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研究發現,人際關係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重視、相互支持。任何人都不會無緣無故地接納我們、喜歡我們。別人喜歡我們往往是建立在我們喜歡他們、承認他們的價值的前提下的。人際交往中的喜歡與厭惡、接近與疏遠都是相互的。這就是人際交往中的互動的原則。我們在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護中,必須首先注意人際互動的原則,首先去接納別人、喜歡別人。
3.讓別人覺得與你交往值得
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提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長期以來,人們最忌諱將人際交往和交換聯係起來,認為一談交換,就很庸俗,或者褻瀆了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感情。這種想法大可不必有。其實,我們在交往中總是在交換著某些東西,或者是物質,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他。人們都希望交換對於自己來說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換過程中得大於失或至少等於失。不值得的交換是沒有理由的,對於對自己不值得的,或者失大於得的人際關係,人們就傾向於逃避、疏遠或中止這種關係。
正是交往的這種社會交換本質,要求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必須注意,讓別人覺得與我們的交往值得。無論怎樣親密的關係都應該注意從物質、感情等各方麵“投資”,否則,原來親密的關係也會轉化為疏遠的關係,使我們麵臨人際交往困難。
一個成功的人懂得自己的製勝之道就在於幫助他人也獲勝。我們要得到自己所想所求之物,必須通過教會他人如何獲得他們自己所需求的東西。
4.維護別人的自尊心
人有臉,樹有皮。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別人的言行不傷及自己的自尊心。自尊心的高低是以自我價值感來衡量的。自我價值感強烈,則自尊心水平較高;自我價值感不強,則自尊心較低。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證明,任何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都有明顯的對自我價值感的維護的傾向。人的自我價值感主要來自於人際交往過程中,來自於他人對自己的反饋。因此,他人在人們的自我價值感確立方麵具有特殊的意義。別人的肯定會增加人們的自我價值感,而別人的否定會直接威脅到人們的自我價值感。因此,人們對來自人際關係世界的否定性的信息特別敏感,別人的否定會激起強烈的自我價值保護的傾向。根據上述原理,心理學家強調,我們在同別人交往時,必須對他人的自我價值感起積極的支持作用,維護別人的自尊心。如果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威脅了別人的自我價值感,那麼會激起對方強烈的自我價值保護動機,引起人們對我們的強烈拒絕和排斥情緒。此時,我們是無法同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已經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也可能遭到破壞。
需要注意的是,強調維護別人的自尊心,並不意味著在人際交往中處處逢迎別人。在不危及他人的自尊心的情況下,陳述與對方不同的意見,或者委婉地指出對方的不足是不會影響人際交往的。
熟練的掌握在人際交往中基本的交際和溝通技巧,並具有寬容、信任、友愛、誠懇、謙虛、尊敬、忍讓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同時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這樣,你就能在人際關係中左右逢源,較好的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係。
總之,人際關係是脆弱的,需要細心嗬護。即使在它穩固的時候,也不要視之為理所當然。那些善於建立並保持良好關係的人,在事業上會更成功,在個人生活中也會更成功。
6.3團 隊 協 作
人們不喜歡團隊協作是很自然的,因為我們處在一個崇尚個人主義和競爭的社會。例如,如果你的競爭力很強,想要獲得高分那麼你就不會喜歡依靠他人;如果你想偷懶,那麼就不願意受到團隊監督員的監視。但是,現在大多數工作靠單個人是無法完成的,例如,一個幾千人的裝配工廠,隻要其中一組人不上班,其產品就無法出廠——誰也不會購買沒有輪子的汽車。所以,在現代社會更需要團隊協作精神。那麼,什麼是團隊?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喬恩·R.卡曾巴赫認為,團隊就是由少數有互補技能、願意為了共同的目的、業績目標和方向而相互承擔責任的人們組成的群體。本節主要介紹如何使我們具有團隊意識、在團隊做到信任他人、善於處理衝突幾個方麵。
6.3.1團隊精神的培養
故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
從前,在靠近原始森林的一個牧場上生活著3頭肥壯的公牛。它們形影不離,總是在一起吃草,一起到河邊喝水,一起睡在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