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偉大的科學家畢竟隻有那麼幾位,富有的商人在世界人口基數中所占的比例也遠遠比不上窮人所占的比重。所以,我們必須承認這樣一種事實: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隻有少數人才能獲得輝煌的成就,適度的放棄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有些幸福伸手就能摘到;有些卻夠不著,所以在努力與放棄之間要學會取舍。
放棄是實現幸福的必要條件,從某一層麵來說,放棄對幸福的促進作用絲毫不亞於努力對幸福的作用。聰明人尤其懂得這點。本來,他可以采取行動戰勝不幸,但如果在戰勝不幸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還會影響他去追求更大的目標,那麼他會果斷地選擇放棄這些努力,轉而將精力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相反,很多人為了一點小事便耿耿於懷,為了解決這點不順心的事,他投注了大量的寶貴的時間,還讓自己焦慮不安、惱怒不已,無論他最後能否解決這件事,但是他現在已經得不償失了,因為他失去的不僅是時間還有自己的心情。況且,事件的結局還是一個未知數。
人,無論追求任何事情,都不應該讓自己陷得太深,即使他追求的是真正的、重要的目標。當他把這個目標看得過於重要的時候,他就會害怕失敗。所以,為了這個目標,他會用盡全力舍不得放棄。最後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內心不安。
在現實工作中,效率與感情往往是對立的,兩者不能兼得。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對工作的感情而期待自己做得精益求精、力爭完美,以致降低了效率。因此,感情會阻礙效率。麵對工作,我們應該采取恰當的態度:盡力而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放棄來自兩種感情--絕望感和倔強的希望。人們肯定前者,否定後者。一個人在遭受重大打擊的時候,可能會一蹶不振、對生活絕望,繼而衍生放棄的心理。然後,他會讓自己和外界隔絕,拋開所有的重要活動,用宗教學說掩飾自己內心的絕望和失敗感。顯而易見,這樣的人是不幸福的,絕望感往往會成為不幸的來源。相比之下,因為倔強的希望產生放棄心理的人要幸福得多。
倔強的希望已經超越了個人的範圍,延伸到了世界的廣度,所以它是偉大的。每個人在一生之中都難免會犯錯誤,會經曆死亡、疾病、失敗,等等。有倔強的希望的人在麵臨這些不幸的時候會采取理智的態度,因為他已經將個人得失最小化。他認為單純的個人希望和偉大的人類希望相比隻不過是很小的一部分,即使個人希望破滅了,但是人類的總體希望還在繼續,那麼個人希望的破滅就不會是徹底的失敗。所以,他會帶著對人類的總體希望理智地放棄一些個人的東西,這種放棄是值得稱讚的。
一個科學家懷抱著有偉大發現的美好希冀,但是某一天他突然遭受不幸,全身最有價值的部件--大腦,被擊打致傷。遇到這種情況,那些隻為了研究而研究的科學家會絕望,悲歎命運不濟、天妒英才;而偉大的科學家則不然。如果他真心地希望科學進步,他就不會因為自己無法對科學做出貢獻而絕望,因為他仍然會把希望寄托在其他的科學家身上。迫於客觀環境,即使他不得不放棄自己的事業,但是他不會放棄對科學的興趣和美好的願望。
一個政治家為了改革工作夜以繼日地辛勤工作,結果一場戰爭突然而至,自己所有的努力都付諸東流,但是如果他由衷地希望人類幸福,他就不會陷入徹底的絕望之中,因為即使在有生之年無法實現抱負,後人也會繼承自己的奮鬥成果,繼續為人類事業做貢獻,就算來不及參加後續工作,但是他仍然堅信世界會一直向前發展。這樣的科學家和政治家胸襟如此開闊,怎能不幸福!
普通人很難達到偉人的境界,但是有一些放棄,我們還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人生的目標有主次之分,很多情況下,我們會“棄車保帥”,為了主要目標放棄次要目標。例如,一個人正在從事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婚姻生活恰好在這時候“亮起紅燈”,如果他因為私人事情讓自己心神不寧,從而影響了當前的大局,那麼他是不明智的。假如這項工作足夠重要,那麼正確的做法就該是,先放下小家庭,顧好大家庭,暫時放棄該放棄的,否則會因小失大,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