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研究文叢(2)(1 / 3)

運用控製理論

控製論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現代科學上所取得的一項重大成就,是研究各種係統的控製和調節的一般規律的科學。它不僅揭示了技術係統與生命機體、社會之間的共同控製規律,而且在許多方麵衝破了傳統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束縛,為許多過去難以定量研究的問題開拓了新的研究途徑,加強了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的聯係。近些年來,不僅出現了工程控製論、生物控製論、醫學控製論、技術控製論等等,而且把控製論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應用於社會,出現了社會控製論、經濟控製論等。在這種形勢下,教育控製論也應運而生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控製論在教學、教育工作中的指導作用和具體運用。

什麼是控製?控製就是借助於各種手段,實現各種有目的的活動過程。廣義地說,人類的一切活動,改造自然的活動、經濟活動、教育活動的環境條件不同。在現代學校這個多層次、多年級、多學科的複雜教育係統中,班主任是實施教育控製的主要執行者,班主任工作的關鍵就在於如何有效地控製“班級”這個微觀教育體係,確定發揮主導作用,使教育主體——學生沿著正確的軌道健康地活動和發展,以達到教育的總體目標。

運用控製理論,我們首先應該把一個由幾十名具有不同個性的學生和班主任本身組成的班級看做一個由眾多因素全麵聯係著的動態係統,它具有複雜性、開放性、雙向性(教師和學生),同時又具有可控性。任何一個班級都具有多種發展的可能性,如果我們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地運用控製手段,就完全可以大大縮小這個可能性空間,促使事物按照既定目標向既定狀態轉化。從不同角度,在不同層次上,達到整體優化的目的。

下麵就談一談在班級工作中常用的幾種控製方式。

(一)前饋控製

前饋控製即預先控製,就是在控製過程開始之前,對係統施加預先設計好的控製作用。比如一個教育大綱,就是對某門學科預先設計好的前饋控製文件,一個思想品德教育的大綱,就是對某個階段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前饋控製類指導性文件。對班級工作施行前饋控製的目的是指導班級係統按照既定的方向發展,避免失控情況的發生,最終達到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才這一總體教育目標。對教育係統而言,前饋控製比事後控製更為重要,因為在這個係統中一旦錯誤發生,要消除它比輸入一個新的信息或建立一種新的模式要困難得多。所以,前饋控製在加強班級管理中就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前饋控製建立在對控製係統以及可能發生的情況的正確估計之上。在班級控製中,調查研究是個基礎。比如:了解本校的培養目標,了解德育大綱的總體要求和對每個學年的具體要求;了解學生情況、課程設置情況、任課教師情況;了解本校本學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點及主要環節等等。班主任正確把握了構成班級和製約班級係統發展的諸多因素,才能夠對這個係統施行有力的前饋控製。具體來說,班主任在每個新的學期開始之前,都必須製訂工作計劃,根據實際情況,給班級工作提出明確而具體的指導意見,給全體學生提出切實可行的奮鬥目標。不但整個學期工作要進行預先控製,在進行每項具體活動之前,也須十分重視預先控製以保證整個控製過程順利進行。比如向學生講清活動的目的、要求、範圍、應遵守紀律等,尤其在具有競爭性的活動中,更應與學生一起分析本班實力,定出本班爭取達到的目標,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調動整體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一種團結、振奮的良好心境中進行活動。這樣的班級容易在各項活動中取得良好成績,從而達到預先控製目標。每一次具體活動的成功,都會使學生增強對其自身的信心和對班主任的信任。幾經循環既發展了學生獨立自主的活動能力,又增強了班主任的控製能力。

(二)隨機控製

隨機控製是研究係統在隨機因素的作用下的控製問題。前麵已經談到,前饋控製的目的是使係統按照既定的目標前進而避免失控情況的發生,但在實際控製過程中,係統的活動局部或大部地出現偏差、失誤甚至失控的情況卻是經常發生的。這是因為班主任所麵對的係統是人——人係統,控製的對象是人。也就是說,所謂控製,不僅是控製人的活動,更重要的是控製人的心理。這種心理控製的實現,不但取決於施控的一方,同時還取決於受控的一方,取決於個人的心理內涵因素。係統的功能是由構成係統的所有成員來實現的,而係統中的個人的能力、水平、個性品質及環境影響不同,因而對控製的接受程度和適應性也不相同。在實際工作中,不但所謂“中差生”會在原有控製過程中產生失誤或幹擾,就是比較好的學生或者班幹部,也會由於種種原因而出現偏差甚至失控。班主任必須處理好在各種隨機因素下的控製,主要可表現在製定計劃中要留有餘地,充分估計到隨機幹擾的可能性。就是說,要以謹慎的態度對待每一項工作、每一次活動、每一次會議。班主任要密切注視整個班級的活動情況,還要注意觀察集體中每一個學生的表現和心理發展,因材施教,盡可能給以及時引導,使處於不同層次上的學生均能得到一定的理解、信任和幫助。一旦發生問題,班主任應控製自己的感情,嚴格按照總體目標,靈活機動地解決問題。切忌因急躁、感情衝動等不良情緒而影響整個係統的正常發展。

