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就業與創業(1)(3 / 3)

職業期望是個人職業價值的直接反映。職業價值觀是個人對某一職業的價值判斷。薩柏曾經將職業價值觀或職業取向概括為以下15種類型:

① 助人。② 美學。③ 創造。④ 智力刺激。⑤ 獨立。⑥ 成就感。⑦ 聲望。⑧ 管理。⑨ 經濟報酬。⑩ 安全。 環境優美。 與上級的關係。 社交。 多樣化。 生活方式。

長期以來,許多學者對職業選擇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提出了許多有影響的職業選擇理論。如帕金森(ParKinson)的職業-人匹配理論、霍蘭德(John.L.Holland)的個性-職業類型匹配理論等。以下簡單介紹這些具有廣泛影響的職業選擇理論。

1.帕金森的職業-人匹配理論

該理論最早由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帕金森提出。1909年,帕金森在其著作《選擇一個職業》中,闡明了職業選擇的三大要素:

(1)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態度、能力、興趣、智謀、局限等個人特征。

(2)應清楚地了解職業選擇成功的條件,所需知識在不同職業工作崗位上所占有的優勢、不利和補償、機會和前途。

(3)上述兩個條件的平衡,即在了解個人特征和職業要求的基礎上,選擇一種適合個人特點又可獲得的職業。

帕金森的職業-人匹配理論其內涵就是在清楚認識、了解個人的主觀條件和社會職業崗位需求條件基礎上,將主客觀條件與(對自己有一定可能性的)社會職業崗位相對照,相匹配,最後選擇一個職業與個人匹配相當的職業。職業-人匹配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1)因素匹配。例如,所需專門技術和專業知識的職業與掌握該種特殊技能和專業知識的擇業者相匹配;或者髒、累、苦勞動條件很差的職業,需要吃苦耐勞、體格健壯的勞動者與之匹配。

(2)特性匹配。例如,具有敏感、易動感情、不守常規、個性強、理想主義等人格特性的人,宜於從事審美性、自我情感表達的藝術創作類型的職業。

2.個性-職業類型匹配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也是著名的職業指導專家約翰·L.霍蘭德(John.L.Holland)在20世紀60年代以自己從事的職業谘詢為基礎,通過對自己職業生涯和他人職業發展道路的深入研究,引入人格心理學的有關理論,經過多次補充和修訂,形成了一套係統的職業設計理論,其內容包括個性和職業類型的劃分、職業分類、類型鑒定表等。

在這一理論中,霍蘭德提出了以下四個基本假設:

(1)人格類型或者說“性向”大致可分為六種類型:實際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藝術型(artistic)、社會型(social)、企業型(enterprising)以及常規型(conventional)。

(2)所有職業均可以劃分為相應的六大基本類型,任何一種職業大體都可以歸屬於六種類型中的一種或幾種類型的組合。霍蘭德認為一個人的人格類型(包括價值觀、興趣、動機、需要等)與其從事的職業密切相關,不同的人格特征適應於不同的職業。職業選擇取決於人格與職業的相互作用。

(3)人們一般都傾向於尋找與其個性類型相一致的職業類型,追求充分施展其能力與價值觀,承擔令人愉快的工作和角色,職業也充分尋求與其類型相一致的人。

(4)個人的行為取決於其個性與所處的職業類型,可以根據有關知識對人的行為進行預測,包括職業選擇、工作轉換、工作績效以及教育和社會行為等。

霍蘭德進一步指出,盡管大多數人的人格類型可以主要地劃歸為某一類型,但個人又有著廣泛的適應能力,其人格類型在某種程度上又會相近於另外兩種類型,也能適應另外兩種職業類型的工作。也就是說,大多數人並非隻有一種性向,而是可能同時包含數種不同的性向;性向與性向之間也非完全獨立,而是分為相近、中性、相斥三種情況。為了更好地描述這一狀況,霍蘭德設計了一個六邊形模型。如果一個人身上的兩種職業性向是相互排斥的,如研究型和企業型,那麼他在選擇職業的時候就會比較猶豫彷徨;而如果一個人身上的兩種或幾種職業性向相近兼容,如一個藝術型、調查型、社會型的人,那麼他選擇職業時相對就比較容易和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