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在言先
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靈魂。沒有情感的語言是幹癟的。別林斯基說:充滿愛的語言,可以使勸說發出熊熊的烈焰和熱。情感是語言表達過程中的乘號,語言中充滿情感,會使語言的感染力成倍地增加。
某班一位學生家中遭火災,家財被火“劫”一空。班主任在班會課上,輕輕走到家遭不幸的學生跟前,用手輕輕撫摸著這位學生的臉頰,許久一言不發,隻是用眼睛看著全班學生。班主任的眼睛裏充滿同情和撫慰的神情。全班學生看著老師,眼睛裏慢慢有了淚水。這時老師發言了,他說:“水火無情,人有情。同學們,你們的眼淚是從你們的心裏流出來的,讓我們的眼淚流在一起,讓我們的手握在一起,幫助××站起來。”說著班主任老師拉起了家中遭受火災同學的手,另一隻手拉起旁邊一位同學的手,就這樣,全班同學都站起來,拉起了手。
這位班主任老師的話並不多,也不激昂,但是充滿了力量,因為他的語言是經過淚水浸泡過的,是從他的心底流出的。所以,這寥寥數語卻震撼了全班學生的心,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三八”婦女節這天,一位女教師走進教室,學生們突然把一盆盛開的鮮花捧到她的麵前,向她祝賀節日。這位女教師當時沒有講長篇大論的話。隻是激動地說了一句:“這花真美,可在我們心中,最美的是我們的學生。”同學們用經久不息的掌聲回答她那激動人心的話語。
真誠是人類情感中的真金。真情是班主任語言最基本的特色。與青少年學生交往,做青少年的思想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不管是對優秀生的讚美,還是對後進生的批評,都需要真情。人們最容易接受的是真情,人們最反感的是虛偽。成人如此,青少年更是如此。如果說我們的思想教育有欠缺的話,我們認為,首先缺少的是真情。現在社會上流行講套話,說假話,說言不由衷的話。我們一些班主任不免也沾上了這樣的毛病,應該徹底改掉。
2.理在言中
中國有句俗語:“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這句俗語是說“理”有非常大的力量。有這樣一個例子,某校一位高中男生拿著自己的日記給班主任看,班主任看過之後,大吃一驚,原來他遇到了最頭痛的問題:這位男生早戀了,並且是戀得死去活來。這位班主任讀了學生的日記,首先是感動,十分感動。要知道一個學生把自己“見不得人”的東西拿給班主任看,這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氣,對班主任抱著多大的信任啊!感動之餘,這位班主任也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是他並沒有馬上找這位男生來做思想工作,而是等待能夠把早戀危害說透的時機。契機終於來了。“幾天後我們班在湟水邊勞動,他(早戀者)看著湟水說:‘我們從這兒丟下一片木片,它能漂到海裏嗎?’我們說:‘可能吧,因為它總不停地向前漂去。’接著我們對他談起自己第一次見到黃河的感受。聽著我們的話,這位男生產生了共鳴,最後對我們說:‘黃河兩岸生活過的人難以數計,可真正留下姓名的人太少了。老師,您看我們能做出一番事業,留下姓名嗎?’我們趁機說:‘我們看不行!’學生愣住了。我們接著說:‘一個成就偉大事業的人,就得把全部的身心精力投入到追求的事業上。尤其是一個人在青春年少之時,更要創造光輝的人生前景。像你丟下去的木片,本來可以順著黃河流入大海,可中間被什麼東西擋住了,擱淺了,它就永遠看不到海上日出的壯麗景象了。’學生這時心領神會地笑了。可他低頭沉思後突然又問:‘難道偉大人物就不戀愛結婚?馬克思、傅雷不都是早戀嗎?’這一下問題明朗了。我們想了想說:‘偉大人物也是要戀愛結婚的,但隻想戀愛結婚的人顯然成不了偉大人物。如果這與他們追求的偉大目標相衝突,他們一定能夠戰勝自己,處理好這一矛盾的。反過來說,能克製感情的盲目衝動,恰是偉人的素質之一。’學生心悅誠服地點點頭。”
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談話,因為談話中沒有武斷的訓斥,也沒有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而是以“理”打通學生的思想,使這位男生沿著“理”的道路重新找回了自我的位置,重又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這一番談話產生了巨大的效果,因為,這一位班主任教師把道理說得透、講得清。班主任用道理解開了學生心中的“死疙瘩”,自然會取得好效果。
許多班主任在實際工作中忘記了這個教育原理,在實際工作中,不通情理,不講道理,隻會發脾氣。動不動就是請家長,動不動就把矛盾上交校長。學生口服心不服,表麵服從,而內心逆反。
