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貝娜齊爾成長(2 / 3)

電話鈴響了,貝娜齊爾急切地抓起話筒。那邊,父親聲音沙啞,他告訴他們人民黨獲得了國會200個議席中的151個議席。

“祝賀您,爸爸。我真為您高興,”貝娜齊爾興奮地對著話簡喊道。姐弟倆如釋重負,他們為父親和人民黨的勝利歡欣鼓舞。

然而,一切才剛剛開始。“巴盟”指控政府在大選中作弊,聲稱將抵製預定在三天後舉行的省議會選舉。三天後省議會選舉如期舉行。第二天即3月11日,“巴盟”上街遊行示威,反對布托“對國家犯下的選舉欺騙罪行”,要求重新舉行大選。3月中旬,布托提出取消自1971年印巴戰爭以來一直實行的緊急狀態,放鬆對新聞的限製,釋放獄中的反對黨領導人等交換條件,試圖使反對黨接受大選結果,但沒有成功。騷亂在蔓延,據報道,成群的年輕人騎著摩托車突然在卡拉奇街上橫衝直撞,接連焚燒了電影院、銀行、賣酒商店和房屋上掛著人民黨黨旗的住宅。一個人民黨成員被私刑處死,他的屍體被吊在大街的燈柱上。

巴基斯坦國內的騷亂使遠在英國的貝娜齊爾憂心如焚。每天早晨,貝娜齊爾便匆忙衝進聖凱瑟琳學院的公共閱覽室.抓上幾張英國報紙,然後再去取回郵箱裏的巴基斯坦報紙。她與弟弟米爾仔細閱讀報紙,他們幾乎不相信上麵登載的消息會是真的。

發生在巴基斯坦國內的恐怖活動並沒有忘記遠在牛津的貝娜齊爾,三月末的一天下午,當貝娜齊爾從圖書館出來時,發現一名倫敦警察廳的人在等她。

“我不希望驚動你,布托小姐,但有報告說你可能會遇到危險,英國警察滿臉歉意地說。

從那天起直到6月貝娜齊爾離開牛津,貝娜齊爾一直小心翼翼按他的指示行事:開車門前先仔細查看車底有沒有爆炸物,認真檢查房門鎖是否完好無損。在時間安排上也讓人捉摸不定,如果在10點有課,可能早上9點半就去,也可能遲至9點55分才去。

在巴基斯坦,“巴盟”發動罷工。4月9日,布托到拉合爾訪問.他的治安防衛部隊同示威群眾發生了衝突,衝突演變成兩大派群眾之間街頭巷尾的激戰和寺廟院內的格鬥。布托夫人寫信給女兒說:“我已給薩娜姆(1975年去拉德克利夫求學)和米爾寫了信,讓他們今年夏天不要邀請任何朋友來家裏。我不知道他們是否收到我的信,因為有很多信都下落不明。如你收到這封信,請轉告他們,謹防萬一。”

國內的騷亂已經發展到內戰的邊緣。4月20日“巴盟”領導的“車輪阻塞運動”開始了,卡拉奇陷入癱瘓狀態。4月21日布托命令軍隊進入卡拉奇、拉合爾、海得拉巴等主要大城市恢複秩序,宣布軍事管製三大城市,但局勢仍未完全控製住。6月,布托同反對派進行了四天的談判,終於達成了妥協,布托答應撤回軍隊,釋放被捕的“巴盟”領導人和其他人士,宣布10月份舉行新的大選。和平的曙光又一次降臨了。6月13日《新聞周刊》上引用一位反對黨領導人的話說:“現在,我看見了坑道盡頭的光亮。讓我們祈禱這不是幻想。”

貝娜齊爾終於鬆了一口氣,可以高高興興地在6月21日舉辦自己的生日和告別招待會了。招待會地點在牛津大學伊麗莎白女生宿舍前的花園裏。貝娜齊爾邀請了她在牛津大學通訊名冊上的全體成員,他們吃著一碗碗的奶油草莓,追憶往事,交換家庭地址,準備各奔前程。

再見了!牛津,再見了!朋友。貝娜齊爾很悲傷也很難過。她心情憂鬱地結束了在牛津的四年學習生活,返回祖國。而前麵等待著她的將是什麼呢?

