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些對生活采取第二種態度的人,即把生活看作一個整體,也就掌握了獲得幸福的要領。這樣的人會為自己營造環境,並從中得到滿足和自尊。他們詮釋著真正的道德,更是了不起的智者。現代教育應該把這種人生態度當成一種教學目標去極力倡導。長久地堅定一個目標不一定能夠獲得幸福,但卻是實現幸福的必要條件,而實踐這種目標的手段就是工作。
走出去才知道世界很美
工作是生活賴以建立的基礎。因為要依靠工作生存,所以無論你是否喜歡它,在興趣的範圍內,工作都可以歸為巨大的興趣。在本章內容中,我們就拋開那項“重口味”的興趣,說一說非個人興趣,即次要興趣。
人們的生活內容通常包含三個方麵:家庭、工作和經濟狀況。就算一個人有婚外情,他也不會為了情人殫精竭慮,因為那是不明智的。如果這段感情真的上升到破壞其家庭的程度,那麼這會讓他更加坐立不安。而次要興趣指的是工作之餘、充實空閑時間、讓人得以放鬆娛樂的興趣。也就是說這種興趣是工作以外的興趣,即但凡和工作“染上關係”的興趣,都不能被稱為閑情逸致。以科學家的生活為例。
當科學家完成自己的工作以後,他的活動內容可能還是局限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他密切關注該領域的進展,一旦遇到和自己的研究相關的東西,他就會充滿熱情。這種行為雖然發生在工作以後,但它並不是次要興趣,因為他關注的內容還是和他的工作相關。
然而,如果他走出自己的領域,去看一下其他行業的動態,他的心情就會變得很不一樣,比如,去讀一本書,他不需要用專業的眼光,去挑剔、去批判,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跟著作者的思想走,隨著作者的感情入境,因為這無關他的工作,所以他會展現一種完全放鬆的狀態,這就是閑情逸致。即使他對這本書很有興趣,以至於願意花心思去琢磨、去思考,但這種興趣仍然在閑情逸致的限度以內,原因就是這本書並沒有和他的研究領域掛鉤。這就是人們主要活動之外的興趣,也就是次要興趣。
總之,會生活的人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在生活中消遣自己,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而且是一種極其難得的品質。
現代生活節奏如此之快,人們往往把時間、精力都花在以生計為目的的活動上,以致忽視了那些與生活無關的東西,從而抑鬱、疲勞、神經緊張。結果,一個頭腦健全的正常人除了睡覺以外,他會把清醒的時間都用來思考,永不停歇。他時而焦慮、時而擔憂、時而興奮、時而狂躁,洞察力下降、平衡感丟失,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這就是疲勞的原因和結果。
當一個人感到疲乏,他會減少對外界的興趣,原來從外界事物中得到的寬慰感也會隨之逝去,所以他的精神會更加疲乏,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最後隻會導致一種後果:精神徹底崩潰。所以,對自己生活以外的東西產生興趣是極其重要的。它是減少疲勞、避免精神崩潰風險的有效手段。
對工作以外的東西發生興趣會讓人放鬆,因為這種興趣不需要人們付出任何實際行動。決定和行動,本來就是令人疲倦的事情,尤其是在大腦空空而又時間很緊的情況下。所以很多人寧願按照別人說的去做,也不願意自主決定。
不少人在決定一些事情之前,都會先美美地睡一覺,這實在是一種聰明的做法。睡眠,至少會暫時緩解疲勞,而且在睡眠中,下意識仍然會發生作用,不會讓你醒後失憶、忘記原來的工作。
有些人一完成工作就把它放在一邊,在第二個黎明來臨之前絕對不會再想它;有些人卻不然,他會在工作前後一直為之操心勞神,對工作“念念不忘”。然而,前者的工作卻比後者的工作完成得更加出色。如果一個人能在工作之餘有很多的閑情逸致,那麼工作於他而言,是可以說忘就忘的。因為除了工作,他還可以有很多其他的樂趣。
可是,那些沒有次要興趣的人卻不容易做到這點,因為除了工作,他沒有其他的事情可做。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展開那些充滿閑情逸致的活動時,不能再運用那些已經讓工作搞得疲憊不堪的官能,也不要再滲入意誌力和決斷力的因素。否則,這些興趣會失去其減輕壓力的價值,使意識和下意識都不得安寧。
很多娛樂活動,比如看比賽、上戲院、打高爾夫球,都能夠達到讓人放鬆的效果。一個“書癡”如果也能把眼光放在其職業以外的書上,那對他而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人,無論遇到多少煩惱,都不應該讓它們侵占你全部的清醒時間,而為之日思夜想。