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辯卷四(1)(2 / 3)

各國政府開新聞發布會的時候,新聞發言人麵對記者的詢問,都偏愛用這些字眼:“可能、盡量、或許、研究、考慮、評估、征詢各方意見……”諸如此類,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們之所以如此,並非不負責任,而是為了留一點空間好容納“意外”,否則一下子把事情說死了,結果卻發生了意外,就會很尷尬,說的難聽點,自己在打自己的臉。

因此以下幾方麵是你在說話時不得不注意的。

做事方麵:

別人向你求助的時候,如果能夠做到,可以答應,但不要“保證”,應該說“我盡量,我試試看”。如此,即使將來不能幫別人辦成事,別人也不會對你有什麼想法。

給領導辦事的時候,當然要接受,但不要說“保證沒問題”,應該說“應該沒問題,我會全力以赴”。這是為了防止萬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後路,事實上這樣說並無損你的誠意,反而更能讓領導覺得你是一個謹慎的人,成熟的人,所以,事情辦成了,就會更信賴你;即使事沒做好,也沒有什麼。

做人方麵:

朋友之間不要把話說死了。特別是不要說出“勢不兩立”之類的話,除非你與對方有深仇大恨。不管誰對誰錯,最好是閉口不言,或者即使說話也留有餘地,不要把對方一棍子打死,防止將來與你為敵。

不要急於對別人說出自己的評價。比如說“這個人完蛋了”、“這個人一輩子沒出息”之類的話,都是不合適的,人一輩子很長,有很多變數,誰知道一個人哪天碰到好運氣呢?同樣的,也不要說“這個人前途無量”或“這個人能力高強”,總之,應多用“考慮……不過……假如”之類的話語,為以後長期做個打算。

智慧金言

雖然有時話說必須要說絕,但是除非必要,還是保留一點空間的好,這樣既不會得罪人,也不會使自己陷入困境,總之,多用些中性的、不確定的詞句,讓你可進可退自如。

識不逾人者,莫言斷也

譯文

見識不能超過別人的人,不要說判斷的話。

解讀

好為人師、輕下斷言,是不少人的一大毛病。過度的自信和輕視別人,也是很多人的受挫之因。而真正的有識者,他們知道識無止境的道理,更把它貫徹到實際中去,所以能出言謹慎,不衝動行事。錯誤的判斷往往是致命的,在這一錯誤理念支配下的行動所造成的後果,常是無法挽回的災難。在這一點上,如果能自省謙遜,善聽人言,不固執己見,許多大的損失就可避免。

活學活用

好議事者,不可圖事

喜歡議論事情的人,不要和他一起策劃大事。

在日常生活中,在單位上下級間、同事間,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時,許多不是很聰明的老實人,他們會表現出不滿、憤怒的情緒,甚至會暴跳如雷,大罵一通。往往這些行為,隻是簡單發泄了一下自己激動的情緒,而於對方卻無絲毫的作用,反而耗費自己的氣力,還可能會引起別人的誤會,讓自己傷得更深。

劉寧是一家公司的行政助理,同事們都把她當成公司的“管家”,公司裏的大小事務,都要找她才行。如此一來,劉寧每天事務繁雜,忙得暈頭轉向,牢騷和抱怨便成了家常便飯。

這天一大早,又見她抱怨:“煩死了,煩死了!”一位同事皺眉頭,不高興地嘀咕著:“本來心情好好的,被你一吵也煩了。”

事實上,劉寧性格開朗外向,工作起來認真努力。雖說滿腹牢騷,該做的事情,一絲一毫也不曾怠慢。設備維護,辦公用品購買,交通信費,訂客房,買機票……劉寧整天忙不過來,恨不得有三頭六臂。再加上為人熱情,中午不想下樓吃飯的人還請她幫忙叫外賣。

剛交完電話費,財務部的小李來領膠水,劉寧不高興地說:“昨天不是剛來過嗎?怎麼就你事情多,今兒這個、明兒那個的?”抽屜被她用力一拉發出哢哢的響聲。她翻出一個膠棒,往桌子上一扔:“以後東西一起領!”小李非常尷尬,又不好說什麼,忙賠笑臉:“你看你,找人家報銷時就叫親愛的,一有點事求你,臉馬上就長了。”

大家正笑著呢,銷售部的王娜衝進來,原來複印機卡紙了。劉寧臉上立刻晴轉多雲,不耐煩地擺擺手:“知道了。煩死了!和你說‘N’遍了,先填保修單。”她一邊把單子扔給王娜:“填一下,我去看看。”一邊嘟囔:“綜合部的人都死光了,什麼事情都找我!”這可把綜合部的小張氣壞了:“這叫什麼話啊?我招你惹你了?”

雖然態度不好,但整個公司的正常運轉還真離不開劉寧。雖然有時候被她說得下不來台,也沒有人說什麼。怎麼說呢?她不是應該做的都做好了嗎?但是,那些“討厭”、“煩死了”、“不是說過了嗎”……實在是讓人聽了不舒服。尤其是同辦公室的人,劉寧一叫,他們頭都大了。“拜托,你不知道什麼叫情緒汙染嗎?”這是大家的共同反應。年末的時候,公司民意選舉先進工作者,大家雖然都認為這種活動老套可笑,暗地裏卻都想自己能榜上有名。獎金倒是小事,誰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呢?領導們以為先進非劉寧莫屬,可一看投票結果,50多張選票,劉寧隻得12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