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保持健康(3)(1 / 3)

一件好事發生在我們身上,或者別人幫了我們一個忙,我們可以非常感激,可以稍稍有些感激,可以感到無所謂,也可以不高興或生氣。對同樣的事,人可以產生不同的感覺,又由不同的感覺產生不同的情緒。人的情緒的質量就是生活的質量。所以,擁有好情緒的人,就擁有高質量的生活。當人心存感激之情時,就會感到美好,感到愛和幸福;如果沒有感激之情,也就沒有這種美好,愛和幸福的體會。如果對於好事,人不但沒有感激之情,反而生氣,抱怨好事來得太晚或太少,那麼這個人對生活的感受就隻有人間的醜惡,冷漠和生活的艱難。對這樣的人來說,無論有錢沒錢,有閑沒閑,有名沒名,他的生活都不存在幸福和快樂。

怎樣去感覺生活是一個習慣。如果一個人從小生活的環境中有很多挑剔和抱怨,那麼挑剔和抱怨就有可能成為這個人感覺生活的習慣。比如,別人幫了自己一個忙,家裏的大人不但不表示感激,反而埋怨說:“這事兒辦得不怎麼樣,這人沒有盡力,他本可以做得更好。”又如,家裏發生了一件好事,家裏的大人卻說:“小事一樁,沒什麼值得高興的。”這種感覺生活的方式就是這個家庭的習慣。如果人們不是有意識地去改變它,這個習慣將作為家庭的傳統習慣代代相傳。

我的親戚當中就有這樣一家人。前些年,逢年過節的時候,弟弟會給哥哥寄去三五百元錢。哥哥每次回信的內容大致都是:“才三五百元錢,你也拿得出手?當年,是因為我沒有離開老家,你才能出去上學。你今天隻給這麼少,也實在太小氣了!”當時人們的工資都很低,掙國家幹部工資的弟弟已經盡力了。這樣鬧了幾次不愉快,寄錢的事就隻好停了下來。

要是沒有感激之心,人會找出很多借口,把別人為自己做的好事和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貶低,變小甚至變成壞事。“他欠我的”,“這是應該的”,“他給這麼少,太小瞧人了”,“沒什麼值得高興得”,“他早該這麼做了”,都是常用的借口。實際上,每個人都在選擇自己的路。每個成年人今天的生活狀況都是自己昨天決定的結果。家人之間,親友之間,同事之間可以是互相幫助的關係,但不是誰欠誰的關係。幫助是出於友愛,而不是出於還債。如果人們能明白這個道理,他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溫暖。

人本身就是一個磁力中心,不同的磁力中心吸引不同的東西。你是一個好事的磁力中心,好事就容易發生在你身上;你是一個壞事的磁力中心,壞事就容易發生在你身上。人的感激之心是好事磁力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了它,好事就會不斷地落到你身上。別人幫助了你,或為你做了一件好事,你心存感激並表達出來,為你做事的人也會從中體會到快樂。不斷尋找快樂是人的行為規律。這個規律使得人對給自己帶來快樂的事情非常感興趣。下一次,這個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幫助你。一件好事落到你頭上,你應該心懷感激,感激之心能增強和延長人對好事的快樂感,而快樂又能使人的態度變得更好,辦事效率更高。這樣,一件好事很可能成為幾件好事的起點。那麼,好事會不停地花樣翻新地落在心懷感激的人身上。同樣,沒有感激之心的人,從自己身邊推走的也不僅僅是一件好事,而是成串的一係列好事。

很多把別人的幫助貶低或變小的人,自以為這種做法很聰明。他們可能以為,當自己把別人的幫助或給予變得很小時,一方麵,下次別人會幫更大的忙或給得更多;另一方麵,反正那些人給得不多,所以自己也不欠他們什麼。這樣對待別人的幫助和給予的人,表麵上看起來挺複雜,但實際是一種心靈貧窮的複雜。這樣對待別人幫助和給予的人真正貶低和坑害的正是他們自己。因為貶低和輕視他人的好意,使人一輩子也不能體會到人間的溫暖、關愛和美好。這樣的人切斷了自己一生快樂和幸福的源泉,他們的心靈將由於得不到滋潤而變得貧乏和幹枯。

與貶低別人的好意相反,如果對別人的每一點幫助或給予都發自內心地感激,表麵上,這個人看起來有些簡單,但這是一種極其豐富的簡單。這樣的人會有更多的機會感受到人間的溫暖、關愛和美好。感激之心給人的一生接上了快樂和幸福的源泉。有了這樣的源泉,人的心靈將由於經常得到美好情感的滋潤而變得非常健康。

人的一切生活習慣都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來養成,懷有感激之心這個習慣也不例外。人們應該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去尋找訓練自己感激之心的機會。比如,睡了一夜好覺,睜開雙眼,人可以心存感激:感激一夜好覺,讓自己感到渾身舒服。推門出去,天氣真好,人可以心存感激:感謝老天也給我藍天白雲,清風拂麵,讓自己身心舒暢。去買早點,賣早點的女孩兒笑容可掬,人可以心存感激:感謝女孩兒的笑容給自己一個好開頭,好開頭定能帶來好運氣。從小事做起,讓自己的眼睛能看到值得感激之事,也讓自己的心能體會到感激之情。人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什麼事情上,什麼事情就會變得又多又真實。隻要能夠堅持做下去,半年或一年後,你一定會發現生活中的好事很多,可以感激的事也很多。當你有了這個發現時,你的生活就會變成充滿溫情,快樂和令人滿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