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篇

做上好班會課的有心人

一、抓好契機,因勢利導

思想品德教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班主任是學校德育工作網絡中的主力軍。德育的內容相當廣泛,要使之深入學生心靈,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利用班會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抓住學校為班主任創造的契機——校運動會、廣播操比賽、歌詠比賽、菊展評比等競賽活動,寓教育於活動中,較成功地進行了集體主義教育。

班主任隻要善於抓住契機,因勢利導,同學就能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就能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團結的力量以及校園生活的樂趣,收到比空洞說教高出幾倍的教育效果。

二、老調新彈,注入活力

班主任有許多常規工作要抓,如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就是其中之一。如果老調老彈,肯定收效甚微。於是,我們“老調新彈”,把學科教學中常用的啟發式教學、創設情境法、參與式教學法、借例喻理法等方法和手段,應用於班會課。這樣,班會課有了新意,增添了活力,就較順利地達到了預期目的。

抓學習態度這一常規工作需有新意,抓其他常規工作也同樣如此。隻要班主任肯在班會課上下功夫,定能讓“老生常談”的常規教育工作放出異彩。

三、捕捉小事,透徹說理

抓住學生的思想苗頭,做好學生的思想轉化工作,是班主任的職責之一,學生的內心因認知困難而發生衝突所導致的不規範行為,常會通過一些表麵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暴露出來,這就需要班主任學會做有心人,注意培養敏銳的觀察力,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善於捕捉小事,然後以此作為矛盾解決的起點,適時而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樣做,往往收效顯著。

野炊活動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野炊。同學們帶著米、菜,來到山野,找來柴禾,搭起鍋灶,做出了美味的野餐。

這不僅僅是遊山野的情趣和豐盛的美餐,更重要的是師生們在野炊活動中,陶冶了情操,體驗到勞動的歡樂、生活的甜美、大自然的壯觀,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一、組織紀律教育

為了搞好這次活動,我們事先提出了組織紀律要求,統一時間,統一路線,統一地點,統一指揮,統一行動。還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情趣、愛好以及能力等因素進行分組搭配,做到活動有程序,行動有要求。同學們既執行小組的決定,又遵守整體的紀律,整個活動井然有序,沒有發生任何踏壞莊稼、損壞樹木之類的事情。

二、團結友愛教育

活動中,要求同學之間你幫我們,我們幫你,互助互愛。誰帶米菜,誰拿炊具,誰燒火,誰打水,誰切菜、誰做飯,都由活動小組自行商量落實解決,充分體現民主、團結、協商的精神。實際上,他們已經打破了組與組之間的界限。男同學幫助女同學壘灶打水,女同學幫男同學切菜做飯,經驗豐富的幫助不會做的,柴禾多的支援柴禾不夠的。整個活動呈現出和諧、團結、友愛的場麵。

三、艱苦樸素的教育

一提起野炊,同學們興趣盎然,家長們也大力支持。同學們從家裏拿來的米、麵、肉、菜、佐料等食物豐富多樣且綽綽有餘。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有意識地給他們講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過草地吃野菜的故事,深深地激發了他們學習紅軍不怕艱苦的精神。活動中沒有浪費現象,吃多少做多少,吃不完的食物全都帶回家去。

四、自我意識教育

野炊活動的中心內容,就是每一個同學親手做吃的,十來歲的娃娃既感興趣,又感陌生,很多同學可以說是平生第一次。然而今天,離開了父母,要用自己的雙手做飯吃,真是嚴峻的考驗。於是,我們鼓勵大家人人動手,親手操作,讓每一個同學都體會到這頓飯是“我們”親手做的。從而培養他們的自我意識、小主人翁意識。