1969年秋,初到拉德克利夫,貝娜齊爾便經曆了失落和憤怒。

哈佛大學的新同學紛紛問她:“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在哪兒?”

“巴基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國家,它被印度隔開,分為兩部分。”貝娜齊爾深沉地回答道。

“噢,印度”,他們這才恍然大悟,“你們和印度為鄰”。

聽到這裏,貝娜齊爾心頭不禁隱隱作痛。印度,它同巴基斯坦曾兩次兵戎相見,而現在,巴基斯坦隻能依靠她的對手才能讓人明白她的準確位置。尤其讓貝娜齊爾感到憤怒的是,巴基斯坦被認為是美國最得力的一個盟友,而竟然有那麼多的美國人對她一無所知。

哈佛大學時期的貝娜齊爾與其說是在培養自己對政治的興趣,不如說是在學習享受生活。貝娜齊爾曾想攻讀心理學,但當她發現主修心理學要學醫學和動物解剖的課程,就覺得惡心。最終她選擇了比較政治學,這令她父親欣喜若狂。他秘密地給拉德克利夫校長瑪麗·邦廷寫了封信,請她盡力引導貝娜齊爾學好政治課程。

學習了政治學,貝娜齊爾對巴基斯坦有了新的認識。她第一次清楚地懂得,那些獨裁者行使統治的權力是他們自封的,而不是人民給予的。因此巴基斯坦人民要反對這種統治。哪裏沒有合法政府,哪裏就是無政府狀態。

但這並不意味著貝娜齊爾對政治產生了興趣,貝娜齊爾在盡情享受生活。她到校不久,便脫下民族服裝,穿上在哈佛大學合作社購置的圓領汗衫和工裝褲,把頭發留得長長的,自然地被在肩上,愜意地喝蘋果汁,自由自在地吃薄荷冰淇淋蛋卷,定期去波士頓參加搖滾音樂會,廣泛參加社交活動。尤其是認識了彼得·加爾布雷恩,他是布托先生的老朋友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的兒子。當時的彼得給貝娜齊爾留下的印象並不好:頭發很長,穿著一身不整齊的舊衣服,在雙親麵前吸著煙。就是這樣的一位彼得後來成了貝娜齊爾的好朋友。15年後他為貝娜齊爾從監禁中釋放出來起了重要作用。

貝娜齊爾貪婪地吸收著各種知識。當時,婦女運動正蓬勃興起,哈佛大學的書店內擺滿了關於婦女的書籍和雜誌,其中包括權威性的校園著作——凱特·米利特寫的《性別政治》。貝娜齊爾同朋友們一起談到未來,她明確表示自己不把婚姻家庭放在優先地位加以考慮。

1970年12月,在巴基斯坦,葉海亞·汗總統舉行了13年來的第一次大選。在海天的另一角,貝娜齊爾正埋頭用功。當母親打電話告訴她,說父親和人民黨出人意料地在西巴基斯坦大獲全勝,獲得國民議會分給西巴的138個席位中的82席時,貝娜齊爾欣喜若狂。

