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語言適度: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班主任在批評語言的運用上應本著文明、健康的宗旨,既準確又入情入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且注意針對性,就事論事,不誇大也不縮小。忌諷刺挖苦、語言粗魯,真正使語言消融的情感裏,而情感也消融在語言裏。
3.時機適度:常言道:“種田要不違農時,打鐵須看火候。”批評也要把握好時機,早了晚了都不行。批評早了條件不成熟,不僅達不到預期目的,還可能出現僵局;批評遲了就會時過境遷,失去批評的意義,使錯誤發展,危害增大。批評時機得當,就能一語中的,動人心弦,促其改正;時機把握不當,縱使千言萬語也於事無補,可謂“話不投機半句多”。
4.方法適度:班主任在實施批評時,如果方法不對路,效果往往會走向願望的反麵。所以班主任必須十分講究批評方法,應以暗示、疏導為原則,可采取旁敲側擊、反向誘導、寓貶於褒、長善救失等法,根據發生事件的性質、特點“對症下藥”。對於可當場及時批評的可“熱處理”;對於可緩一緩或需進一步澄清原因和事實的,可“冷處理”。
總之,把握表揚和批評的“度”,就是把對學生嚴格要求與尊重、關心和諧地統一在一起。正如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過的:“我們的教育原則是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同時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隻有班主任成功地把握這個“度”,班級工作才會有聲有色。
善於控製自己
善於在複雜的情況下控製自己的感情和行為,抑製無益的激情和衝動,這就是自製能力。它是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必須具備的心理修養和教育勞動的技能。
教育勞動瑣碎而複雜,學生的個性又千差萬別,在教育實踐中,常常會遇到難以預料的事。如果班主任善於保持心智健全和精神寧靜,不管出現什麼情況也能頑強地、耐心地、要求嚴格而又循序漸進地實施教育,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有效的控製和調節,從而實施有效的教育。遺憾的是,有的班主任在學生不好好學習、不遵守紀律或班內出現了某種偶發事件時,就控製不住自己的感情而對學生大喊大叫,吹胡子瞪眼睛,甚至諷刺、挖苦、體罰。這樣做的結果,學生可能暫時被壓服,表麵上遵守了紀律和努力學習,但是,絕不會持久。根據心理學分析,以粗暴的態度對待學生,隻能傷害他們的自尊和自信,使那些屬於神經係統弱型的學生感到抑鬱而失去自信;使屬於強型的學生感到刺激而以同樣的態度待人。有的學生還會由於受委屈、受歧視而變得容易激怒或故意搗亂、說謊、做壞事。這就是由於學生經常受到指責、斥罵而出現的心理變態。可見,若班主任不能自我控製,即便你有淵博的知識或通曉教育理論,也可能做出違背教育規律的事。
一個有自製力的班主任,即使在學生令人啼笑皆非的惡作劇麵前,或遇到粗野無禮的學生和家長,遇到讓人心煩意亂的複雜矛盾,也能表現出冷靜和沉著,使自己的感情永遠處於清醒的理智控製之下。記得一位戴眼鏡的楊老師,在接任新班的第一節課,一進教室門,學生便哄堂大笑,原來黑板上畫著一個人頭,旁邊寫著:這就是姓楊的。楊老師非常惱火,但他沉默了一會,掃視了一下同學們,然後輕輕地把它擦掉,平靜而又和善地講述了毛澤東同誌是怎樣尊敬他的老師——徐特立同誌的。表現出很強的自我控製能力。結果不僅平息了事端,教育了無理取鬧的學生,也使廣大同學增強了辨別是非的能力。事後楊老師曾說:我們當時未發雷霆之怒,是因為我們有過教訓,深知用粗暴的辦法去平息事端是一種軟弱的表現,是放棄了艱苦細致的思想工作。
教師作為普通人,當然地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但是,當你作為教師出現在學生麵前的時候,就不能不顧及到自己的感情、行為對學生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就不能不預見一下自己的教育措施會產生什麼教育效果。因此,就不能不注意控製自己的感情和行為,做到既不因自己的不快遷怒學生,也不因自己的愉快在學生麵前忘乎所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過:“當演員來到劇院的時候,也應當把個人的不快和痛苦留在劇院之外。”對於教師特別是班主任來說,具有這種心理修養是何等的重要啊!