五、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教育

活動之前,我們要求同學們從各個角度觀察記敘身邊的事情。活動結束後,全班寫出了二十多篇作文,有寫活動全貌的,有寫野炊情況的。有的同學在“途中見聞”一段中寫道:“當我們踏上路程,那一望無際的原野,那層層梯田的山崗……猶如置身於美的畫卷中,令人遐思,叫人眷戀,那翠綠深邃的山嶺,那清澈見底的溪潭,使人不禁讚歎,啊,我們的家鄉真美!然而,裝點江山、拓展宏圖的正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家鄉人民!”充滿激情的文字抒發了同學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深厚感情,這是這次活動的最大收獲之一。

學生春遊要講求實效

“外邊的世界很精彩”。身處窮鄉僻壤的中學生,無不渴望走出校門,或訪古探幽,或憑吊先烈,或踏青賞景,或參觀訪問……

倘若組織得當,既可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開拓視野、陶冶性情,又能將知識應用於實踐,增強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所學所用相得益彰,互相促進。

倘若倉促準備、慌忙成行、組織鬆散,結果或蜻蜓點水,走馬觀花;或事倍功半、徒勞無功;或勞民傷財、怨聲載道,結果是事與願違得不償失。作為班主任,對此萬不可粗心大意。

春秋旅遊中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

春秋兩季的旅遊是學生喜歡的活動。學生從小課堂中走出來,投向廣闊無垠的大自然;從作業堆中擺脫出來,盡情地對群山峻嶺放聲高唱;從高度的緊張中解放出來,麵對青山綠水展開豐富的遐想。大自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作為一名教育者,該如何抓住學生最開心的時刻,在遊山玩水中融進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呢?

一、讓學生盡情地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歌頌自己的家鄉,歌頌自己的祖國平時,我們對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大多是理性的、間接的。學生們直接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山就在腳下,河就在眼前,處處美景目不暇接,可是有些學生把旅遊看成“嬉遊”,有的東跑西竄,玩耍無度,有的一頭躲在避風的地方盡情地吃著帶來的美食。他們不去欣賞,不去感受。因此,我們在旅遊的動員準備階段,就特地設計了旅遊中的活動的項目,要求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自由選擇。比如,會畫畫的同學把自己喜愛的一景一物畫下來;會攝影的同學,把自己喜愛的景物攝下來;愛好寫作的同學,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然後每人獻出自己認為最好的作品,由班委組織展覽。

一幅幅五彩繽紛的圖畫,一張張多姿多彩的照片,一篇篇熱情洋溢的作文,再配上學生自編的解說詞,構成了一幅優美的詩卷,貼在黑板上,供師生們欣賞,真是趣味無窮。展覽過後,還可以把照片收藏在相冊裏作為永久的紀念。

二、讓學生從溫室回歸大自然,接受大自然的考驗今天的少年兒童,生活在改革開放的年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千家萬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學生們又大多是獨生子女,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他們對革命前輩為創建新中國曆經千辛萬苦、流血犧牲了解得不多,對父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艱苦奮鬥、勇於拚搏的精神感受不深。要在這一代人身上繼續發揚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光榮傳統是一大難題。

三、讓學生在大自然的懷抱裏接受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任何一個旅遊區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源。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去感受世界的自然美和人文美,把德育搞得更加生動和富有成效。

寓教育於豐富多彩的活動中

在班主任工作實踐中,我們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通過組織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一、有計劃、有目的地沿著一條主線,開展看、講、想、幹活動並形成係列,對學生進行教育《小學生德育綱要》中要求對學生的德育要以“五愛”為基本內容,著重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集體、人民、祖國;著重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

二、有針對性地組織主題班隊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班級活動要講針對性,也就是班主任要及時發現班內同學的某種思想和傾向,展開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活動的針對性越強,收效越大。

