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辯卷四(1)(3 / 3)

有人私底下說:“劉寧人是不錯,就是嘴巴太厲害了。”

劉寧很委屈:我累死累活的,卻得不到他人的理解?

什麼叫費力不討好?像劉寧這樣,工作都幫別人做到家了,嘴上為逞一時之快,抱怨了幾句,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

智慧金言

有些事情,已經做了或者必須要做,就不要再去抱怨了。因為再抱怨也無濟於事,而且可能會失去應得的利益。而這樣的人,與之交友,你會感到很累。

勢不及人者,休言諱也

譯文

勢力弱於別人的人,不要說忌諱的話。

解讀

在不知不覺中冒犯有權勢的人大有人在。如果說堅持正義而故意為之,這無可厚非,但因無心之失而招惹麻煩、自樹強敵,就該深刻檢討了。有權勢的人忌諱頗多,身為弱者,和他們打交道尤當小心謹慎,縱使人們和有權勢者曾是密友故舊,乃至親人,也不能隨興而發了。要知有權勢者的虛榮心極強,他們在此的承受力也極為脆弱,惹惱了他們,對自己終不是件好事。

活學活用

矮簷之下要低頭

民間有一句俗語,叫“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就是說,人在權勢、力量不如別人的時候,或者在求人辦事之時,不能不低頭退讓。這句話,可以說洞澈世事人情,非常有智慧。然而,仔細看這句話的後半句,我們會發現“不得不”一詞裏隱含著太多的勉強和無奈,這是一種消極的、不情願的低頭。既然是勉強和不情願的,做起來就不免流露出不滿的情緒,這種不滿如果讓對方看到,很可能會影響你辦事的效果。因而,我們要把這句俗語改成“人在屋簷下,一定要低頭”。把“不得不”改成“一定要”並不是在玩文字遊戲,而是要求權勢和力量不如對方的人要積極主動地低下頭來,變消極為積極,變不情願為心甘情願。

所謂的“屋簷”,通俗點說,就是別人的勢力範圍,也就是說,隻要你在這勢力範圍之中,靠這勢力生存,那麼你就在別人的屋簷下了。這屋簷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頭站著,但這種屋簷不多,以人類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來看,大部分的屋簷都是非常矮的!也就是說,進入別人的勢力範圍時,你會受到很多有意無意的排斥和限製,以及不知從何而來的欺壓,除非你強大到不用靠別人來過日子的程度。即使如此,你也不能保證一輩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簷下避避風雨。所以,在人屋簷下的心態就有必要調整了。所以,隻要是在別人的屋簷下,就“一定”要低下頭,不用別人來提醒,也不用撞到屋簷了才低頭。這是一種對客觀環境的理性認知,根本沒必要不好意思和抹不開麵子。與生存相比,臉麵又值多少錢?在生存與臉麵相矛盾時,生存第一!

“一定要低頭”,起碼有這樣幾個好處:你很主動地低下了頭,不致成為明顯的目標;不會因為頭抬的太高而把矮簷撞壞。要知道,不管撞壞撞不壞,你總要受傷的,盡管你的頭是“鐵”的,但老祖宗早就有“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古訓。不會因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離開能夠躲風避雨的“屋簷”。離開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須考慮要去哪裏。要知道,一旦離開,再想回來就不那麼容易了。在“屋簷”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為屋內的一員,甚至還有可能把屋內人趕出來,自己當主人。

在中國曆史上,各種鬥爭,極其複雜。忍受暫時的屈辱,低頭磨煉自己的意誌,尋找合適的機會,是一個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質。西漢時期的韓信忍胯下之辱正是這種“一定要低頭”的最好體現。因為他不低頭就把自己弄到和地痞無賴同等的地步,奮起還擊,鬧出人命吃官司不說,還很可能賠上一條小命。另一種“一定要低頭”,屬於更高一個層次。就是有意識地主動消隱一個階段,借這一階段來了解各方麵的情況,消除各方麵的隱患,為將來的大舉行動做好準備。

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國公李淵(即唐太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有目的地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有點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李淵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隋煬帝對自己起疑心了,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低頭隱忍,等待時機。於是,他故意廣納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試想,如果當初李淵不主動低頭,或者頭低得稍微有點勉強,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煬帝楊廣除掉了,哪裏還會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