另外,班級是一開放性係統,要結合社會、家庭、集體多種教育因素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改革開放的形勢更使新事物層出不窮。為了適應新的客觀情況,也必須及時提出新的課題,組織新的活動,提出新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以加強係統目標對於個人的吸引力。實際上,不論在任何班級中,內容新穎,切合形勢和青少年心理,形式多樣的各種活動,總能使學生感到極大的興趣,增強班級的內合力,有助於集體的形成。

以上兩方麵的情況,都說明隨機控製是班級控製中不可忽視的一種控製方式。隨機控製體現的是控製過程中一般與特殊,整體與個別的關係。在隨機控製過程中,既考驗班主任的教育機智,又考驗了班主任的自我控製能力。

(三)反饋控製

反饋控製是教育係統中最常用的控製方法。它通過對控製對象的信息反饋,及時修正控製手段,最終達到控製目標。反饋原理在教育管理和教育過程中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目前在教學過程中這一原理已經得到了較高的重視並被廣泛應用,如教學過程中常用提問、作業、測驗等方式對學生接受信息的情況進行及時反饋或延時反饋,用來調整教學控製過程,但是在思想教育領域卻還未引起充分的重視。

實際上,班級係統的良好控製也是以反饋的存在為條件的。要控製,就要知道被控係統的現時狀態和發展的可能空間,就要知道對其控製的結果,不知道結果的控製隻能是盲目的控製。因此,對班級的現時狀態進行檢測並據以調整對係統的控製這一過程就十分必要。

在具體工作中,獲得反饋信息是多途徑、多角度的。比如通過任課教師獲得反饋信息,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紀律情況、興趣愛好等。有的班主任采取印發表格的方式,請任課老師逐項填寫,其優點是使這種反潰定量、定時,信息量較大,較有針對性,便於班主任了解情況,而改變了那種“碰上了問一問”的隨意性的的反饋方式。家長會,也是獲得反饋信息的良好途徑。如前所述,班級是開放性的,學生要通過各種渠道和社會發生廣泛的聯係並直接受其影響,教育控製的效果也隻有在社會上才能得到真正的檢驗。而學生和社會聯係的最主要渠道是家庭。通過家長會,可溝通學校和家庭的聯係,另外,班主任應有意識地了解學生在學校以外的活動情況,這是檢測教育控製效果的重要方麵。遺憾的是,目前大多數家長會,家長對信息的重視比班主任要強得多,往往形成班主任向家長彙報工作,要求家長配合,按照家長的詢問一一解答問題的被動局麵。雖然也能獲得某些信息,但是零散而不全麵,帶有很大的偶然性、隨意性。可見,要進行良好的反饋控製,就要建立一定的常規製度,有一定時間、一定內容,明確目的,才能使反饋信息真正為班級控製服務。

另外,常用的還有以下幾種形式的反饋:

問卷式反饋。根據班級工作的不同階段和內容,有目的地印發一些題目讓學生回答,以了解學生心理、道德觀念、個性特征、人際關係、興趣愛好等多方麵的情況。經驗表明,問卷的方法往往能夠大麵積地獲得最真實的反饋信息,是班級控製前調查研究和一定階段上進行反饋控製的簡便方法之一。當然,問卷的設計需要下一番功夫,必要時,需進行試驗性預測,以便修訂問卷。

設置情況反饋。有的時候,可以對整個班級係統或係統中的個人,設置一定的情境,通過在一定情境之下學生的活動,檢測控製的效果及達到的水平。比如:有目的地讓某個學生承擔某項工作,或擔任某項職務;給全班同學講某同學家中的困難和需要幫助的情況,或假期帶學生到車站、商店等工作繁忙的服務性場所參觀,啟發學生自己去行動;在某次重要的班所參觀,啟發學生自己去行動;在某次重要的班級活動中,班主任臨時“因故”不能參加,等等。設置情境下的活動,不僅能獲得較真實的反饋信息,對整個集體也是很好的鍛煉。