五年級學生聽說要取消小學升初中考試以後,班內部分同學一度產生“學不學無所謂了,反正最後大撥轟”的想法,因此有些同學產生厭學情緒,紀律也有些散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與我們校國情教育基地——某地對空導彈部隊取得聯係,配合國情教育,在那裏組織召開了題為“祖國的衛士——明天的先鋒”主題隊會。會上請戰士們為學生做了精彩的隊列表演。英雄營的副營長向同學們講述英雄營的戰鬥史。從英雄營所進行的六次戰役的五勝一負的經驗教訓中,同學們既增強了愛國主義感情,又從中看出我們國導彈技術還需發展提高。副營長意味深長的一段話深深打動了同學們的心:“未來屬於你們,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我們同學中有人成為我們國航天技術的專家,希望有一天我們能使用你們研製出的新型高技術導彈,為國家做貢獻。那麼現在,你們的任務就是要學好基礎知識,提高能力,你們能做到嗎?”“能!”孩子們響亮的聲音久久回響著……從孩子們的眼神中,我們感到了學生們是在用心回答著。回到學校,我們及時找同學們談話,鼓勵他們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紮紮實實地掌握好基礎知識。活動後,班內的紀律有了明顯的改觀,勤奮好學的風氣又重新回到我們集體中來。有的同學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還參加了數學奧校、英語奧校、計算機等學習,並取得了一定成績。

針對班內存在的問題,開展內容健康科學,形式活潑新穎的活動,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可以避免簡單說教在學生中產生的逆反心理和對立情緒。通過活動讓同學自己從中有所“悟”、有所“感”,必會收到實效。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文體娛樂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單調乏味的生活會使孩子們失去應有的歡樂,學生的活動形式過於單一,內容沒有變化,勢必影響教育效果。我們自擔任班主任以來,除了對學生進行係列教育及主題教育活動外,還穿插了一些文體娛樂及趣味活動。

我們先後舉辦過班級跳繩比賽、越野賽、繞口令比賽、智力比賽、朗誦比賽等各種活動近五十次,使得同學們在校生活總是活活潑潑、緊緊張張,而不是死氣沉沉。這些活動促進了學生的全麵發展。

比如班內有些同學喜歡唱歌、跳舞;有些同學喜歡刺繡、手工製作;有些同學喜歡做主持人、當導演……但很難有施展才華的機會。於是,經過充分準備,我們舉辦了六(2)班首屆班級藝術節。從大會程序到活動內容編排,從教室的布置到主持人的挑選,完全由班隊幹部完成,我們隻起輔助作用。同學們興趣很大,金熹同學在母親的指導下,花了一個多星期時間完成了“情深誼長”的刺繡作品,使同學和到會的家長、老師都讚歎不已。一些同學展示了書法、繪畫、刺繡等作品,還有十幾位同學展示了他們合作完成的食品拚盤。開幕式時同學們還請校長為藝術節剪彩,並演出了精彩的節目。孩子們說:“老師,我們太高興了!好幾天我們都沒睡好覺!”

從育人的高度提供機會,為學生創造多彩的,特別是自主的活動環境,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在活動中,學生們品嚐到成功的喜悅,發揮了自己的才能,使他們感到自己會成為祖國、人民需要的人才。

生動活潑的形式知行統一的效果

小學生做出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舉動,多半是由於不了解《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和執行它的意義,不了解自己的需要在什麼時間、地點、條件下得到的滿足才是文明的行為,因此,我們必須讓學生學會用道德觀念調節自己的需要和行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盧老師不是空洞的說教,更不是冷酷無情的訓斥,而是曉之以理,寓教育於活動之中。他抓住並利用學生不文明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激起學生的思想鬥爭,並因勢利導,幫助他們提高道德認識,養成文明行為。

首先,這次活動形式生動活潑,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活動開始,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一個“猜”字,牢牢地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喚起學生的強烈求知欲望。接著教師根據兒童愛活動的特征,有目的有組織地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和思考,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其次,這種活動形式創造了一種激發思想鬥爭的情境。當學生進入“現場”時,一些不文明行為所造成的現象進入他們的眼簾,此時,學生頭腦中產生矛盾衝突。他們通過感受、辨別和分析受到啟迪,“猜”出了老師的用意。回到教室,老師又引導同學們將思維化為語言,把每個人的認識化為全班同學的共同“財富”。學生明辨了是非,自己教育了自己。