3.意在言後
班主任語言技巧第三個境界應該是語言結束而意不結束,即所謂“餘音嫋嫋,繞梁三日”的效果。班主任的語言應該有“後勁”,應該讓學生有琢磨,應該含有哲理。比如一位年輕班主任老師在學生14歲生日這一天精心準備了一篇發言稿,他說: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因為你們今天告別了幼稚的兒童期,邁入了青春的門坎,你們長大了。你們不再是嗷嗷待哺的小鳥,而是展翅高飛的雄鷹,你們不再是羽毛未豐的小雞,而是美麗的孔雀……
一席話說得學生群情振奮,壯誌昂揚。班會之後,許多學生寫下了自己第一篇青春日記。我們說,這樣的講話就是意在言後,能在一段時間裏起作用。
4.春雨無聲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這首詩經常被我們的班主任老師引用來說明班主任語言的滲透藝術,我們認為非常貼切。我們大多有過雨中春遊的經曆,細細的春雨,柔柔的春風,說是雨又像霧,說是霧又分明聽到了雨聲。不用打傘,但過不了多久,衣卻濕透了。這就是春雨。班主任的語言應該像春雨一般滋潤學生的心田。
班主任對待學生,尤其是對後進生常常有恨鐵不成鋼的感情,所以,表現在語言上往往挑最有刺激性的詞拋給學生,而不管學生受得了受不了。有些班主任的語言不僅帶有刺激性,而且帶有很強的挖苦和貶斥色彩。什麼“榆木腦袋”、“木瓜心”,這就非常不好,這樣的話,不僅起不到教育作用,學生反而會把教育的大門關上,從裏麵鎖上,班主任從此休想進入。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這樣的語言是失敗的語言。
班主任老師應該經常看一看電視播放的兒童節目。看一看,聽一聽,主持人怎樣講話,如何用詞。可以經常看一看《動物世界》這個節目,聽一聽趙忠祥是如何把沒有人情味的動物說得具有人情味的。班主任的語言應該像春雨,而不要像冰雹。
5.夏雷發聵
我們說班主任的語言要“春雨潤物”,是說班主任教育教學語言的一個方麵,並不排斥或完全反對班主任振聾發聵的語言表達。因為,在有些情況下,“春雨”是不管用的。比如,男生毆鬥,如果這時還是和風細雨,春風拂麵,和藹可親,那麼很可能“你說你的,我們鬥我們的”,最後也許鬧出“人命關天”的大事。遇到非常事件,班主任的語言不妨像夏雷般讓人警醒。還是拿學生毆鬥舉例,遇到這種事,教師可以斷喝一聲:“住手!”我們認為,這時的語言要簡短有力,聲音要有威懾力,甚至可以說是越嚴厲越好。夏雷似的語言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然,“夏雷”語言不是大聲咆哮,更不是潑婦罵街,而是理智控製下的奔騰駿馬,非常情況下的理智表現。
這是說的一種情況,另外一種情況,遇到班裏發生了比較嚴重的事件,比如,男生侮辱女生,說出不堪入耳的話。班主任不妨發一次“怒”。要讓犯錯誤的學生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內心感到震動。之後,班主任再說理,再滲透,再春雨,效果也許會更好。
6.沉默是金
沉默是金是一句格言,因為沉默中包涵的內容太豐富了,以至沉默的價值隻能用金子來衡量。沉默的意思有時是讚許,有時是反對;有時是同情,有時是厭惡;有時是愛,有時是恨;有時沉默表示和解,有時沉默預示著爆發……沉默是有聲語言的無聲的延伸。沉默是無聲的語言。
現代人際交往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雙方交往過程中,尤其是在爭論的場合,如果甲方適時地沉默不語,讓乙方唱獨角戲,乙方會因從甲方得不到任何信息而胡猜亂想,甚至驚慌失措,乙方最後會被甲方的沉默所懾服,從而服從於甲方的意誌。班主任一旦發現學生犯有比較嚴重的錯誤,而又一時弄不清情況的時候,為了使學生及時認識錯誤行為,可以適當地運用上述原理。如班主任發現個別學生有偷盜或打架惡劣行為時,可以在學生麵前保持一種穩重嚴肅的沉默態度,學生會在教師的沉默中感到一種力量,自覺主動地把問題說出來。
班主任在批評和勸戒學生時,經常把學生說得一無是處,指責其無知、無能、無理,這種批評容易傷學生的自尊心。因此,班主任應該在不傷害學生的原則下批評學生。有時沉默可能是一種更有效的批評。一位班主任在期末考試時發現一位學生作弊,這位教師的眼光與學生的眼光一對,一句話也沒有說,隻是搖搖頭。課後,也沒有說一句批評的話。但是,這位學生在周記裏向老師承認了錯誤,並以實際行動證明他實現了他的諾言。適時的沉默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
7.幽默的力量
