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態語的特點
體態語的突出特點是它的輔助性、習慣性、真實性和差異性。
1.輔助性
這一特點是不言而喻的。除了聾啞人,沒有一個人能夠全部用體態語言來表情達意。體態語隻是支持、輔助有聲語言,加強有聲語言的力度,增強有聲語言的效果。換句話說,體態語言經常是伴隨有聲語言而起作用的。國外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一個交際效果公式:交流的總效果=7%的有聲語言+38%的音調+55%的麵部表情。還有人研究,一個人每天平均隻用10分鍾的時間講話,平均每句話占2.5秒鍾,人在麵對麵交流中,有聲部分低於35%,而65%的交際信號是無聲的。這些數字我們認為隻是研究體態語時的一個參考,但是一個道理是明顯的,體態語言在交際中的輔助性並不說明體態語的無足輕重,雖然體態語是輔助的,但它的作用卻是不可替代的。這一點可以從在家看劇本或聽話劇錄音和到劇院看話劇的不同效果來證明。有人說,我們永遠無法從印在紙上的演說詞來認識一個演說家是怎麼成功的。有時印在紙上的演說詞可能平淡無奇,但當時確實得到很大的成功。他的演說並不全是他口中說出的語言,實際上包括他展現在聽眾麵前的整個體態,包括他說話時的聲調、手勢、麵部表情等。
這一特點在班主任工作及其他科任教師的教學教育活動中體現出來。同一堂課、同樣的內容,有的教師講課學生喜歡,有的教師講課學生睡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體態語言藝術運用上。
2.習慣性
人的體態語言的習慣性很容易理解,因為你不用準備體態語言(當然服飾除外)。上課前,你要備課,但卻沒有必要設計你的手勢和微笑。有人說,演說家在演講前要練習手勢、動作。我們說,那他是表演。反過來,人體的體態語言又是可以通過練習來改變的。比如有的學生一著急就咬手指頭,表示他的煩躁不安。這是一個習慣性的體態語言。這個習慣性的體態語言是可以通過對自己的要求而改變的。又比如,有個教師在與學生講話時喜歡用手指指點學生,引起學生的反感,對於溝通師生感情非常不利,這位教師通過自己的努力改正了這個毛病。
3.真實性
社會是複雜的,而語言是複雜社會的反映。在長期的社會利益爭鬥中造成了語言的欺騙性和隱蔽性。而體態語言較之口頭語具有更大的真實性。這一特點是由於體態語言的習慣性決定的。人的體態語言是人的內心意識與潛意識的一種反映,人的內心情緒或感情的變化常常會在體態上有所反映。
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體態語言也會逐漸變得越來越隱蔽。例如一個幼兒或低年級小學生說謊話時,會毫無顧忌地用手捂嘴巴;而當一個初中生說謊時,有的用手輕輕觸摸一下嘴角;而當一個成人說謊時,幾乎看不出什麼體態的變化。
無論隨著年齡的增加使體態語言變得如何隱蔽,想百分之百地掩蓋內心的真實情感是非常困難的。國外有一種“細小短暫表情”的說法。這種表情表露時間非常之短,在這短暫的時間裏一個人的思想會從麵部表情流露出來。一位經驗豐富的班主任教師會從學生的這短暫的表情泄密中探得學生心中的秘密。
4.差異性
從社會學角度講,體態語言的差異性是由於不同國家民族的發展背景造成的。例如,美國人用聳肩表達遺憾;中國人以拍肩表示友好等體態習慣。從個體角度看,人與人的體態語言是由於不同的生活背景造成的。比如,一年級小孩子剛入學,班主任教師會發現非常不同的行為習慣,有的低頭順目,有的趾高氣揚;有的慢聲細語,有的高聲吵鬧;有的跑跑跳跳,有的靜坐不語……這些常常反映了學生的不同的家庭背景。班主任教師應仔細注意這些細小的表現,同其他教育信息結合起來,為製訂個別教育策略所用。
(二)教育體態語的特點
1.教育性(示範性)
教師的體態語言的第一特點是它的教育性,這一點是由教師的職業特點所決定的。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師在講台前一站,幾十雙眼睛便緊緊盯住了你。這一點很像舞台上的聚光燈,班主任教師是講台的主角,學生不僅僅在看你,而且在品評你,不僅僅在品評,而且在品評之後,學生對你或認可或反感,班主任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的體態語言,無論是舉手投足,還是一顰一笑;無論是發型裝飾,還是衣著打扮,均在學生目光“射程”之內。由於班主任教師的這一職業特點,班主任必須注意自己的體態語言的教育性。有些班主任在這方麵不太注意,上課時,有時手挖鼻孔,有時伸手撓癢,有的斜靠講台……這些不良的體態語言,不但會引起學生的反感,還會降低教學教育效果。班主任教師應注意自己體態語言的教育性(示範性)。