再次,這種活動產生了知行統一的效果。為了促使學生由“知”向“行”方麵轉化,在全班討論提高道德認識的基礎上,盧老師抓住了契機:“下次我們再開展一次‘猜’的活動,叫大家猜猜是誰把這些地方打掃得幹幹淨淨和修複完整的!”多麼藝術的誘導啊!可以想見,那些有不文明行為的學生一定會自覺地改正錯誤,並在改正錯誤的實際行動中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念,養成文明行為。

投“機”取“巧”的主題班會

開展富有兒童情趣的活動

落實《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簡稱《規範》)是對學生日常行為最基本的要求。我們必須全麵落實,提高學生思想素質。

在貫徹落實《規範》過程中,我們開展了一係列活動,調動了學生落實《規範》的積極性。活動之一是“眾手澆開文明花”活動。綠色的草坪,一棵茁壯的“文明樹”枝繁葉茂,樹下一群孩子澆水、培土。大樹象征鐵一小,樹上綻開著朵朵紅花,我們叫它“文明花”,每一朵花代表一個班,花心上寫著班號。每日都對學生的日常行為檢查,每周一小結,哪個班的學生各項都做得好,就在哪個班的花心外貼一紅花瓣,逐周積累,期末看哪個班的花開得最大,就評哪個班為先進班。這棵文明樹牽動了全校師生的心,各班紛紛製訂競賽措施,落實到人,爭做文明班。一時間學校形成了良好的積極向上的校風。

為把落實《規範》與學賴寧結合起來,我們開展了“學規範,爭達標,火車向著賴寧家鄉跑”活動,33個班,33列小火車,各班學生給自己的列車起名字:奮飛號,達標號,前進號,先鋒號……33個不同的名字代表各班誌向,33列火車在同一起點天津出發,途中要經過17個車站,代表17個周次,終點是賴寧家鄉四川。每周多項評優的班級,火車可前進一站。當火車行程一半的時候,我們召開了“我們的火車在前進”的演講會,各班講了本班火車命名的意義。這次演講會成為一次加油站,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進一步激發了同學們的興趣。

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二史一情”的教育,我們還以適合兒童特點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了解曆史,了解國情,並把愛國主義教育與落實《規範》結合起來,主題是:“學曆史,知國情,祖國永在我們心中”。長長的畫卷上,巨大的中國版圖上標出16個城市的順序,代表16個周次,以考察的形式讓各班認定一個城市,自己去搜集資料寫演講稿,然後在每個周一的校會上分別由一個班演講這個城市在曆史上所發生的事件,所起的曆史作用及在今日改革開放中所取得的巨大的成就:

第一站,廣州。1840年鴉片戰爭,廣州人民反帝禁毒的鬥爭史。

第二站,武昌。1911年辛亥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推翻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第三站,北京。1919年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偉大革命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好準備。1949年,新中國在北京成立。

第四站,上海。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麵貌煥然一新。

第五站,鄭州。1923年“二七”大罷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的頂點。

第六站,南昌。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中國共產黨建立了自己的軍隊,無產階級開始有了自己的革命武裝。

第七站,沈陽。1937年“九一八”事件,日本帝國主義襲擊沈陽,占領東三省,還要吞並全中國,妄圖把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

第八站,遵義。1935年中共中央召開遵義會議,確立了毛主席的領導地位,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麵。

第九站,南京。1937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南京是日本侵略者屠殺中國人民的見證地。

第十站,延安。革命聖地。1937年~1947年為中共中央所在地。

第十一站,重慶。1949年在白公館、渣滓洞,革命先烈為了新中國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第十二站,深圳。改革開放的代表。

第十三站,拉薩。以西藏翻身農奴的解放駁斥西方“人權”論調。

第十四站,台灣。台灣自古就是我們國的領土,海峽兩岸人民盼統一。

第十五站,香港。1997年回歸祖國。

第十六站,天津。我們可愛的家鄉。

通過這樣的活動,教育已不再是空泛的說教,而是生動具體的實際生活,深入到了每個學生的心中。

從小培養愛國主義思想的係列活動

愛國主義教育是個總題目,在小學階段主要包括愛家鄉、愛學校、愛集體、愛老師、愛父母、愛同學、愛科學、愛勞動、愛護公物等許多小題目。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從大處著眼,從具體內容入手。老師要創造條件,使學生通過趣味濃厚、形式新穎的班隊活動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一、開展“愛五旗”係列活動,培養愛黨之心