幽默是語言批評方式的一種軟著陸,它以笑聲代替批評,以詼諧化解尷尬。幽默首先創造的是一種和諧的氣氛,在這種氣氛中,被批評者不失麵子,又接受了批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前蘇聯一位詩人說:“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許多班主任教師體會到了幽默語言的教育力量,所以在教育中經常運用幽默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教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而有些教師沒有體會到幽默的威力,這種老師認為,怎麼可以和學生開玩笑,那不是有失身份嗎!所以一天到晚臉上結了霜,板著麵孔。學生見了班主任像耗子見了貓,能避開,絕不打照麵。班主任不在,學生如百鳥鳴春,班主任一到,如雄鷹入林,死氣一片。班主任與學生隔著一個冬天,不用說和諧,師生之間連話都不過,更談不上教育了。我們說,這種教師不是搞活教育,而是凍結教育。另外一些教師正好相反,幽默詼諧,嚴肅與輕鬆的尺寸把握極準。早晨,有同學遲到,會說:“你家的表是不是該擦油泥了?”學生說“我們家的表是新買的。”教師說:“那就是你的大腦該擦油泥了。”全班同學都笑了。氣氛活躍了,班主任抓住教育時機,接著說:“上課晚兩分鍾不要緊,我們可以等等你,或者課下補補課,最多挨老師幾句批評。可是你們要知道社會、人生不會等我們,機會是不能補的。我們應該養成守時的好習慣。抓緊時間就是抓緊生命。抓緊了時間就是抓緊了金錢啊。”同學再一次笑了,這笑聲中有理解,有進步。幾句幽默的話,調節了班級氣氛,一天的課上得輕鬆高效。當然,幽默不是耍貧嘴,不是油腔滑調。這一點定要注意。
班主任的體態藝術
人的內心世界是看不到的,人的內心世界又是可以覺察到的。說人的內心世界看不到,是因為人的心理、思想隱藏在人的大腦中,看不到,摸不著;說人的內心世界可以覺察到,是因為人的心理、思想總要通過言語、行動表現出來,而為人所覺察。人說話當然能表達人的思想、感情、情緒,可是當人沉默不語的時候,人的臉、身、手也都在時時表露著人的內心世界。人的喜怒哀樂愛惡欲的情緒與情感,都可以通過臉部、身體、雙手等部位顯現出來,人們把這種表情叫做體態語。因此,班主任老師不可不對體態語做一些研究。
所謂體態語言,是指人帶有一定情感色彩、能夠傳遞一定信息、表示一定態度的、在人的交際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非有聲語言表現。這種特定的身體態勢可以支持,修飾或者否定言語行為;又可以部分地代替言語行為,發揮獨立的表達功能,同時又能表達言語行為難以表達的感情和態度。體態語言在人的社會交往中形成了其約定俗成的一麵,比如,搖頭表示否定與不同意;皺眉說明反感與討厭;坐翹二郎腿常常表示隨意或傲慢,等等。同時又因交際場合、個人性格特點的不同而具有靈活多變的一麵。比如,臉紅常態下表露的是人的害羞,而在一個學生說謊時,臉紅又表示該學生心虛和害怕的內在心理。
在很多特定的情境下,體態語可以代替言語的作用,甚至起到比言語更有力的效果。例如,班主任教師在上課時,看到學生在下麵搞小動作,這時班主任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處理方法:一是停下講課,大聲批評;二是假裝沒看見,聽之任之;三是若無其事地走到該學生座位前,一邊講課一邊用手輕輕拍拍學生的肩,從而製止了學生的小動作,使其專心聽講,同時又沒有打亂課堂的教學進程。班主任用動作代替了口頭批評,不費口舌、不動聲色、不影響教學,真可謂“經濟實惠”的教育方式,這就是體態語言的妙處。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研究者對體態語言表達係統進行研究。體態語言表達係統大致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言語者身體的動作及態勢(包括麵部、上肢、軀幹、下肢);第二部分是副體態語表達係統。副體態語表達係統是指言語者穿著服飾、發型打扮等等能給人一定感覺信息的附加物。第三是言語者的空間語言表達係統。所謂空間語言表達係統,是指人在交際過程中所主動選擇,或被動選擇的空間位置。空間語言表達係統也能傳達重要的信息。比如班主任老師看到教室混亂,便無聲地站在教室門口。學生們看到老師這樣,慢慢地停止了說話,安靜下來。這便是班主任老師的空間語言表達係統所起的作用。據體態語專家伯德惠斯特爾研究,麵部表情有2萬5千種之多。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說:“麵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紀培養成功的‘語言’,比嘴裏講的語言更複雜到千百倍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