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就業與創業(1)(1 / 3)

如果你能成功地選擇勞動,並把自己的全部精神灌注到它裏麵去,那麼幸福本身就會找到你。

——烏申斯基

近幾年,我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六百多萬,此外還有城鎮新增失業者以及非應屆待崗大學生,勞動市場供求矛盾比較突出,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因此,就業與創業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與家庭的關注,對於個人生涯規劃來講最後都要歸結到就業或者創業。本章主要介紹有關就業與創業的知識與技能。

8.1職業

8.1.1職業的概念

什麼是職業?從詞義學的角度看,“職業”一詞由“職”和“業”構成。職即職責、添置,權利與義務;“業”即事業、行業。職業就是指參與社會分工,利用專門的知識和技能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獲取合理報酬,作為物質生活來源,並滿足精神需求的工作,包括四個方麵的含義:

第一,與人類的需求和職業結構相關,強調社會分工;

第二,與職業的內在屬性相關,強調利用專門的知識和技能;

第三,與社會倫理相關,強調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獲得合理報酬;

第四,與個人生活相關,強調物質生活來源,並滿足精神生活。

8.1.2職業的分類

所謂職業分類,是指按一定的規則和標準把一般特征和本質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社會職業分成並歸納到一定類別係統中去的過程。

1.職業分類的基本特征

(1)產業性特征。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就大的方麵可以分為三類產業。第一產業包括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等;第二產業是工業和建築業,工業中包括采掘業、製造業等;第三產業是流通和服務業。在傳統農業社會,農業人口比重最大;在工業化社會,工業領域中的職業數量和就業人口顯著增加;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和經濟發展迅速的社會,第三產業職業數量和就業人口顯著增加。

(2)行業性特征。行業是根據生產工作單位所生產的物品或提供服務的不同而劃分的,行業主要是按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和個體從業人員所從事的生產或其他社會經濟活動的性質的同一性來分類的。可以說行業表示了人們所在的工作單位的性質。

(3)職位性特征。所謂職位是一定的職權和相應的責任的集合體。職權和責任的統一形成職位的功能,職權和責任是組成職位的兩個基本要素;職權相同,責任一致就是同一職位。在職業分類中的每一種職業都含有職位的特性。比如大學教師這種職業包含有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等職位。再如國家機關公務員包括科級、處級、廳(局)級、省(部)級等職位係列。

(4)組群性特征。無論以何種依據來劃分職業都帶有組群特點。如科學研究人員中包含哲學、社會學、經濟學、理學、工學、醫學等,再如谘詢服務事業包括科技谘詢工作者、心理谘詢工作者、職業谘詢工作者等。

(5)時空性特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職業變化迅速,除了棄舊更新外,還有同一種職業的活動內容和方式也發生變化,所以職業的劃分帶有明顯的時代性。從大的方麵來說,在職業數量較少的時期,職業與行業是同義語,但現在職業與行業是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在職業劃分中,行業一般作為職業的門類。在空間上職業種類分布有區域、城鄉、行業之間或者國別上的差別。

2.我國職業分類

參照國際標準和方法,1986年,國家統計局和國家標準局首次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職業分類與代碼》(GB6565-86),並啟動了編製國家統一職業分類標準的宏大工程。這次頒布的《職業分類與代碼》將全國職業分為8個大類、63個中類、303個小類。1992年,原勞動部會同國務院各行業部委組織編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工種分類目錄》,這個目錄根據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生產勞動的性質和工藝技術的特點,將當時我國近萬個工種歸並為分屬46個大類的4700多個工種,初步建立起行業齊全、層次分明、內容比較完整、結構比較合理的工種分類體係,為進一步做好職業分類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建立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國的社會經濟領域發生了重大變革,這對人力資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國家提出要製定各種職業的資格標準和錄用標準,實行學曆文憑和職業資格兩種證書製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明確規定:“國家確定職業分類,對規定的職業製定職業技能標準,實行職業資格證書製度。”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1995年2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統計局和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聯合中央各部委共同成立了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和職業資格工作委員會,組織社會各界上千名專家經過四年的艱苦努力,於1998年12月編製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並於1999年5月正式頒布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