“祝賀你!”素不相識的人們紛紛向貝娜齊爾表示祝賀。

然而樂極生悲。正當貝娜齊爾為父親在西巴基斯坦的勝利洋洋得意時。一個不啻平地驚雷的壞消息傳來了。原來,在12月的大選中,以謝赫·穆吉布·拉付曼為首的人民聯盟仰仗東巴基斯坦在人口上的優勢,以地方自治為旗幟,主張加強省的權力,得到大多數東巴基斯坦人的擁護。在國民議會的300個一般席位中,人民聯盟獲得了160席,幾乎囊括了分給東巴的162個席位,一躍成為議會中的多數黨,而人民黨則成為國會中的第一大反對黨,但人民聯盟在西巴卻未能取得一個席位;同樣人民黨在東巴也未獲得一席之地。在國民議會選舉10天後舉行的省議會選舉中,人民聯盟在東巴省議會300個一般席位中獲得280席,而巴基斯坦人民黨則在西巴的旁遮普省議會180個一般席位中獲得113席。 東巴人對大選結果欣喜若狂,旁遮普人則憂心忡忡,害怕因東巴在國民議會中占多數議席會製定出不利於他們的憲法。這種擔心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長期以來巴基斯坦中央政府采取厚西巴薄東巴的政策,盡管東巴人口比西巴人口多,但中央政府長期由西巴人所把持,東巴人被視作巴基斯坦的二等公民。東巴人講孟加拉文,西巴人講烏爾都語,但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卻把烏爾都語定為國語。後來東巴人抗議,政府便把孟加拉語也定為國語,但政府文件、貨幣、郵票上都沒有使用孟加拉文。政府和軍隊的許多高級職位都由西巴人擔任。在經濟上巴基斯坦中央政府損東肥西,在政策、投資上都向西巴傾斜,使得東西巴經濟差距越拉越大。因此,東西巴之間存在著由來已久的深刻矛盾。

在這次選舉中,代表東巴利益的人民聯盟獲勝。在製定憲法時,人民聯盟要求地方自治,以改變東巴長期遭受的不平等的對待。人民聯盟領袖穆吉布·拉赫曼於1971年2月中旬同人民黨領袖布托會談。拉赫曼力主隻給中央政府以外交、國防和發行貨幣的權力,其餘權力應該交給省政府;而布托則堅持要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有收稅、外貿和接受外援的權力。由於雙方的分歧難以彌合,結果會談不歡而散。

原定國民議會於1971年3月3日召開,軍政府準備向人民代表移交權力。但3月1日葉海亞·汗總統宣布推遲國民議會的召開,這猶如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立即引來了東巴的強烈反應。數以萬計的工人、學生、專業人員舉行示威,並第一次提出“孟加拉國”獨立的口號。3月3日,東巴總罷工,工廠、機關、學校、商店紛紛關門,整個東巴陷於癱瘓。人民聯盟領袖穆吉布·拉赫曼針對葉海亞·汗總統推遲議會召開的決定,號召支持者控製中央在東巴的機構所展非暴力的不合作運動。東巴民怨沸騰,局勢迅速惡化。

為了挽回局勢,3月6日,葉海亞·汗總統宣布國民議會將於3月25日召開。3月7日,穆吉布·拉赫曼提出人民聯盟參加國民議會的四項條件。第一,軍政府必須立即將權力移交給選出的人民代表;第二撤消軍事管製法;第三,政府派出鎮壓群眾的軍隊撤回到他們的營房。第四,調查“對東巴群眾的屠殺”。以葉海亞·汗為首的中央政府斷然拒絕了穆吉布·拉赫曼提出的四項條件,並下令罷工工作限期複工,否則將予以嚴懲。穆吉布·拉赫曼針鋒相對,於3月15日宣布接管東巴的行政,並下達了包括停止中央政府在東巴征收的所得稅、不再向中央政府繳納關稅和銷售稅、東巴的稅收繳入東巴政府等在內的35條指示。東巴與中央政府的矛盾全麵激化。

為了使巴基斯坦免於分裂的災難,3月15日,葉海亞·汗總統親臨東巴首府達卡,與人民聯盟領袖穆吉布·拉赫曼舉行秘密會談,尋求解決危機的辦法。3月21日,人民黨領袖佐·阿·布托也飛抵達卡,參加談判。由於穆吉布·拉赫曼作為議會多數黨領袖拒絕保證邀請布托參加他的政府,葉海亞·汗也拒絕穆吉布·拉赫曼立即撤銷軍法管製的要求,秘密會談於3月22日破裂。於是葉海亞·汗總統再次宣布無限期推遲國民議會的召開。東巴與中央政府的矛盾已不可調和。