以上談了前饋控製、隨機控製、反饋控製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這幾種方式密切相關、相互作用。預先控製使總體目標明確,但要保證係統按照既定方向前進,離不開靈活的隨機控製,而良好的隨機控製又建立在係統反饋的基礎之上,有了良好的反饋控製,又為下階段的預先控製準備了條件。另外,控製是管理,是引導。這和“保姆式”教育,“警察式”教育是相對立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是正確加強班級管理的前提。我們在運用控製理論的時候,還必須綜合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等科學理論,加強對實際情況的調查研究,才能增強思想工作的科學性,順利地帶好班級。

增強德育效果

近年來,改革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深入和加強,產生了許多新問題。這些,必然引起當代青少年學生的思考、探索。如何引導、幫助他們,使他們的思考、探索遵循一定的“軌跡”,合乎時代的要求,這就給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嶄新的課題。學校德育工作如何適應這一新的形勢呢?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須研究、洞悉青少年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根據不同心理要求,不斷改進教育方法,增強德育效果。

(一)根據學生的模仿心理,發揮教育者的“人格力量”

青少年學生生理、心理發育尚未成熟,認知係統不夠完備,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素質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仿效教育者自身。從這個意義上講,德育效果的好壞,取決於教育者自身形象如何。“打鐵先要自身硬”。教育者必須重視“人格力量”的發揮。所謂“人格力量,就是教育者必須言行一致,帶頭實踐自己提倡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那麼,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怎樣才能具有“人格力量”呢?一是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發揮模範表率作用。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教育者行動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號召力,應保持言行一致,率先垂範,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處處以身作則,嚴於律己。二是要有奉獻的精神。試想,教育者對國家、集體利益漠不關心,計較個人得失,對工作缺乏熱情,怎麼能教育學生熱愛集體,熱愛國家,樹立遠大理想呢?因此,教育者必須始終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教育者應發揚“春蠶”、“紅燭”的奉獻精神,不計名、不計利、樂於奉獻、勇於探索,不斷改進德育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德育工作效果。

(二)把握學生的“向師心理”,提高學生對教育者的信任度

教育心理表明,學生對教育者有著一種很強的“向師性”,他們尊重、敬佩、愛戴,甚至崇拜老師,認為老師是至高無上、完美無缺的,把老師的話奉為真理。對此,教育者一方麵要尊重、維護、培養這種“向師心理”,另一方麵,還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被信任度,更好地發揮這種“威信效應”,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給學生以親切之感,使其樂於接受教育者的觀點。做到:(1)放下架子,和學生平等相處。那些頤指氣使、胡吹亂批、盛氣淩人,使學生感到厭煩的教育者的觀盛氣淩人,使學生感到厭煩的教育者的觀點,學生非但不易接受,反倒產生反感。因此,教育者要教育好學生,首先得虛心恭謹、善於同學生交朋友,“將心比心”,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幫助他們解決思想“疙瘩”。(2)輸誠坦白。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反映。教育者要注意傾聽學生的呼聲設身處地地了解、關心學生的疾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學習上的實際困難。(3)不斷學習,提高教育藝術。德育工作者要博覽群書,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和道德水平。教育中,要注意語言表達、材料運用等,做到樸實無華,通情達理,給學生以可親、可敬、可信之感。

(三)滿足學生的趣味心理,講究教育形式的活潑多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者必須從“趣味”入手,采取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將教育目的寓於豐富的知識、深刻的哲理、優美的語言藝術之中,做到情深意切,托物言情,別開生麵,以滿足學生的趣味心理。廣泛吸引學生參與,使之在美的熏陶下,在潛移默化中總結體會,並自覺接受教育者的立場觀點。教育實踐中,應注意三方麵的結合。其中,注意正麵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要打破那種“我們講你聽,我們打你通”的陳舊做法,注意啟動學生的“內力”,引導學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其二,注意傳統教育方式與新的內容相結合。寓教於樂、典型示範、報告演講、“一幫一,一對紅”、“看誰最先進”等,是我們開展德育行之有效的傳統形式,采用這些形式進行改革開放、商品經濟、前途理想、法律道德等方麵新內容的教育,就能使學生在傳統的教育形式中愉快地接受新的教育。其三,注意課內課外“靜”、“動”結合。課內傳授知識、講解道理,教育者要注意“靜”中有“動”,善於將枯燥的理論教育,抽象的法規教育,繁雜的思想教育等恰當地融進名言哲理,滲入幽默、恢諧的語言、活動之中;課外,教育者還要注意“動”中有“靜”,善於創設一定的德育環境,引導學生在非正式群體中能正確交往。這樣,就能使課內、課外有機結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