學校教育不是一種封閉體,生產的發展,科學的進步,黨的政策的變動和社會風氣的變化,無不對學校教育產生直接的影響,從而對教師的思想修養、智能結構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教師必須擺脫一切束縛,使自己的行為舉動表現的敏銳而有節製。“成功的教師就是誠心誠意地追求他們的工作意義,知不疲倦地為擴大他們的知識和能力而奮鬥,現實主義地保持他們的自我概念,以及遇到不斷變化的環境而有條不紊地進行自我更新的人。”。另外,學生也受著各種因素的影響,不斷地發生著變化,班主任還應當具有敏感地接受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的能力,用以隨時調節、控製自己的行為和預定的教育計劃和程序,以便取得最優化的教育。
教師不能控製自己的感情和行為而導致失去心理平衡的原因起碼有以下四點:(1)教師本身就不喜歡教師職業,沒有搞好教育工作的興趣和追求;(2)不熱愛學生,不能擺脫對“後進生”的先入之見和懲治思想;(3)在師生矛盾中,過分強調學生的思想行為太令人不能容忍,不能嚴於律己而從自身尋找師生矛盾的原因;(4)缺乏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自身修養較差。如果班主任不理解教育工作的意義,不認識教師勞動的價值,不刻苦學習教育科學加強自身修養,就不能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提高自我控製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話。當然,提高自製能力“也有一係列技術性的方法,可以幫助你控製自己……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幾秒鍾想一下:你是一位教師,這樣就會幫助你壓抑一下當時就要發作的脾氣,轉而心平氣和地跟你的學生說話”(見《和教師的談話》)。有經驗的教師還提出:“時時考慮自己的行為可能產生的效果,也是保持自我情緒穩定的基本方法。”
班主任工作原則
班主任工作原則是指導班主任對班級進行教育、管理的基本準則或要求。確立或製定班主任工作原則可考慮有以下依據:①學校教育目標。這是確定班主任工作原則的基本依據。班級教育管理是實施全麵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班主任的一切教育、管理工作都是為實現學校培養目標服務的,因此班主任工作原則必須反映培養目標要求。②班主任職責和班級教育管理的特殊性。班級工作中要充分重視德育,但是班主任職責又不限於德育,而是要對學生的學業、健康、生活、心理素質的培養等全麵負責;班主任是班級的教育者、組織者、領導者,但參與班級工作的又不限於班主任,還應有各任課教師、本班學生家長和有關的社會力量;對學生除教育工作外,還有對學生的管理工作等。班主任工作原則的製定應反映這些特殊情況,但是由於班級工作的特殊性,又要求班主任工作應當有不同於一般德育的原則。
班主任工作原則是班主任實踐經驗的概括與總結,應當符合教育學原理、管理學原理、心理學原理。
(一)全麵教育原則
全麵教育是指班主任對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成績、身體健康、心理素質等全麵關心、全麵負責,進行德、智、體、美、勞等方麵的全麵教育。
在班主任的各項教育工作中,應當重視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思想道德教育僅僅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班主任要關心學生身心的全麵成長,不僅要指導學生思想品德的成長,心理素質的提高,而且要指導學生的學習、勞動、生活、社會實踐,不僅要指導學生的課內、校內生活,而且要指導學生的課外、校外教育活動。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花大力氣抓好學生文化課的學習,要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端正學習態度,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幫助他們學會學習。但這隻是班主任工作一個方麵,如果隻重視抓學習,甚至隻重視抓升學率,忽視學生思想的健康成長,忽視學生的健康娛樂和勞動習慣的培養等也不符合全麵教育的原則。
全麵教育的原則是學校教育目標決定的。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為人的全麵發展奠定基礎。日常有的人也說中小學教育是為學生以後的發展打基礎,但多指或主要指知識基礎。其實打基礎應包括思想道德發展的基礎和身體發展的基礎,也包括審美、勞動等方麵的基礎。學校的教育活動都是以班級為單位實施的,班主任是學校領導者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的得力助手,在這個意義上說,也決定了班主任工作必須遵循全麵教育原則。
貫徹全麵教育原則,要求班主任認真學習有關班主任職責的規定,以及認真學習班主任工作理論,全麵認清自己的職責、任務,明確自已的工作以及各部分工作之間相互的關係;班主任在製訂班級工作計劃時,必須以全麵教育要求為指導,確立班級工作目標,追求班級工作整體效率和質量,班級工作的計劃、組織、控製、調節都從全麵的質量要求出發;再次是處理好重點工作和全麵工作的關係。每個班級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情況,要找出主要矛盾做到綱舉目張。
(二)全員激勵原則