每年9月份,在迎國慶的氣氛中,我們都在一年級裏開展“我們愛五星紅旗”的活動。由老師講國旗上五顆星的含義,江姐等人繡國旗迎解放的故事,讓同學認國徽、學唱國歌。接著,利用班會時間每人畫一麵國旗,準備舉辦一個小畫展。學生們一麵用心畫那五顆星,一麵回想老師講五星的含義;一麵用心塗著顏色,一麵牢記紅色代表烈士們的鮮血,代表革命的勝利。有的學生欣賞著自己的“傑作”,情不自禁地唱起來;

國旗,國旗,我們愛你,

五顆金星照大地。

我們要做個好孩子,

向你深深敬個禮。

3月份結合“學習雷鋒日”開展“解放軍是好叔叔”的教育活動。老師重點講雷鋒青少年時的故事,簡介雷鋒事跡。讓學生搜集雷鋒和解放軍叔叔為人民做好事的圖片並互相傳閱。學畫軍旗,比誰畫得像,比誰的顏色塗得勻。共同欣賞一組歌頌解放軍的錄音歌曲,讓學軍、愛軍的思想從小牢牢紮根在學生心中。

4月份開展“我們向共青團員學習”的教育活動,認識團旗。結合清明節和五四青年節,向學生介紹青年人在解放祖國、保衛祖國、建設祖國中做出的重大貢獻。

5月份開展“我們愛紅領巾”的活動。認識大隊旗、中隊旗、小隊旗,知道紅領巾的意義,重點講“五愛”精神。學係紅領巾,學唱少先隊歌,開小故事會,講“優秀少先隊員”的事跡。

6月份,為了迎接七一黨的生日,開展“做黨的好孩子”教育活動。組織看電影錄像《黨的女兒》、《閃閃的紅星》、《永不消逝的電波》等故事片,再組織同學座談,召開主題班會,用文藝形式歌頌中國共產黨。

“五旗教育”形象生動,每進行一麵旗的教育都要做到“五個一”即:畫一麵旗,聽一個故事,唱一首歌,做一件好事,開一次班會。每次側重不同,讓同學總有新鮮感。

“五旗教育”目的明確,使學生從小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解放軍,向優秀共青團員學習,準備加入少先隊,當個好隊員。

在“五旗教育”過程中,要以黨旗、國旗教育為中心。在進行軍旗、隊旗、團旗教育時,都應強調共產黨的領導,這樣就比較集中地進行了熱愛黨、熱愛祖國的教育,培養了孩子們的愛黨之心。

二、開展“認版圖”的係列活動,培養愛國之情

在我們教室的白牆上,端端正正貼了一張中國地圖。我們讓同學們看著地圖,教他們背會了一首能記住我們國版圖形狀和地理位置的兒歌,給六七歲的學生留下了一個具體印象。

學校要舉行拚圖比賽了,重點是中、高年級,對我們低年級要求不高,能認識祖國版圖就行了。但我們覺得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機會,於是每天早上帶領同學們認識五個省的名稱和地理位置,在初步引起學生興趣之後,進而結合班裏實際,指出同學家長在外地的工作地點。當我們問道:“董琦,你媽媽就在的重慶工作,你能來找找重慶的位置嗎?”大家用羨慕的眼光期待著、催促著。董琦趕快走到地圖前,用小手指著一個個城市在尋找著。當他激動地說:“我們找到了,在這兒!”大家高興地向他表示祝賀。我們又說:“關欣,你爸爸媽媽都在新疆,但具體在哪一座城市,你不知道,能不能回家問清楚,明天告訴我們大家好嗎?”關欣高興地說:“行!”其實,這是我們有意留下的啟發性作業,別的同學聽了忙說:“老師,我們哥哥在雲南昆明部隊,我們能不能也把城市找準,明天告訴大家?”我們回答“行。”第二天、第三天……連續幾天都有同學分別講了自己家的熟人、親屬所在地。就這樣一星期下來之後,大家不僅認識了祖國各省、自治區名稱,還記住不少大中城市的名字。”這項活動,由於趣味性濃,同學們積極性都很高。當學校在操場舉行拚圖的比賽時,每班兩組,每組兩人,我們都啟用“淘氣包”。他們取得了勝利,博得了全校師生的掌聲。

