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利卷三(1)(1 / 3)

惑人者無逾利也。利無求弗獲,德無施不積。

眾逐利而富寡,賢讓功而名高。利大傷身,利小惠人,擇之宜慎也。天貴於時,人貴於明,動之有戒也。

眾見其利者,非利也。眾見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義輕利,小人嗜利遠信,利禦小人而莫禦君子矣。

利無盡處,命有盡時,不怠可焉。利無獨據,遠有興衰,存畏警焉。

惑人者無逾利也

譯文

迷惑人的東西沒有超過利益的了。

解讀

在利益麵前,人們總是不肯退讓的。利益可以驅使人們做出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事來,甚至以身試險,不擇手段。對利益的追求無可厚非,問題是如果偏離了正常軌道,隻是就利言利,見利就爭,什麼利都想占為已有,勢必會違法亂紀,多樹強敵,使自己陷於孤立和有罪的泥潭,不能自拔。在利的誘惑下,人們如果喪失理智,心存貪念,就會步步走向沉淪。

活學活用

人生短暫,何爭名與利

人的一生非常短暫,短暫得如同用鐵擊石所發出的火光,瞬間就會消失,而在如此短暫的生命中爭奪名利,能夠有多少時間呢?人類在宇宙中所占有的空間非常狹小,小得就如同蝸牛角那麼一點,而在如此狹小的地方你爭我奪,能夠有多大的世界呢?

韓信是一位軍事天才,受到了時人及世人的一致推崇。在幫助劉邦建立漢朝的過程中立下了不世之功。

蕭何向劉邦推薦了韓信,劉邦出於對蕭何的理解和信任,力排眾議,用韓信為大將。韓信登台拜帥後,向劉邦談論了統一天下的大計。

劉邦向韓信請教:“蕭丞相極力舉薦將軍,不知將軍能教給我什麼高明的計策?”其實,說是請教,倒不如說是考察。

韓信先謙虛了幾句,突然反客為主問劉邦:“請問大王,與您爭奪天下的對手是不是項羽呢?”劉邦爽快地回答:“是的!”韓信又問:“大王您自己估計一下,您與項羽比有多少優勢呢?”這個問題未免過於尖銳,既令人無法回避,卻又難以回答,一時陷入尷尬局麵。劉邦一向大度豁達,沉思片刻說:“我不及項羽。”韓信看到劉邦能正視自己的弱點,並且在部下麵前毫不隱諱很高興,說:“大王與項羽相比不是沒有優勢。項羽英勇強悍、為人仁義、勢力強大,這是他的優點,但是他也有弱點:他雖然勇猛善戰,卻不知道任用手下有才幹的將領,所以他的勇猛隻是匹夫之勇;項羽待人接物言語溫和,恭敬有禮,卻不知道封賞立功的將士,所以他的仁義是婦人之仁;項羽雖然稱霸諸侯,卻不知占據關中這一根本之地,所以他並不能徹底平定天下;項羽違背義帝之約,私自分封諸王,天下必不安寧,紛爭會很快出現,項羽大軍所過之處皆城毀人亡,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所以他不得民心。因此,項羽的強大是表麵、脆弱的。”在場眾人不住點頭,劉邦也頻頻撚須點頭,韓信接著說:“大王隻要反其道而行之定能戰勝項羽,您雖沒有項羽那般勇猛,但是隻要您重用手下大將,把所得城池分封給他們,這些人定會感恩戴德、拚死效命,大王重返關中是師出有名,是正義之師,而且您的部下都是太行山以東的人,思鄉心切,定會拚死去戰,現關中的三秦王是秦朝降將,他們率領二十萬士兵投降項羽,結果全部被活埋,所以關中百姓對這三個人恨之入骨;大王入關時,秋毫無犯,曾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所以關中百姓都希望大王做關中之主。況且,懷王曾有言在先,先入關中者即為關中之主,項羽仗勢違約,所以關中百姓深恨項羽。如果大王先取關中,然後以關中為依托,再與項羽爭奪天下,進可攻退可守,何愁項羽不滅,天下不定!”一番宏論不亞於諸葛亮的《隆中對》,說得劉邦拍手稱好!果然,韓信在幫劉邦統一天下中,屢出奇計,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韓信替劉邦掃除各路英雄之時,也是自己悲劇的開始。亂世出英雄,蒯通是韓信手下一個不出名的謀士,但他把當時天下的形勢看得一清二楚。他看到了韓信在楚漢相爭中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便想說服韓信脫離劉邦自立為王,於是,他拜見韓信說:“我學過相術,相君之麵,不過封侯;相君之背,則貴不可言。”韓信覺得蒯通話裏有話,就把他帶入密室問道:“卿之所言,是何用意?”蒯通認真地向韓信分析道:“自陳勝、吳廣而起,群雄紛爭,人才雲集,項羽於彭城起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威震天下,今困於廣武,進展艱難。劉邦率眾數十萬據有鞏洛之地,兵精量足,山河險要,卻不能建尺寸之功,反連遭失敗。今天下大勢,有賢能者,既能息爭,將軍如助漢則漢勝,助楚則楚王,楚、漢兩主的性命,就操在將軍手中,將軍何不乘機崛起。脫離楚、漢之爭,誰都不助,自立為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靜待時機。以將軍之才,又據有強齊之地,擁甲兵數十萬,並吞燕趙,乘勢西進,天下誰人不服。將來宰割天下,分封諸侯,諸侯皆感德畏威,爭相朝齊,豈不是霸王之業嗎?臣聞天與不取,是違反了天命,反受其咎;時至不行,是不用其時,反受其禍。願將軍深思熟慮,勿失良機!”蒯通雖然隻是韓信的一名普通謀士,卻能把天下大勢分析得相當透徹。他把韓信的優勢都一一列出來,勸他自立為王。韓信考慮了一夜,第二天給蒯通的答複是:“漢王待我甚厚,我怎好背叛他呢?”蒯通見韓信為忠義恩惠所絆,繼續說:“越大夫文種,助勾踐複國滅吳,對勾踐有再造之功,尚且被殺,莫忘了兔死狗烹之論。請問,將軍之忠,恐怕比不過文種吧!況且功高震主,往往自危,功蓋天下,往往不賞,今將軍已蹈此轍,歸楚楚不信,歸漢漢必懼,那又到何處去安身?”韓信韓信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但還是下不了決心,不知怎麼辦好,他對蒯通說:“先生不要再說了,待我深思後,再作決定。”蒯通見說動了韓信,便告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