2.有意性(控製性)
一般人的體態語具有相當大的隨意性。例如見了熟人,麵部會很習慣地、隨意地露出笑容;見了自己討厭的人,會轉過身,或不自覺地把笑容收起;與人交談打手勢也很隨便,這些體態語一般沒有經過設計,是自然而然的,隨意的。班主任教師則不然,班主任在教學中始終處於學生的視線之內,他的一舉一動無不收入學生的眼底,給教學教育帶來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因此,教師對自己的體態語應該加以控製。
有人曾作過這樣一個實驗:指定某學校的兩位能力相當的青年教師甲乙二人,同時給每人一份同樣的文章,要求兩人熟記成誦。然後,單獨通知甲兩天後演講,而沒有通知乙。兩天後,甲乙二人分別給師範大學的學生講演。雖然兩人都準備好文章內容,但因為甲事先作了準備,設計了體態語,而乙沒有做這項準備,因此兩人的講演效果大不一樣。甲講演時體態調控從容,和諧自然,獲得了成功。而乙演講中,缺少手勢,單調呆板,而且出現了一些消極的體態語,如翻眼看天花板,引得學生發笑。最後統計結果:甲運用得體的手勢共9次,消極體態語2次;乙出現消極體態語6次,積極體態語3次。這個實驗說明,體態語在有所準備的條件下是可以控製的,有所控製的體態語會收到比較好的交際效果。
班主任教師對自己的體態語應該給予有意控製。
(1)班主任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注意學生對自己的行為舉止的反應,根據學生的反應來調控自己的不良體態語;
(2)學習其他優秀班主任的體態語。當然這種學習並不是機械的模仿,因為機械的模仿往往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我們說的學習是把優秀班主任教師在教學教育中的體態語與自己的體態語加以比較,找出自己體態語的缺點,而加以控製。
(3)在班會課、年終總結課等重要活動前,對體態語進行有意的準備。根據活動內容,對自己的體態語做重點的設計練習。在這裏我們要指出的是有所準備,並不是造作的表演。
我們應該記住自然大方的舉止是最得體的體態語。
(三)班主任教師體態語的分類
教師體態語的分類由於視角不同,所以分類也不同。比如,從效果分,可分為:積極體態語、消極體態語、中性體態語;從體態語的發生種類分,可分為:無意識體態語、有意識體態語;從體態語的形態分,可分為:象征性體態語、說明性體態語、表露性體態語、適應性體態語、體調性體態語。這些體態語的分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對於第一線的班主任教師來說,學習理解稍嫌繁瑣。所以我們根據教育教學中經常自覺不自覺運用的體態語進行了簡要分類。
1.上肢體態語(拇指體態語、食指體態語、手掌體態語、雙臂體態語)
手在人一生的活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人體的各部位中,手指的運用也許是最為頻繁的。據統計,人一生至少要伸屈手指2500萬次(《人體秘語》,昆侖出版社)。可以說世界上所有的創造最終的實現都少不了手指的作用——音樂、繪畫、詩歌、建築……教師的手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更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板書、批閱作業之外,教師的手指的體態語也起著輔助作用,教師應該研究提高手指在教育教學中的輔助作用。
(1)拇指體態語(翹大拇指)。這是人在社會交際中經常運用的一種肯定性的體態語,它的含義是肯定與讚揚。多用來肯定、讚揚學生思想品德方麵或學習活動中的突出表現。我們發現,在一般性的肯定讚揚中較少運用這一手勢語,而是常常在一些出乎意料的場合,因為這一體態語是用來表達非常滿意、欣喜的心理。比如,學生在回答出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或者學生的答案出乎教師的預料,這時老師會情不自禁地伸出大拇指,同時說:“太棒了!”這時學生在心理上會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滿足感。同時我們也發現,許多班主任教師很少用翹大拇指來表示自己對學生的鼓勵與肯定,除了這種體態語是表示非常強烈的讚揚的原因之外,也與我們的教師在讚揚學生方麵比較吝嗇有關。我們的許多班主任教師喜歡批評學生,而不喜歡表揚學生。學生的“嘉言善行”在許多老師眼裏好像是微不足道的,或者老師讚揚的話一字千金舍不得用。我們認為,表揚比起批評來副作用要小得多。當學生取得成績的時候,老師給予口頭表揚,同時豎起大拇指,也許一位後進生會因此而抬起頭來走路。