1971年3月26日,以穆吉布·拉赫曼為首的人民聯盟宣布東巴為自主、獨立的“孟加拉人民共和國”。葉海亞·汗總統以東巴法律和秩序失去控製,人民聯盟分裂國家的活動必須挫敗為由,宣布人民聯盟為非法組織,予以取締,一舉逮捕了以穆吉布·拉赫曼為首的人民聯盟領導人,並派軍隊到東巴進行鎮壓,造成流血事件。至此,東巴同中央政府的矛盾,由要求東巴自治,變為要求建立獨立的孟加拉國,東巴與巴基斯坦中央政府誓不兩立,展開了殊死的鬥爭。在政府軍的鎮壓下,人民聯盟的一些骨幹分子逃往印度,於1971年4月17日在印度加爾各答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並組織逃往印巴邊境的孟加拉人,組成了有五六萬人的“孟加拉解放軍”,與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展開了武裝鬥爭。

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在東巴采取軍事鎮壓後,東巴的孟加拉人開始大批逃往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阿薩姆邦等地。截止1971年6月底,聚集在印巴邊境的東巴難民已達600萬左右,給印度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為了尋求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印度措“東巴難民問題”進行了一係列的外交活動,試探各國在巴基斯坦問題上的態度。但隻有蘇聯出於自身的戰略利益考慮,對印度給予公開的、明確的支持。

1971年8月8日,蘇聯外長葛羅米柯突然訪問印度。8月9日,蘇聯同印度簽訂了為期20年的軍事同盟雙邊協定——《蘇印和平友好合作條約》。葛羅米何還表示,如印度對巴基斯坦發動戰爭,蘇聯將在軍事上、外交上全麵支持印度,並牽製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援。此後,蘇印兩國領導人頻繁互訪,奔波於莫斯科和新德裏之間,進行戰爭準備。蘇印同盟條約簽訂後,蘇聯加緊向印度空運武器裝備。到戰爭爆發前,印度從蘇聯獲得了250輛坦克,100輛裝甲運兵車,40門120毫米火箭炮以及“薩姆皿”地對空導彈等大量新式裝備。印度在得到蘇聯的全力支持,並通過外交試探,確信英、法、美等國至少不會軍事幹涉印度對巴基斯坦發動戰爭後,就加快了軍事部署。

此時,在6000英裏外的哈佛大學,貝娜齊爾並不真正了解國內的情況,她也在經曆著令她痛心的時刻。

貝娜齊爾驚奇地發現,巴基斯坦,人們以前對它漠不關心,而現在幾乎人人關注,並且都在譴責它。

“你們的軍隊真野蠻”,同學們對貝娜齊爾說。“你們在屠殺孟加拉人”“你們是法西斯獨裁者。”

貝娜齊爾怎麼也不相信巴基斯坦軍隊在東孟加拉對叛亂者所犯下的暴行,如搶劫、強奸、綁架、暗殺。當她得知印度正在訓練成千上萬名孟加拉難民進行遊擊戰,然後偷偷地把他們送回東孟加拉的消息後,她怒不可遏。麵對指責,她反駁說:“我們在反擊印度支持的暴亂,我們在為保持國家完整而進行戰鬥,就像你們在南北概爭中所做的一樣。”

貝娜齊爾在努力維護她祖國的榮譽和尊嚴。

“巴基斯坦剝奪了孟加拉人民的自決權。”沃爾澤教授在公共講座中大聲吼道。

在講座廳內200多名學生麵前,貝娜齊爾按捺不住,一下子站來,激動地說道:“教授,這是完全錯誤的,1947年孟加拉族人民行使了自決權,他們選擇了巴基斯坦。”

1971年11月上旬,派往東巴的巴基斯坦軍隊控製了東巴的主要城鎮和大部分鄉村,東巴局勢略有好轉,巴基斯坦的國內動亂出現了一絲轉機。然而,印度並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

