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齡化,從根本上說是個人生觀、事業心的大題目,這裏很難加以展開討論,移情是縮短師生心理距離的有效辦法。“移情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過程,借以將一個人的目標、知覺和情感跟別人的暫時聯係起來,使他們處於麵對麵的情境,在工作上和情感上彼此融為一體”(江紹倫:《教與育的心理學》),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能設身處地從學生著想。有位較成功的班主任,年齡,早過不惑之年,也許由於她業餘從事兒童文學創作,童心未泯,因而能成功地移情,學生能從她那裏感受到認可,得到理解。於是學生接受了她,而且愛她。最有意思的是在她42歲生日之際,收到一位學生送給她的含義深刻的禮物。這位學生把學校獎給她的精美的日記本轉贈給這位班主任,並用工整的字體在日記本內抄了一篇題為《我們四十歲了,我們不老》。其中有這麼一句,“我們,四十歲的女人,我們要牽著我們生命奔跑,我們要邊跑邊說,我們四十歲了!我們不老!”這是對這位班主任的讚美和祝願,同時也喊出了學生對班主任的希望,希望他們有一顆永遠年輕的心。

四、信賴危機

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是班主任工作指導思想,但實際行動上並非每個班主任都能做到。不少學校都建立了學校與家庭聯係製度,有的學校還有專用簿冊,爭取家庭配合,這是應當肯定的。然而,真理往前邁進一步就會變成謬誤。有的班主任,事無巨細,均讓家長簽字,諸如抄生字、背課文也得讓家長簽字。這種做法實在不敢苟同。它反映了一種心態,即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承認,否定學生的相對獨立性,將學生看作附屬品。班主任(包括家長)不能放手讓學生“當家作主”,事事放心不下,處處越俎代皰。

有位小學班主任,他按“傳統”的做法,讓學生背誦課文並要家長的簽字。一位學生交來的竟然是自己冒充家長的簽字。班主任十分惱火,當即讓學生背誦,學生背的十分流利。老師責問他為什麼要欺騙教師,冒充家長簽字,他卻說:“我們不是會背了嗎?為什麼一定要爸爸簽字?”這是孩子的自我意識的覺醒,他感到學習不是家長的事情,而是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作主。教師應該尊重這種獨立性。教師們常常責怪家長“抱”著孩子,然而又常逼著家長“抱”孩子,這是一個怪圈。孩子自製能力差,教師應該幫助教育,但不能因此而不信賴他們,剝奪他們獨立自主的權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學會生存》強調指出:應培養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進人的個性全麵和諧地發展,並把它作為當代教育的基本宗旨。這是個重要的現代教育觀念。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改革的深化,社會將對勞動者進行選擇以達到優化的原則。這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必將對教師提出更高地要求,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文化,而且要求教師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上述四種心理偏差是班主任、教師中較為常見的心理偏差,應該引起普遍的重視,否則,培養個性全麵和諧發展的新人隻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