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班主任的心理偏差

基礎教育是素質教育,它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術素質和生理心理健康素質。學校教育受多方麵的因素製約,班主任作為教育的直接實施者,對學生的影響更是至關緊要。許多實踐經驗表明,班主任自身的素質,直接影響教育的效果,班主任的心理偏差則是搞好教育工作的障礙。班主任的心理偏差常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認知定勢

班主任工作的出發點是對每個學生作出評判,然後才能施以相應的教育。評判學生的標準是什麼呢?或許每個人都會說是《學生守則》、《行為規範》、《大綱》……然而平心而論,每個班主任腦子裏還有一個不成文的參考標準。五六十年代過來的中、老年班主任,對當今具有強烈自我意識,追求自我實現的年輕一代腹非不少,根源就在於那個不成文的參考標準。他們囿於自己既成的參照係,常常把學生與五六十年代的學生作縱向的比較,結果往往難以接受當前的現實。即使在班級內個體之間作橫向的比較,頑固的認識定勢也會時時困擾他們,使評估蒙上濃烈的主觀色彩:好的處處都好,差的一無是處,教育因此而陷入誤區。

認知定勢實際上是一種心理偏差,並非錯覺,它是能夠糾正克服的。這有賴於教師不斷地更新觀念,修正參照標準。同時要深入學生,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變化狀況。這樣就能正確地認識評價每個學生,即使是後進生,也能在他們身上發現閃光的東西。

二、馬太效應

如果說認知定勢使班主任不能對學生作出正確的評價,那麼馬太效應則使班主任對學生的態度不公正、平等。現實生活中,人們樂於“錦上添花”,學校裏對優生處處優待,對差生事事刻薄。有人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馬太效應”。

有位女生曾憤憤地訴說自己的不平。市教委舉辦中學生曆史故事講演比賽,她的班主任想推學習委員參加,盡管學習委員在市數學、物理競賽中都得過獎,但講演並非他的特長,對此,班主任心理也明白。學習委員心中發怵,高低不肯答應,這時她毛遂自薦,班主任卻猶豫再三,理由是她學習不認真,上課不嚴肅,又好表現自己。最後因實在沒人報名,出於無奈才讓她去參加。豈料她居然得了個鼓勵獎,盡管大家都明白,鼓勵獎屬於等外之列,但對她來說卻來之不易,她得不到幫助和支持,全憑自己的靈氣和憋在肚子裏的一股勁兒。她的一幫子被視為“瘋丫頭”的夥伴為之雀躍,頓覺揚眉吐氣。或許這位班主任並未讀過《馬太福音》,也並非有意要奪走應屬於她的榮譽。與不少班主任一樣,不自覺地接受了“馬太效應”影響,不能公正平等地對待全班每位同學。

有位班主任曾作過一次問卷調查,對“你對教師最大的希望是什麼”一題,87%的學生答案是“平等地對待學生”。這從側麵反映了好生好對待,差生差對待的“馬太效應”在學校中的普遍性。好學生,即使有了過失,有的班主任或則裝聾作啞,或則為其掩飾,即使性質嚴重,也盡力為其開脫,從輕“發落”。反之,“差生”則往往動輒得咎,有時甚至造成“冤假錯案”。

受教育是學生的義務,教好每個學生是教師的義務,無論“好生”、“後進生”,教師都應盡心盡力將他們培養成“愛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馬太效應”隻會造成優生的驕矜自傲,“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隻能在學生中製造出矛盾和對立。

三、心理年齡超前老化

中年班主任是學校的中堅力量,是成熟的一代,他們既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又有教書育人的實踐經驗。然而有的中年班主任心理超前老化,增大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

毋庸諱言,中年人的負擔最為沉重,雙肩挑著工作和生活兩副重擔。老人的贍養照顧、子女的就學就業、繁冗的家務勞動、頻繁的社會活動……使他們難以招架,窮於應付,耗去大量的精力。“人到中年萬事休”的傳統觀念像幽靈一樣在一些中年教師心際遊蕩,使他們熱情銳減,隨遇而安。學生們樂於搞的活動,他們卻缺乏投入意識。例如組織春遊,學生可以激動整整一周,而中年班主任往往看得較淡,而學生卻感到無比的刺激,課間學生們常會聚在一起興致勃勃地“侃大山”,從歌星、球星、影視明星侃到超導、常溫條件聚核反應,而中年班主任往往隻能一旁聽著,認知興趣沒有他們強烈,精力不似他們充沛,信息源不如他們廣,信息通道不如他們多……總之,一些中年班主任和學生的心理差距是那麼遙遠。我們常可以聽到學生用“沒勁”二字給那些穩重文靜的中年班主任下結論,中年班主任也往往因此難以和學生溝通。即使青年班主任,也往往由於過份強烈的教師地位意識(感到不同於學生和實習生),或者個人婚姻戀愛、人際關係的煩擾,力求自己盡快成熟,從而加速心理老齡化的進程,使自己在心理上過早地步入中年。因而心理的超前老齡化是中青年班主任共同麵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