東巴的動亂為印度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印度早就開始進行戰爭部署。1971年2月以前,印度部署在東巴周圍的兵力隻有3個旅,但到10月,印軍已逐漸增加到7個師;另外還部署了12個空軍中隊,約211架作戰飛機;海軍部署了26艘艦艇,艦載飛機33架,印軍總兵力約十六七萬人。在西巴邊境,1971年8月以後,印軍也由9個師陸續增加到13個師;部署了20多個空軍中隊,作戰飛機300餘架;海軍艦艇約20艘,印軍總兵力達30萬人。到印巴戰爭爆發前,印度陸軍的總兵力有4/5推進到印度與東西巴基斯坦的邊界地帶。

印軍在進行兵力部署的同時,還進行了以巴基斯坦為目標的軍事演習,並把大量作戰裝備和物資運往印巴邊境。印度政府還進行一係列的戰爭動員,征召陸、海、空軍後備役人員服現役,取消軍人的一切休假,並征用民用車輛。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宣稱同巴基斯坦發生戰爭是迫在眉睫和不可避免的。印度國防部長拉姆也聲言同巴基斯坦發生的任何戰爭都將在它的土地上進行。印度輿論也大肆鼓噪,為發動戰爭進行輿論準備。

以葉海亞·汗總統為首的巴基斯坦軍人政府,在東巴發生分裂活動後,一味采取軍事鎮壓手段。高壓政策不僅沒有穩定局勢,反而進一步加深了政府軍與東巴人的對立情緒,整個東巴陷入混亂和癱瘓。對東巴分裂活動的鎮壓,由於軍隊的暴行,又遭到國際輿論的譴責,葉海亞·汗政府陷於內外交困的境地。麵對印度的戰爭威脅,葉海亞·汗政府把希望寄托在大國出麵幹預上,既不做戰爭準備,也無明確的戰略目標。戰爭爆發前,巴基斯坦在東巴的守軍有4個師共13個步兵旅和若幹個炮兵旅;空軍有2個中隊,作戰飛機12架,巴軍總人數約9萬人。在西巴基斯坦,巴軍部署了12個師,20個空軍中隊,200餘架作戰飛機,20餘艘艦艇,總兵力約25萬人。由於印軍的戰略是東攻西守,因此,在東巴的巴基斯坦守軍處於明顯的劣勢。

1971年4月中旬以後,印軍不斷侵入巴基斯坦領土,襲擊巴基斯坦邊防哨所,進行戰略偵察。印度戰鬥機也多次深入巴基斯坦領空,試探巴軍的反應能力並進行偵察。6月以後,雙方的小規模衝突不斷增加,戰爭氣氛日益濃厚。11月21日,印軍在蘇聯的支持下,大舉入侵東巴基斯坦,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 戰爭爆發的當天,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11月22日,巴基斯坦駐聯合國代表向聯合國秘書長吳丹控告印軍對東巴的侵略,而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則聲稱印軍是為了自衛才進入東巴的。印度政府置國際輿論的譴責於不顧,繼續擴大在東巴的戰爭行動。12月2日,印度政府宣布印度全國處於緊急狀態。

為了支援東巴的守軍,12月3日,巴基斯坦軍隊從西巴對印軍進行了反擊。印度借機把戰爭擴大到西巴,對巴基斯坦東西兩部分領土發動了全麵進攻。

第三次印巴戰爭分東西兩個戰場進行。印軍的戰略方針是東攻西守,力圖一舉拿下東巴,肢解巴基斯坦。

12月3日,印軍集中優勢兵力,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東巴發起向心攻擊。同時出動空軍接連8次空襲東巴首府達卡機場,使東巴空軍喪失了戰鬥能力,印軍在東巴取得了製空權。由於東巴守軍喪失了製空權,東巴的交通樞紐、動力係統、重要軍事目標、後勤補給線及軍需倉庫等完全暴露在印軍飛機的轟炸之下,使巴軍損失慘重,陷於困境。印度海軍主力艦艇也大舉出動,襲擊東巴沿海的港口和巴海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