統一,是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品質,所以古今中外都特別重視青少年的誠信教育。《木偶曆險記》中皮諾曹因說謊話而不斷長長的鼻子,放羊小孩為取樂而發出“狼來了”的呼叫,《皇帝的新裝》末尾痛快淋漓的“皇帝什麼也沒有穿呀!”的天真童聲,無疑就是傳達一個共同的信息:講真話求誠信是為人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