通過認識祖國版圖的係列活動,學生收獲很大,不但知曉了一些地理常識,還增強了“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我們的祖國”的真摯情感!

生長在祖國懷抱中

活動目的

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祖國,認識到生活在祖國懷抱中是多麼幸福,懂得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樹立為祖國努力學習、長大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

活動準備

1.搜集有關資料。

2.排練節目。

3.準備五星紅旗和一幅中國地圖。

活動形式

朗誦、歌曲、舞蹈、手風琴合奏、演講等。

活動程序

1.整隊、報數、出旗、唱隊歌。

2.開始活動。

編撰《班級麵貌大全》

一、組織這項活動的起因

指導學生寫“班級日記”,組織班幹部做“工作總結”,這是我們擔任班主任以來堅持的兩項活動。這兩項活動對了解、總結和改進班級工作,提高班幹部的工作能力都發揮了明顯的作用。但在實踐中,我們又感到其不足。原因是:(1)參與者有限。“班級日記”、“工作總結”的執我們、討論者僅限於班幹部。(2)所寫的內容受限製,往往隻記當天有關紀律或其他方麵的獎懲情況,這方麵記錄又常常過於簡單,或無價值的內容與有價值的內容摻雜,顧此失彼,輕重不分。“工作總結”雖是較全麵地反映班級麵貌,但受篇幅的限製,一般是條條框框式的,在具體的事情上掛一漏萬。由於上述原因,這兩項活動沒能成為全班學生的共同活動。部分學生對“班級日記”、“工作總結”不重視,個別學生甚至表現出與己無關的態度。那麼,有什麼活動能夠調動全班學生積極參加,以達到增強全班學生的集體觀念、增強班集體凝聚力的目的呢?為此,我們設計組織了每學期一次的全班性活動——編撰《班級麵貌大全》。多次實踐後,我們覺得效果很好。二、《班級麵貌大全》的形式與內容及編撰活動的

組織(一)形式與內容

1.《班級麵貌大全》每學期編一冊,另編《初中後》、《高中後》分冊,《初中》、《高中》各七冊。每冊有序言、凡例、目錄、正文四個部分。有些分冊可根據具體情況,增加或刪減內容,如可以增加題詞、追記、編後語等部分。

2.除《初中後》與《高中後》分冊的條目編排不同外,其他分冊條目的編排大體相同,這些條目分類編排。分類情況大致如下:

(1)班級概況(如學生數、男女生數、少先隊員數、團員數、學生的來源情況、班集體的奮鬥目標、班集體的進步概況等等)。

(2)幹部任職情況(如班級與學校的學生委員、團幹部、少先隊幹部;班級的小組長、科代表等任職情況)。

(3)榮獲的獎勵(包括個人與集體的獲獎情況)。

(4)班級要事(如主題班會、社會實踐活動、運動會、歌詠會、郊遊、學雷鋒做好事活動等等)。

(5)任課教師簡介。

(6)班級之最(記錄個人特長,德、智、體、美、勞等方麵的記錄)。

(7)課內外軼事(收集課內外的小趣事,也收錄不能歸入“班級之最”的個人的愛好、特長及成果)。

(8)反光鏡(記錄班級或個人的不足、缺點或錯誤行為)。

(9)其他。

《初中後》與《高中後》分冊,記載本班學生在初中畢業後,或高中畢業後的流向、成績及聚會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