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淺議(1 / 1)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淺議

所謂“心理健康”是指人對於環境及人際關係具有高效而愉悅的適應。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靜的情緒、敏銳的智能、與社會環境相適應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同等重要的。心理不健康既會影響生理健康,也人影響正常的學習和工作。

那麼,作為班主任,應具備怎樣的心理素質才能達到心理健康的標準呢?

一、客觀麵對現實,善於控製情緒

班主任的心理要和周圍環境保持平衡,首先必須能夠正視現實,以清醒的頭腦感知自己的教材和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工作條件和周圍的同事及眾多的家長;遇到困難時,要主動地調整自己的行動計劃;尤其要腳踏實地地去鑽研業務,用辛勤的勞動去創建教育的業績。

班主任要特別善於控製情緒。麵對各種各樣的學生錯誤,麵對形形色色的突發事件,要堅持不要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大發脾氣。如此,便能較好地控製自己的情緒。其次,班主任還要學會善於轉移自己的消極情緒,如遇到情緒不好或遇到困難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可先把事放下,或出去散步、娛樂,或換一樣感興趣的事做做,讓心情平靜下來後,再想辦法解決。隻有善於自我調解、自我鼓勵、自我反省的班主任,才能適度地掌握自己的情緒情感,迅速地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從緊張和不安中解脫出來,從而保持心理健康。

二、性格樂觀開朗,善於與人交往

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是興趣廣泛、性格開朗、襟懷坦白;處事靈活又穩重,言行如一,表裏一致。心理健康的班主任,往往有較強的事業心,願意和學生交往,善於和學生交朋友,能體諒人、寬容人,不斤斤計較;他們既尊重領導和同事,也尊重別(包括學生)的意見,又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而不盲從、隨波逐流;他們專心於班級工作,常常達到忘我們程度,因而能受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戴;他們善於團結同事,熱心與家長合作,有較好的人際關係等等。要保持心理健康,我們必須記住著名醫學心理學家丁瓚說的一句話:“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於人際關係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人際關係的失調而來。”由此可見,良好的人際關係,對班主任保持心理健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樹立美好理想,謹防心理老化

有些班主任剛參加工作時還有一股熱情勁,但隨著時光的推移,漸漸對工作不再有新奇感,不再有探索、發現的喜悅,對新事物麻木不仁,隨之而來的便是教育方法單調、陳舊,憑經驗辦事,自以為是等。這種不思進取的惰性心理狀態,便是心理老化的表現。

班主任如何防止心理過早老化呢?重要的一點是要有自強不息的信念,要對自己從事的工作充滿信心;要自尊自愛,而不自暴自棄;要樹立美好的理想,並孜孜不倦地鑽研,力求業務上的精益求精和不斷創新。這樣便會感受到生活的充實,追求的甘甜,從而保持一顆永遠年輕的心。

四、注意科學用腦,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教師的工作是一種腦力勞動,班主任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就更複雜費腦筋了,所以要格外重視科學用腦。既要注意合理用腦,避免過分單調,又要善於支配時間,抓住大腦工作的最佳時間;大腦興奮不宜持續時間太長,最好身腦交替活動,讓大腦得到休息,同時,要加強對腦的營養。

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養成良好的生活節律,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如跑步、做操、打球、遊泳等,也能有力地促進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