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接受一個事實,承認一個真理,雖然有時候是“很痛”的領悟,但是卻能讓你的內心更加勇敢、堅韌。我們需要明白,在很多方麵,我們不及朋友,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不優秀,畢竟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生活中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值得我們去體驗。這種練習,如果能堅持下去,不出幾年,我們必定能以更加坦然的態度麵對事實,那時候你會無懼很多事情。
一個人,當他學會不再以自我為中心時,就會產生真正客觀的興趣,這是無可置疑的。所以開始的時候不要強迫自己去喜歡什麼、愛好什麼。興趣應該是天性和外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開始就告訴自己集郵能帶來幸福,最後卻發現集郵並沒有想象中那麼有趣,結果反而會讓自己更失望,所以興趣也要隨性而生、順天生長。
在這本書中,我一直以享樂主義者的身份在寫作,也就是說,在大多數情況下,我認為幸福和快樂是相等的。雖然真正的享樂主義者和清醒的道德家們所提倡的行為在總體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道德家們卻不容易獲得真正的快樂。因為在道德的光環下,他們極力壓製自己的行為。就是因為過於關注“道德”這兩個字,以至於他們經常重視行為,輕視心理狀態,抓不住生活的重點。
人們的很多行為之所以會產生千差萬別的效果,主要就是因為當時的心理狀態不同。比如,某個人發現了一個溺水的孩子,這個孩子正在生命的邊緣垂死掙紮。這時候,如果你僅憑著救人的直接衝動去救這個孩子,那麼當你把他拖上岸以後,你仍然是一個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你的生命和道德都不會受到半點損害;可如果在救人之前,你先教化自己,對自己說:“救人於危難之際、水火之中是美德的一部分,我要做一個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所以我必須去救這個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事後的你會比事前的你變得更壞。因為你救這個孩子是有企圖的,施救的動機不是因為這個孩子正麵臨死亡的危險,而是為了成全你的美德。
有意識地控製自己的言行舉止,反而會讓一個人更加專注於自我。結果,他會在當前的目標上失敗;在最後的目標上也會落空。所以,人們需要的不是自我克製,而是那種外向型的興趣,這種興趣會讓人自發地、真誠地去做一些事情。比如上麵例子中的人,他過分追求自身修養,盡管是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也要依靠有意識的自我控製才能做到。
我提倡的人生態度和傳統道德家的人生態度大體相同,但也存在細微的差別。我認為,很多時候愛情是自私的,但傳統的道德家卻不這樣想。在一定意義上,他們的看法沒錯,他們認為愛情自私的程度應該在一定的限度以內。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成功的愛情會帶給人幸福。
一個男人向一個女人求婚,如果求婚的理由是他希望帶給她幸福,那麼這個女人可能會含著熱淚答應;可如果求婚的理由換成這個男人希望通過婚姻提高自控能力,那麼我想,沒有幾個女人會說:“我願意。”毫無疑問,我們期盼所愛之人能夠幸福,但是不應該用自己的幸福取代她的幸福。
其實,當我們對自身以外的其他人或其他事情產生興趣時,自我與他人的對立也就不複存在了。隻有把關注點從自身轉移到外界的事物上,人才會真正地融入到生命的長河中,川流不息,而不僅僅是以單獨個體的形式存在。
分裂或不和諧是導致所有不幸的基本原因:意識和無意識的不和諧,導致自我分裂;自我與其他社會成員之間缺乏愛和興趣,又會導致自我和社會的分裂。而一個幸福的人是不會遭受這兩種分裂所帶來的折磨的。因為他的人格是完整的,既不會因為自我分裂來對抗自我,也不會因為與社會失和就與整個世界為敵。這樣的人把自己當作宇宙的一部分,自由、幸福地享受著世界帶給他的壯麗景象和歡樂時光。他也不懼死亡,因為他相信其後繼者會沿襲他的生命隨著生命之河繼續流淌下去。
讓自我完全地融入生命的長河之中吧,幸福正在不遠處向我們招手,歡迎所有人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