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職責

目前的教育任務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革命,把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了一個社會主義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二次革命,將把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社會主義中國,變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社會主義中國。1995年9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1996年3月召開的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批準了根據《建議》精神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這是我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的宏偉綱領。全麵實現這個宏偉綱領,將使我們國的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個大台階,整個社會經濟麵貌發生巨大變化,為21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實現的宏偉綱領,關鍵是實行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製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為此,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緊密結合;教育工作要全麵適應現代化建設對各類人才培養的需要,全麵提高辦學的質量和效益;要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特別要把提高青少年素質作為工作重點。

顯而易見,新形勢對教育改革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的中小學生,在21個世紀將加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行列,在中華民族振興的曆史進程中,在實現《綱要》和創建21世紀大業的拚搏奮鬥中,成為各條戰線的生力軍。因此,深化中小學教育改革,全麵貫徹教育方針,全麵推進素質教育,全麵提高教育質量,使廣大中小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麵生動活潑發主動地發展,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21世紀的優秀人才打好基礎,就成為十分迫切而又光榮、艱巨的任務。

在這樣一個曆史背景下,我們來討論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教育本身是有其客觀規律的。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下列事實說明了中小學班主任工作在教育培養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育的整體性。我們要教學生成才做人,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班主任工作最便於、也最應該體現這種既教學生成才,又教學生做人的教育的整體性。

——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就個別學生來說,由於先天和後天的原因,他們是千差萬別的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在教育工作中,不僅需要“因材施教”,而且需要“因人設計”,即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為他們設計生活道路。這“設計者”和“設計參謀”的責任,客觀地落在班主任頭上。

——影響學生成長因素的多樣性、綜合性。學生成長過程中,受到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麵的多種影響,這就需要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加強協調、組織工作。這“組織者”的角色,也要由班主任來承擔。

班主任的作用

全國有約500萬名中小學班主任,班主任肩負著組織、引導、教育、培養近兩億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責任。

在我們國家,教育也和其他方麵一樣,大政方針已定,關鍵是落實。我們已經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有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和國務院《關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有了《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麵,有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教育工作的若幹意見》和《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但教育方針和正確的教育指導思想要真正落實,歸根結底,要靠教師,特別是要靠每一位班主任具體組織實施。就像再好的設計方案,必須經過施工員具體組織施工才能變成大廈一樣。這“施工員”的任務就要由班主任來承擔。

什麼是“教育”?前蘇聯教育家加裏寧說過:教育是對於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種確定的、有目的的和係統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養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質。這裏當然是側重從思想品德教育方麵說的,整個教育還包括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但就整個教育活動來說,我們必須充分注意教育的整體性,即把對學生十幾年的教育看作一個整體的活動。

教育整體性的涵義,其一是分開來研究,可以有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等各方麵;有課內課外以及社會實踐等各種渠道。但無論是哪方麵,哪條渠道和方法,都必須統一於我們的教育方針和培養目標,即“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麵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二是教育者必須明確,來自學校和其他各方麵的教育、各種勞動,最後必然落實到一個統一的整體——學生身上。

無論從哪個涵義上說,班主任都是最便於,也最應該體現教育整體性的角色。

首先,在如何看待一個班級、一名學生的問題上,班主任最應該,也最便於從教育的整體性觀念上認識和觀察問題。如果班主任持正確的人才觀、教育觀,他就不會隻看學生哪門功課學得如何,分數怎麼樣,他必然會從理想、信念、價值觀、人生觀以及學生體質、道德品質、知識、能力和心理素質上整體全麵地分析學生,從而確定怎樣進行引導和教育工作。當然,如果班主任教育思想不夠端正,隻“以分取人”,那他就會背離教育整體性的原則,工作必然會給學生的成長帶來不良影響。

其次,班主任的職責就是在校長領導下,按照國家教育方針的要求,組織、協調各任課教師和各項有關活動。不同科目的任課教師可以從各自的角度提出問題,提出要求,提出看法;來自各方麵的活動也有各自的要求,但班主任必須整體地考慮和安排工作。如某名學生學習成績上不去,班主任經全麵了解,知道這名學生有家庭的或社會的原因,就不是簡單地去督促或責難他,而是從整體考慮,從實際出發,幫助學生逐步趕上去,同時又向科任教師介紹情況,求得科任教師的理解,對學生進行切實的幫助。這些都是體現教育整體性的做法。

第三,各種教育、教學和社會活動,最終要落實到人的身上,作用到學生身上。班主任擔負著做好學生思想工作,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責任。這樣的工作做好了,學生就會正確地篩選和接受來自各方麵的信息;反之,如果對學生思想工作沒做好,再好的教育、影響都難在學生身上收到效果,而不良影響倒會產生作用。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說“一個人如果遇上一位好老師,是他終生的幸福”。這“好老師”主要是指既關心學生成才,又教育學生做人的好班主任;有的雖然不擔任班主任職務,但他也必然是既教書又育人,實際上起著班主任某些作用的好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