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利卷三(1)(2 / 3)

蒯通靜候數日,仍不見韓信有任何音信,有些著急,又去找韓信,說道:“時間緊迫,希望將軍速作決斷。”豈知,韓信已下定決心,不背叛劉邦,當即答道:“先生不要再說了,我決定不負漢王。我奉侍項王時,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歸漢王後,漢王授我大將軍印,又封我為齊王,我怎能負之。我曾替漢王擒魏豹,平趙、定燕、滅齊,戰功頗多,漢王定不會負我!”蒯通聽後,長歎一聲,知再說無用,於是轉身退出。

按理說,這是韓信脫漢自立的一次絕好機會,他本人勇略超群,又手握重兵,占據齊地,有條件自立為王,蒯通又是一位很有遠見的謀士,有這樣的人為他出謀劃策,他還有何可懼?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而他卻優柔寡斷、膽小懦弱,想反又不反,也不敢反,白白錯過了一次良機。

韓信在統兵打仗上幹脆利落、謀策超群,讓人不得不佩服,但如何為官,如何長久立足於朝卻實在不高明,處處被動!其實,劉邦對韓信是隻利用而非重用,用他的智慧幫自己打天下,但一刻也沒放鬆對韓信的監控。項羽兵敗自殺後,他的好多部下都逃亡在外,其中鍾離昧就是一位,被逼得走投無路,就奔往韓信處,韓信念其是舊交,就把他給藏了起來,不久,這件事被劉邦知道了,他認為韓信勾結鍾離昧謀反。於是下旨命韓信把鍾離昧速速押解進長安,韓信接到聖旨後,不忍把老朋友交出去,否認鍾離昧在自己這裏。劉邦聽完回報,不覺大驚,認為韓信擁有重兵,違抗聖旨,有反叛跡象。

劉邦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後來納陳平之計,佯稱遊覽南方雲夢澤,並在陳地會集諸侯,韓信到時必來,然後趁機捉住,劉邦遂依陳平之計。

韓信得知劉邦出遊之舉,心中不免猶豫,知自己雖然功勞大,但收留鍾離昧之事,已被劉邦察覺,他想不去迎駕,又恐失禮,罪上加罪,如去迎駕,又恐遭不測,猶豫不定。屬下見他神色憂鬱,有人建議,不如把鍾離昧綁了,送給陛下,了結此事,韓信認為此話有理,卻難以下決斷。鍾離昧看出了韓信心理,便誠懇地對他說:“劉邦本來對你就有戒心,他之所以不敢輕舉妄動,就是怕我二人聯合對付他。你如果把我綁了送與劉邦,他今朝殺我,那麼明日,他也會殺你。”說完,見韓信毫無反應,便嗟呼長歎:“你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懦夫!我真不該來投奔你。”說罷拔劍自刎。

韓信見鍾離昧自殺,割了他的人頭,獻給了劉邦,劉邦一見韓信,不容分說,當即將其拿下,此時韓信感慨萬千,歎道:“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今我當如此。”

後來,劉邦雖說有人密報韓信謀反,但沒有證據,加之韓信有功於朝廷,恐怕群臣有看法,於是將他放了,由楚王降為淮陰侯,以示警告。

人在失意時,往往會思前想後一番。此時的韓信似乎有些悔意,一是後悔不聽蒯通之言,如果當初依蒯通之計行事,那現在自己將會是另一番光景。二是不該不聽鍾離昧的勸告,如果按鍾離昧的意見去做,絕不會像今天這樣倒黴,隻因自己性格優柔,缺少果斷,兩次機會都失掉了。結果不但未發跡,反而被軟禁,這絕不是天意,而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後來代相陳郗謀反,約好與韓信裏應外合。劉邦帶兵親征,臨行內事委呂後,外事委蕭何。不料韓信卻與陳郗串通之事被呂後察知了,呂後聞聽大驚,忙找蕭何商議對策。議妥,欲將韓信騙進宮中再行擒獲,韓信果然中計遭擒。呂後怕夜長夢多,下令立即將韓信斬首。臨刑,韓信仰天長歎:“我不用蒯通之計,反被女子所殺,這豈非天命?”

韓信雖是戰場的常勝將軍,卻不通官場之道,最終為呂氏所殺。韓信滅齊後,就該休整一番,馬上揮師西進與劉邦夾擊項羽。但是韓信卻沒有馬上進兵,而是要求劉邦封自己為齊王,豈不知,就是因為他追逐權勢、地位,而犯了功高欺主的大忌。劉邦見了韓信的使者破口大罵,後經張良的提醒,又改口封韓信為齊王,命他馬上進兵,由此君臣之間已有了芥蒂,為韓信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其實,韓信的悲劇還在於自己對名利的在意與追逐。早在劉邦建立漢朝後,大宴群臣,酒席間,君臣天南海北縱情暢談,劉邦問韓信:“你看我能領多少兵?”韓信說:“幾萬而已。”劉邦接著問:“你能帶多少兵呢?”韓信答道:“多多益善!”雖是實話實說,卻使得劉邦隱約有些不快。甚至在更早的時候,劉邦就已經對他的才華有所嫉妒,而產生了猜忌之心,如果韓信能夠輕視名利,早日發現自己已經是身處懸崖邊上,那麼懸崖勒馬尚還有救,但韓信雖然是人才的謀士,戰場上的梟雄,但是仍然無法逃脫名利的束縛,最終落得個悲慘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