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最應該、也最便於在工作中體現教育整體性的班主任,應該關心每一名學生以及整個班級學生的全麵成長,要給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行為規範,這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和做人準則;要給學生知識和能力,這是他們將來走向社會、服務社會的本領和技能;還要使學生有強健的體魄,這是工作的物質基礎。

在改革開放、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前,我們的教育工作遇到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門窗打開”了,外來的思想影響有好有壞,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正處在成長過程中的中小學生還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情況下,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呈現多元狀態……所有這一切,都增加了教育工作難度。由方針政策和指導思想變成實施方案,並在實施中取得預期的效果,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正因如此,提高500萬名班主任的水平,適應目前工作需要,就顯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了。

班主任的因材施教

科學和教育是我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無論是農業的發展,能源和交通通訊的發展,還是整個經濟的現代化,最後解決問題都要靠科技和教育。教育要解決的是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問題,是國家的根本事業。

要真正把教育由為“應試而教,為應試而學”轉到素質教育上來,需要做一係列的工作。

首先是要提高人們的認識,轉變觀念。要使各級教育部門的工作者、學校的教師、學生家長都能有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育質量觀和人才觀。把是否教育學生做人、學會生存和生活、學到生產勞動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是否在德、智、體等方麵全麵提高學生的素質,作為衡量教育的標準。

其次,要以“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為指針,深化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學改革。按照一些地區和學校創造的成功的經驗,要改革課程結構,實行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三結合。要改革教學內容,使之既吸取世界新的技術革命成果,又緊密結合我們國和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改革教學方法,把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要改革辦學模式,使學校由封閉型轉化為開放型,密切聯係社會,加強實踐環節。還有一些地區和學校進行了學製改革,實行小學初中“五·四”學製,初中、高中分別實行“3+1”分流等。這些方麵的改革,都貫穿著一個指導思想,就是要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麵都得到生動活潑的主動的發展;把滿足社會需要與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結合起來,在達到基本要求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使學生有自我選擇、自我發展的餘地。其結果是培養出“合格+特長”的學生,“升學的有希望,就業的有技能”。

從一個班來說,要使教育改革深化,對千差萬別的學生因材施教,全麵提高學生的素質,關鍵是班主任要有正確的認識,用正確的人才觀和教育質量觀去統一科任教師、家長、學生和社會各有關方麵的思想。

從社會各界到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人人都希望學生成才。但什麼是“成才”?怎樣“成才”?人們的看法常常不一致。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往往被人們忽略,即學生個體由於千差萬別的原因(其中有先天的因素,更有後天的原因;有學生本人的具體情況,也有周圍環境對學生已經產生和即將產生的影響),成才的道路是多樣的。作為教育工作者,作為家長,應當在尊重學生本人的基礎上“因人設計”,幫助學生尋求不同的成才道路。

班主任在幫助學生設計生活道路上有更多的優勢,可以而且應該承擔多一些責任,比起其他科任教師來,班主任對學生有更全麵的了解,有對現在情況的了解,還可能有“動向”情況的了解,有縱向比較;比起家長來,班主任畢竟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可以從自己多年從事教育工作的體驗和比較中,知道什麼情況的學生容易向哪個方向發展。

班主任在工作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現實生活裏人們往往容易去研究先天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忽視後天因素影響。

中國古代對人即有“太陰型”、“太陽型”、“少陰型”、“少陽型”之說。古希臘又有“多血質”、“黏液質”、“膽汁質”等分類。有些分法沿用至今。但作為教育工作者,麵對活生生的現實生活、活生生的學生,尤其是已經融進了很多後天影響的中小學生,為了做好教育工作,達到預期目的,必須注意後天因素。如果將先天和後天因素結合起來考慮,現實生活中的學生大致可以分為幾種類型:

——聰穎型。這類學生思維比較敏捷,善動腦子,反應快,容易領會新知識,有時欠刻苦。這種學生可以向文、理任何一個方麵發展,要視其具體情況幫其選擇生活道路。

——刻苦型。這類學生坐得住,肯努力鑽研,做事認真,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往往學習基礎打得比較牢。但一般思想不夠活躍,需要幫助他們生動活潑地發展。

——組織型。這類學生活動能力強,交際能力強,常在社會工作中擔任學生幹部,或容易成為學生中自然群體的小頭頭。引導得法將來可在公共關係以及需要組織才能的工作中有所發展。

——操作型。雖然在知識學習中成績一般,但動手能力強。可能在課外有某種愛好、特長,做出某些成績。可沿此方向讓學生增強信心,去發揮自己長處。

——藝術、體育型。這類學生性格活躍,有文藝或體育特長,往往已取得某些成績。未來發展中即使不能完全走上文藝、體育專業道路,也可因此踏上成才之路。

當然,學生的情況是千差萬別的,現實生活中很難有那麼典型的屬於某一種類型的人。但這裏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班主任特別要看到他們身上成才的“閃光點”,不要求全責備,從而樹立學生成才的信心;二是不能隻用“學習”(其實往往是“學習成績”,是分數)這一把尺子衡量學生。要看到成才的多種潛在能力,並巧妙地調動其積極性。

“因材施教”和“因人設計”都需要教育者傾注匠心。有人說教育是科學,它需要縝密的思維並按規律辦事;教育又是藝術,它需要“匠心獨運”的創新意識;教育又是事業,不能隻憑“靈感”,它需要經年累月,不厭其煩地付出辛勤勞動,正像園丁日夜守護和觀察自己的花草禾苗一樣。這話是很有道理的。有一位班主任遇到一名“學習成績除音樂、體育外都不及格”的學生,發現他愛彈吉它,並有相當造詣,便引導他樹起信心,不僅彈吉它有進步,學習成績也有提高,終於在初三畢業後考上某中專“音樂教師班”,走上了音樂教師工作崗位。《中學班主任工作100例》,教育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211~212頁。這種事例,在實際工作中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