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自己不幸福,他們帶著深沉、憂傷的腔調去闡釋:“幸福是一件十分複雜的工程。”我從來不認為幸福是一件不可捉摸的事情。那些認為幸福“深不可測”的人,不知不覺間給它蒙上了一層麵紗不敢靠近,結果離幸福越來越遠。
生活的必備品包括:衣、食、往、行、健康、愛情、為人父母、成功的工作、同伴們的尊敬,這些東西簡單卻重要。對於普通人來說,無論這些東西少了哪樣,生活都不完整,幸福也會出現缺憾。然而,如果一個人同時擁有這些東西,但是他仍然感到不幸福,那隻能說他心理失調,如果情況嚴重,他最好去谘詢心理醫生。不過,一般來講,這種失調通常靠自身就能治好,前提是他要學會妥善地安排好各種事務。
在和平的外部環境下,隻要一個人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和興趣,不過分地關注自身,那麼他很容易就能得到幸福。無論教育還是自我調整,都應該摒棄自私自利的欲望,把眼光從自己的身上移開,多去獲得那些外向型的興趣。
人被關在監獄裏是不幸福的,這是人類的天性。同樣,如果我們把自己緊緊地鎖在自己的感情世界裏,那和犯人關在監獄裏又有什麼區別呢?如果真有不同,那隻能說,把我們關進去的不是別人,恰恰是我們自己。我們用恐懼、妒忌、負罪感、自憐、孤芳自賞這些情感因素為自己建造了一座感情監獄。在這所監獄裏,我們接觸的隻有自己,所有的欲望也都圍繞著自己展開,我們深陷其中,不敢掙脫,因為害怕一旦走出來,世界就不再是自己的,自我需要無法得到滿足。
在麵對社會現實之前,因為恐懼,他們寧願選擇相信謊言也不願意承認事實。而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則整天擔驚受怕、恐懼多疑,生怕真正的事實到來會讓自己措手不及,令自身陷入更加艱難的處境。另外,一旦現實的荊棘戳破謊言,他們會比那些開始就相信事實、磨煉自己的人麵臨更糟糕的環境,遭受更多的痛苦。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其生活往往會失去很多色彩。當然,這種人不會有濫情的危險,因為他隻愛自己。在偌大的宇宙中,他關注的隻是自己的需要、品性,這在那些飽受負罪感折磨的人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一些傳統宗教的最大缺憾就在於對這種特殊的自我關注采取了鼓勵的態度。
幸福的人是給予愛的人也是得到愛的人。他對生活永遠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事物。除了工作以外,他對外界具有廣泛的愛和興趣,同時又把這些愛和興趣傳遞給他人,使別人也獲得幸福。被人愛是幸福的一大來源,但索取愛卻不一定能夠得到幸福。一個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把愛當成一種資本去投資,企圖以此獲得更豐厚的愛,這樣帶有算計性的愛是不真誠的,得到愛的人也會感受到它的不真誠,所以不會回報給對方期待的愛。
一個因為自身原因而失去幸福的人該怎麼辦呢?這樣的人往往自我膨脹、以自我為中心。他局限在自己狹隘的空間裏,整天惦記著自己的不幸、不喜歡與外界接觸。他更願意躲在自己的世界裏,繼而又會感到更不快樂。他深陷在這種惡性循環之中,難以自拔。要想擺脫這個不幸的怪圈,他就必須擴展自己的視野,把過分關注自己的目光轉移到外界能夠引起他興趣的事物之上。不幸福的主觀原因多種多樣,解決方法也各有不同。
如果他不幸的症結是負罪感,那麼首先他就要明白,每個人都不完美,都被允許犯錯,隻要這種錯誤在法律、道德的“承受範圍”之內,那就可以得到原諒。所以,他應該在頭腦中樹立正確的信念,設法讓自己多參加一些活動,不要時不時地把罪孽深重的大帽子戴在自己的頭上,那是和自己過不去。消除了負罪感,生活的樂趣就會隨之而來;如果他的問題是自憐,那麼他首先就要意識到,除了生死,世界上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如果他是因為恐懼不幸,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做一些練習,增強勇氣。
自古以來,人們就把勇氣視為一種美德。對於男孩和男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那種在戰場上無畏無懼的品格。然而很多時候,人們卻忽視了對道德的勇氣和智慧的膽略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