激勵全班每個成員自覺積極地完成學習任務,主動積極地關心班級,充分發揮自己的智力、體力潛能,完成班級的任務。激勵是激發學生行為動機,激勵學生參與班級工作的熱情,強化學生的行為使其保持積極的狀態。“就個別人說,他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願望和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74頁)。全員激勵是要求在文化知識學習中全班學生包括差生都能以積極的態度投入,而不隻是少數學習成績優秀學生被激發。在班級社會工作、社會活動中,每個人都能積極投入,而不隻是少數積極分子、學生幹部被激發起來。全員激勵並不否定差別性,應區別情況分別對待。中小學教育是普及義務教育,它要求麵向全體學生。
貫徹全員激勵,首先要求班主任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使幹部和一般學生、男生與女生、優生和差生都能有成功的機會,成功的體驗。其次,要善於用班級共同的目標激勵所有成員。班集體的形成、鞏固、發展以共同目標為前提,要組織全班學生確立遠、中、近努力目標。班級小組、個人都有目標且形成協調係列,即個人的目標是小組的、班級的目標的具體化組成部分,班組的目標要具體轉化為各個人的努力目標以誘發、引導、激勵每個人的行為。再次要善於用高激勵的教育方法。高激勵方法具有自主性、活動性、競爭性、新異性、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等。它符合中小學生獨立自主意識發展,活潑好動,爭強好勝,趨新好奇,渴求知識,喜歡娛樂等特點和願望,因此能激起學生的積極性。激勵的因素有內部的、外部的,應以激發內部需要、動機為主。強化行為有積極的塑造行為,完善自我,也有消極的強化,即抑製不良行為重複發展,我們應以積極的強化為主。
(三)自主參與原則
自主參與原則是指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發揮班級群體和每個學生的主動性,以主人翁態度,主動積極地參與班級建設和管理。
管理學把領導、管理方式分為權威主義的和參與管理兩種。班主任工作的自主參與原則依據的是參與管理的理論。參與管理原理認為,所有成員都可以獲得心理投入體驗,產生心理認同,認為集體決策與自己的願望、需要一致,具有整體感,不可分離感。因此自主參與有利於形成良好的集體心理氣氛。自主參與原則的執行,改變把學生當作消極、被動的教育客體,而在實際上承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他們參與班級建設的主動性、創造性。實行參與管理原則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民主意識,改變班級工作可能由班主任說了算或由學生幹部說了算的狀況,使學生學會過民主生活,提高對集體的信賴感,增強對集體的熱愛,由認識上的認同發展到情感上的融洽。
貫徹自主參與原則,應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從主體角度思考決定自己的行動,形成集體主人翁感。要使每個學生在集體中有自己的位置,有為集體服務的崗位,如同日本著名教育社會學者片岡德雄所提出的“一人一個角色的全體參與”(張人傑主編,《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華東師大出版社,1989年,第533頁)。實行自主參與原則要正確處理民主與集中、個人和集體的關係。個人要積極參與集體決策,但要善於服從集體的意誌,自覺遵守集體的紀律,要把自主和受約束結合起來,主體行為反映個人需要,又要符合集體規範,自覺接受“守則”、“規範”、“公約”的約束。自主參與的貫徹還要正確處理指導性與自主性的關係。學生有自主性,但需要有教師的指導,自主參與不是自發性、自流性的行為,而是有指導的自主參與,這樣才能保證參與活動的正確方向性和有效性。
(四)心理相容原則
心理相容原則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促使師生間、學生之間心理上相互認同、情感融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心理相容是保證教育效果的必要條件,受教育者隻有在心理上承認、讚同,願意接受教育者,才能對教育內容認同、信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響有三種心理形式:遵從、模仿、暗示,隻有師生間心理相容才可能出現這三種形式。
貫徹心理相容原則要求:①班主任應以身作則,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與學生能坦誠相見,相互溝通,既是良師又是益友。②要有教育機智和分寸感,處理好心理相容與嚴格要求的關係。心理相容要求教師尊重、熱愛、信任學生,以身作則,多與學生交流思想感情,珍惜已建立起來的信任感和情感聯係,但同時要堅持對學生的合理的嚴格的要求。相容在認識上能認同,情感上能相容,行為上近似,不是抹煞、牽就、否認學生的缺點和錯誤,或放任不管。③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上,教師要防止產生認知偏差。教師是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因此如何處理好師生關係,教育者有更大的責任。教師首先要客觀地認識學生,防止可能產生的種種認識偏差,如首次效應、月暈效應、近期效應等,這是做到心理相容的前提。
(五)協同合作原則
協同合作原則是為實現班級工作目標、班主任組織協調班級各方麵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共同合作,做好班級教育與管理工作。