翹大拇指的動作需要與麵部表情密切配合,若麵部表情真誠、驚喜、滿意,那麼翹大拇指表示讚揚;反之,麵部表情冷漠或無動於衷,翹大拇指會適得其反。
(2)食指體態語
食指是五指中非常重要的手指,人類的許多創造性活動多以它為中心來完成。在國外,食指的名稱很多,比如,有時稱它為指示指,因為它是用來指路的;有時稱它為發射指,因為它是用來開槍的;有時稱它為拿破侖指,因為據說拿破侖喜歡用這隻手指來發號施令……班主任教師應注意正確適當運用食指來加強教育教學效果。
最常運用的是靜止性食指體態語——食指靠近嘴唇並與嘴唇交叉成十字型,表示“請安靜”、“不要出聲”的意思。常常嘴唇成努出狀,同時嘴裏發出輕輕地“噓”聲。這一手勢,經常用來組織課堂教學秩序。比如,教師叫幾名同學到黑板上做練習題,下麵的學生發現了錯誤,便小聲議論起來,這時教師最恰當的製止學生議論以免幹擾上麵學生思維的手勢,莫過於這個手勢,這個手勢表示教師的一種善意友好的製止,學生一般是會接受的。
另外,用食指輕點學生額頭,同時說出讚美的話,表示一種親昵和喜愛。例如小學低年級或幼兒園的老師經常對犯了小錯誤的學生說“你這個小調皮啊!”同時以食指輕點學生額頭,表示批評,同時表示對他的喜愛,學生在這種批評中很自覺地改正了自己所犯錯誤的言行。
食指體態語,有時被教師誤用。比如,課堂上叫某學生回答問題,有的老師喜歡用食指一點。這種食指手勢是不適宜的,我們建議與其手指指,不如手心向上平伸出去指向被你邀請的學生,同時說:“請你來回答好嗎?”這樣的手勢語,學生會感到老師對自己的尊重,學生得到了他人的尊重,他常常會因此變得自尊,而自尊是人們進步永不會折斷的階梯。
(3)手掌體態語
手掌態勢在教育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經常被用來輔助教育教學活動。最常用的是鼓掌。
鼓掌是一種積極的體態信號,鼓掌的含意是“讚許、肯定”。教師運用鼓掌表示對學生的讚許時,往往是想鼓勵全體學生一同鼓掌,對某一學生給予鼓勵與讚揚。有時,教師在鼓掌時還用語言號召學生一同鼓掌:“來,大家為他鼓掌。”在教師的號召示範下,學生自然而然鼓起掌來,從而形成濃鬱的激勵團結集體氛圍,產生巨大的激勵效應。當教師把掌聲獻給學習較差或性格內向學生的時候,會更強烈地激發起他們的自信心,喚起他們主動參與集體活動的意識。
班主任教師要注意掌聲不要僅僅獻給取得好成績的學生,對關鍵時候遭到失敗的學生,班主任老師要找出適當的理由,讓全班學生給予掌聲鼓勵。鼓掌這一體態語與其它體態語有所不同的是,它伴有聲音,而且這種聲音與讚揚肯定的程度有關,掌聲越響,節奏感越強,它所表示的鼓勵和讚揚的情緒越強烈。
鼓掌有時沒有讚揚與鼓勵的含義,而隻是製造一種氣氛,主要用在組織學生唱歌時,以拍掌來增強歌唱的節奏。注意用作節奏的鼓掌,必須與樂曲的節拍相和,掌聲要響亮。
掌聲有時還用來表示提醒的意思。例如,分小組的討論結束時,班主任老師可先鼓幾下掌,當學生的討論停下來時,教師可以宣布分組討論結束。
總之,鼓掌是一種積極的體態語,運用適時適當會給教育教學帶來非常好的效果。
(4)雙臂體態語
在上肢體態語中,雙臂的體態是其他體態語的基礎,無論是拇指,還是食指,還是手掌都是在雙臂位置變化的基礎上進行的,換句話說,雙臂的體態語所傳達的信息是在其他體態語的輔助下發生的。我們在這裏單獨提出雙臂體態語進行討論是因為雙臂體態有時會表露教師的一些心理變化,從而對教育教學活動產生一些影響。
雙臂倒背。最常見到的是雙臂倒背,這一體態所傳達的是一種自信,一種顯示權威的信號。我們發現有此習慣的人常常是那些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如果你留意,你會發現執勤的警察、在士兵麵前的軍官都喜歡將手背於身後。據有關研究顯示,雙臂倒背不但可以顯示權威,而且還能起到“鎮定”的作用,也就是說,當人們處於極度緊張或焦躁不安狀況時,雙臂背後可以緩解緊張情緒。雙臂倒背於後給人的感覺是坦然自若,不慌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