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茶之風起於貢茶之地:建安。建安北苑諸山,官私茶焙之數達一千三百三十六,製茶者造出茶,自然要先一較高下,於是相聚而品評。鬥茶之盛,除了茶品、水品以及點茶技巧外,一件好的茶盞便成了鬥茶勝負的關鍵。改唐代的直接煮茶法為點茶法,作為鬥茶載體的茶盞亦隨之變化,茶盞必須造型美觀,製作精良,更要注重其實用性,要求大小適當,厚薄適度,茶盞顏色能襯托出茶湯的顏色,使茶能夠在茶盞裏香氣持久且保溫,同時茶湯在盞麵上不留水痕。而建窯兔毫盞由於正好符合鬥茶的要求,於是開始大量生產並流行開來。
茶盞非常講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盞的質地、紋路細膩和厚薄均勻。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組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熠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自不用。
如盛白葉茶,就選用黑色茶盞,搭配的目的就是為了有更好的茶色與茶香。因此,茶盞以產於建州的建盞為上品。建盞通體施黑釉,呈紫黑色,故又名烏泥建、黑建、紫建。鬥茶時,建盞的黑釉於雪白的湯色相映,黑白分明,水痕明顯,很容易區分出茶的優劣來。而且,建盞的形狀猶如一頂翻轉的鬥笠,盞口麵大,可以容納更多的湯花盞壁較厚,利於保持茶湯的溫度。此外建陽黑盞比其它地區產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熱難冷的好處,被看作是茶盞一流產品。
衡量鬥茶的勝負,一看茶麵湯茶色澤和均勻程度二看盞的內沿與湯花相接處有無水的痕跡。鬥茶,先注湯調勻,再加初沸的水點注,茶湯表麵泛起一層白色的泡沫。先鬥色,以色白為貴,又以青色勝黃白其次鬥水痕,以茶湯先在茶盞周圍沾染一圈有水痕者為負。這就要求茶具是黑色的,建窯的兔毫盞,便由此名聲鵲起。建盞受到鬥茶者歡迎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其造型及容量,有利於觀察鬥試的勝負。建盞的造型底徑和口徑比例相差較大,為鬥豎形,盞壁斜直鬥茶時出現的湯花容易吸盡茶湯和茶末。文人雅士鬥茶,品茶時,用名貴的貢茶,配建窯黑色兔毫茶盞,同其色勝似雪乳的茶湯形成鮮明對比,為品茶、鬥茶增添美感的情趣。
評賞茶盞的質量,還有茶盞表麵的細紋,建安的黑鈾茶盞已經精製到紋路兔毫的地步,足見陶藝水平很高。所以建盞還是一種難得的藝術珍品。建盞在燒製過程中,盞體上,會形成一種美麗異常的花紋,有的細密如兔毛,被稱為兔毫斑有的花紋如鶴鴿頸項上的雲狀、塊狀花斑,被稱作鶴鴿斑。這些花紋在光線的照射下,會閃爍出點點光輝,五彩紛呈。由於這類花紋是在窯變中偶然產生的,為數不多,因而就彌足珍貴。人們崇尚建窯黑釉茶盞,是與鬥茶的風靡分不開的。
黑釉瓷茶盞尤其是兔毫盞作為一種物質載體,是純潔、中和、清明的象征,其安靜的色澤中折射出的深邃意境則既能給當時的人們帶來生理上的享受,又能融入精神文化生活中,成為一種藝術追求。加之崇尚以茶養生,受理學思潮的熏陶,重視人的內省,通過人內心的沉思,達到人心裏的進化,形成莊嚴肅穆、如麵壁參禪式的鬥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