班級各方麵教育力量包括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力量以及學生等方麵。班主任是受學校委托全麵負責教育、管理一個班級的,是班級的教育者、組織者、管理者,是學校工作的骨幹。任課教師是通過教學和指導學生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全麵教育的主要力量。班級學生的家長不僅直接影響自己的子女,也通過自己的子女間接影響著班級其他的學生。家長的教育影響構成學生接受學校教育的基礎。班級學生以及學生的團隊組織、班委會是教育的對象同時也是教育的主體,是教育力量的組成部分。班級教育力量當然還有學校領導,社會上有關部門等。各方麵教育力量都是影響班級工作質量的,隻有協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這也正是班級工作特點所決定的。這種組織協調工作主要是班主任來完成的。班主任要采取多種形式及時地暢通地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左右溝通,相互了解,相互配合,共同工作。
貫徹協同合作原則首先要搞好師生間的協調,在教育過程的諸多矛盾中,師生間的矛盾是基本的,班主任和全體教師應發揚教育民主,以平等態度對待學生。在和學生的協調上,特別要做好與團、隊、班委會組織的協調工作,要充分發揮他們在班級工作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關心、指導、幫助他們獨立地開展工作。班主任要以自己為主形成目標一致、互相團結、互相支持的教師集體。同時做好與學生家長、與所在社區的聯係工作,通過多種方式經常溝通,主動向家長、社區反映學生的進步,反映班級和學校工作的要求,爭取他們的配合支持。班主任在工作態度和工作方法上要與家長、社區以及廣大任課教師平等相處,討論協商,啟發誘導,以理服人,切忌主觀武斷,強製命令,正確靈活地處理好人際關係。
(六)教管結合原則
教管結合原則是指把對班級的教育工作和對班級的管理工作辯證地統一起來,班主任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是教育與管理的兩位一體。
教管結合原則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要求。我們的學校教育要培養自覺的社會主義建設者,重在社會思想道德的內化,培養其堅定的信念,自覺地指導自己的言行,自覺地遵守社會行為規範,因此必須加強正麵的教育、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自我教育積極性。不允許采取壓服的方法、奴化訓練的方法對待學生。但是教育過程中又必須加強對學生的管理,用一定的規範、要求來約束調節學生的思想、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說管理也是教育。教管結合反映了班級工作特點。班級工作和學校工作都是貫徹落實教育目標的,班級和學校管理不同於一般管理,這種管理是以育人為目標的,因此管理應是教育的組成部分,是達到育人目標的手段,要把管理過程變為教育過程,在管理中有全麵的教,全麵的導,正麵的教,正麵的導。教育的同時又必須加強管理,通過管理才能保證教育的正常進行,促進學生向教育目標的方向發展,調節、控製自己的行為。
貫徹教管結合原則應當堅持正麵教導和紀律約束相結合。首先要堅持正麵的教導,傳授知識,講清道理,能識別真、善、美、假、惡、醜,積極引導學生自覺地調控自己的思想言行,同時又要有強製性的紀律約束,監督其嚴格執行。即用校紀、校規、守則、製度等來規範學生行為,對嚴重違紀者也要給予必要的批評、處分。在執行紀律製度中,伴之以說服教育,使批評處理成為教育手段。其次要在堅持常規管理中加強教育。國家頒發的學生守則、行為規範等等對學生德、智、體等方麵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各校又製定了各種管理條例,這些是必須認真貫徹執行的。在貫徹執行過程中,要加強教育,使學生懂得道理,認清其精神實質,把管理過程變為教育、訓練過程,使學生能自覺地、主動地遵循有關規定,而不是把常規管理變為簡單的機械的訓練過程,不能隻要求學生盲目地、被動地執行。再次要把班級的教育與管理活動變為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活動,使教育與自我教育、管理與自我管理相結合。隻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充分發揮學生自教、自管、自控、自知的主體作用,才可能使班級的教育管理達到預期效果。在不同年齡階段,教和管的方麵宜有所側重,一般說在低年級、年齡較小的階段,他們的社會性弱,自我控製、自我管理能力較弱,應更多地加強管理,較少地要求學生自教自管。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社會性增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提高,這時可以更多地強調自教,要求學生更多地自控、自管。
班主任工作原則是從不同的側麵反映了對班級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們之間是相互聯係,相互滲透的,全麵教育原則是個總的指導思想,其他各原則的實施都是從不同角度來達到全麵教育學生的要求,或者說各原則都從全麵教育出發,受製約於全麵教育要求。因此做好班級工作,應統一考慮上述各個原則,以求取得更好的教育與管理效益,進而取得班級教育管理的整體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