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宮廷飲食以窮奢極欲著稱於世,官僚士大夫以侈靡為尚。鬥茶法逐漸遠離陸羽崇尚自然的茶道,而趨向侈靡,茶具也要求用凸顯茶色的醬黑釉瓷碗、台盞及展托、壺等,不僅外觀、造型更為精致,而且由陶瓷發展為金、銀、玉等材質。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市井小民,無不以鬥茶為能事,尤其是文人學士之流,更是樂此不疲。頗具特色的鬥茶成風,既體現了達官貴人對品茶藝術的刻意追求,又迫使茶具製作朝著順應這股潮流的方向發展。黑釉瓷器的登峰而造極,就是從建盞的粉墨登場開始的,黑釉盞也成為最具特色的茶具。建窯以產黑瓷而著稱。自晚唐五代開始燒造青釉瓷,以生產青瓷為主,兼燒青、白瓷。窯爐群集,有長龍窯九十九條,燒製了大量的黑瓷,產品以碗、盤、碟等日用器為主。
建窯以生產一種帶條狀結晶的黑釉茶盞而馳名,是兔毫盞的主要產地。黑釉瓷,即施黑色高溫釉的瓷器,稱之為烏泥建、黑建、紫建,日本人稱之為天目。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成色劑均是鐵元素。因土質含鐵成分較高(黑瓷釉料中三氧化二鐵的含量在5%以上),故胎色黑而堅,胎體厚重。其口微斂,斜壁腹深,小圈足,頸部有一道凹棱。器裏外施釉,底部露胎。其中釉色呈黑或醬黃,釉中央有自然形成的絲狀紋,俗稱兔毫,是建窯黑瓷中的精品,又稱為玉毫、異毫、兔毫,其絲狀條紋色澤有黃、白、灰等色,因而也被分別稱之為金兔毫、銀兔毫和灰兔毫。
金兔毫這類茶盞因釉麵拉絲條紋類似野兔黃、灰褐色的細毛,故稱之兔毫。其中色澤上乘紋理清晰者又往往被冠以金兔毫的美譽。這種呈黃色或黃褐色澤的兔毫盞是建陽窯眾多黑釉類型瓷盞中最為流行的器型,其體有大有小,外觀也有漏鬥型、馬蹄形等諸多造型。茶盞內外有細長的條狀紋路,色澤以黃褐色為主,在陽光的照射下兔毫紋往往呈現出銀亮的色調,具有金屬光澤。
銀兔毫的基本特點是在黑色的釉麵上出現一排排銀白色細密紋線,紋樣形狀與上麵提到的黃兔毫略有不同。銀兔毫的紋線形狀較長,但沒有黃兔毫的紋路流暢。再者銀兔毫紋樣色澤比之黃兔毫更為明亮,也更為醒目,釉麵的色澤對比也更為強烈。
銀兔毫是兔毫釉中的一種名貴品種,燒成比較複雜,工藝難度大,所以成品率極低,傳世數非常少。無論何種兔毫,其基本形成原理是釉層裏的氣泡將鐵質帶到釉麵,在1300℃高溫下,含鐵質的部分流成條紋,冷卻時析出赤鐵礦小晶體而形成。建窯黑瓷因含鐵量較重、燒造時保溫時間較長,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鐵結晶,故能形成兔毫紋。宮廷茶文化的繁榮發展,尤其是鬥茶的普遍流行,對於黑釉兔毫盞的出現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宮廷茶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便是朝廷茶儀,春秋大宴皆有茶儀。皇帝也經常賞賜茶葉給官員、學生、寺僧、百姓,接見北朝契丹使臣亦賜茶。士大夫文人也以茶儀為集會儀式,《大觀茶論》,全文將近三千餘字,首序言,次分地產、天時、采擇、壓蒸、製造、鑒別、烹點、藏焙、茶品等二十目,從茶葉栽培、采製到烹點、鑒別,從烹點的水、具、火到茶湯色、香、味,從名茶、產茶大戶到藏焙之要,點茶之法,麵麵俱到,無所不包。於是乎,飲茶之風成為一種時尚,上自皇室貴胄、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將茶視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天子倡導飲茶,達官貴人不計成本把玩茶盞,文人雅士借助詩詞歌賦書畫形式推波助瀾,市井鄉民以茶待客、以茶相贈、以茶祭祀,飲茶習俗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
除了宮廷茶儀,飲茶文化最流行的風俗莫過於鬥茶。鬥茶最早由品茶演變而來。品茶一般經四個步驟,即聞香、觀色、品味、回味。茶香令人心曠神怡,茶色令人賞心悅目,茶味令人齒頰留香。鬥茶又稱茗戰,是對茶的品質優劣作出判斷的一種形式。鬥茶主要有鬥茶品、行茶令、茶百戲三種形式。鬥茶無他法,點茶而已。點茶法,是以極細的茶末用開水衝下去,用力攪拌,使茶與水溶為一體。用點茶法,將茶團碾碎,置碗中,以不老不嫩滾水衝進去,再以茶筅充分打擊、攪拌,使茶均勻混合,成為乳狀茶液,同時表麵呈現極小白色泡沫宛如白花,稱為乳聚麵。由於茶液極濃,拂擊越有力,茶湯便如膠乳一般咬盞,這才是最好的茶湯。點茶之一,而調膏繼刻,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謂之靜麵點,蓋擊拂無力,茶不發立,水乳未浹,又複增湯…有隨湯擊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謂之一發店。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麵聚。鈔茶一錢匕,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之,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麵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鬥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