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保持健康(5)(1 / 2)

如果隻把工作當成任務和賺錢的手段,就沒有任何的個人實現。這樣每天去上班,隻是必須而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節假日了;把工作當事業的人,除了注重財富的積累外,還會關注事業的發展,如權力和聲望等。他們會關心下一個升職的機會,期望從副教授到終身教授、從教師到校長、從職員到主管、從編輯到總編輯;假如,把工作當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標了。薪水、職位固然重要,但他們工作,是因為他們想要做這份工作,動力源自內心。工作是一種恩典,而不是為人打工。他們對工作充滿熱情,在工作中自我實現,獲得充實感。他們的目標正是自我和諧的目標。

有一項研究是針對醫院清潔工的。一組人覺得自己的清潔工作很無聊,沒啥意義;但另一組人覺得很有意義,做得很投入。他們與護士、病人以及家屬交談,想辦法讓醫院員工、病人舒適。他們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並在其中找到了意義:我不僅僅是個倒垃圾和洗衣服的人,正是我的工作,讓醫院正常運轉,幫助病人更快地康複。

就像第二組人,由於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因而從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意義和快樂,他們與服務對象的關係也不再是簡單的金錢關係。有時候,人們並沒有換工作,或改變工作環境,他們所做的,隻是賦予了工作本身更多的意義,從中發現樂趣,因而也提升了幸福感。

可以想象,一個因為家長的壓力而學法律的人,是無法在其中找到長久快樂的;相反,如果是基於對法律的熱愛而成為律師的話,那他在維護公義的同時,也會覺得很幸福。

“一個在工作中找到意義與快樂的投資家,一個出於正確動機的商人,絕對要比一個心不在焉的和尚高尚和有意義得多。”本-沙哈爾篤定地說。

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事裏找到意義。如創業、當義工、撫養子女、行醫,甚至是打家具。重要的是,選擇目標時,必須確定它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愛好,符合自己內心的願望,而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標準,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喚”就是使命感。

“那真是神奇的時刻。”本-沙哈爾用一段話描述這種美妙的體驗:我甚至形成了一種迷信,世上確實有看不見的力量在幫我。隻要你追隨自己的天賦和內心,你就會發現,生命的軌跡原已存在,正期待你的光臨,你所經曆的正是你應擁有的生活。當你能夠感覺到自己正行走在命運的軌道上,你會發現,周圍的人開始源源不斷地帶給你新的機會。

“在追求有意義而又快樂的目標時,我們不再是消磨光陰,而是在讓時間閃閃發光。”

我也有不快樂的時刻,因為我們是人

一天,在哈佛的食堂,有個學生走到本-沙哈爾麵前,問他:你就是那個教人如何快活的老師吧。學生接著又說:你要小心,我的室友選了你的課,如果哪天我發現你並不快樂,我就要告訴他,別再上你的課。本-沙哈爾看著這個學生,笑著道:沒關係,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我也有不快樂的時刻,因為我們是人。

“總有人問我,你能幫我消除痛苦嗎?可是為什麼要用這種態度來對待痛苦。痛苦是我們的人生經驗,會讓我們從中學到很多。人生的成長和飛躍經常發生在你覺得非常痛苦的時刻。”

漫漫人生,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麵臨悲傷的時刻,比如經曆失敗或失去,但我們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實上,期盼無時無刻的快樂隻會帶來失望和不滿,並最終導致負麵情緒的產生。

一個幸福的人也會有情緒上的起伏,但整體上,能保持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他經常被積極的情緒推動著,如歡樂和愛;很少被憤怒或內疚這些負麵情緒所控製。快樂是常態,而痛苦都是小插曲。

剛開始講“幸福課”時,本-沙哈爾很想扮演一個無所不知、幽默的人,一個完美的導師,為此,他特地跑到喜劇演員培訓班學習。但他不是那種能開激烈的玩笑,做誇張表演的人。無論怎麼學,他也達不到想要的戲劇效果。

想讓自己當一個完美的老師,他發現這樣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學生。“每次都很緊張,怕被發現麵具下真實的樣子,結果把自己搞得很累。這樣不僅害了我自己,也傷害了學生,等於給學生樹立了一個‘完人’典型,告訴學生走一條永遠走不通、錯誤的路。打開自己,袒露真實的人性,會喚起學生真實的人性。在學生麵前做一個自然的人,反而會更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